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第十一届艺术深圳博览会
展位 A08
深圳会展中心7、8号馆,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
Shanghai Exhibition Center, 1000 YanAn Road (M), Shanghai
2024年12月05日至08日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将于2024年12月05日至08日参加第十一届艺术深圳博览会,展位A08。呈现毕建业、葛辉、龚剑、黄亮、劳大伦、李津、刘港顺、刘彦湖、马可鲁、邱瑞祥、任诒春、孙瑶瑶、汤大尧、王一龙、叶恒贵、尹齐、袁运生、张慧,共18位艺术家的作品。
袁运生丨Yuan Yunsheng

袁运生《线·象》| Yuan Yunsheng, Line·Form
纸本水墨Ink on paper
180x193cm,1991-2015
“线”对于袁运生而言,是一个“自足的充满中国造型特色的语言系统”。同样是线,不同艺术家笔下的状态亦折返至本人。正如他曾提及的,“线的本质是抽象的”,水墨作品《线·象》有着回到水墨传统的重新审视,并融入东方的书写系统,在彻底抽象间“寻求与适切的具象图形做坚实的结合”,以至于获得独立于形象的审美。
马可鲁丨Ma Kelu

马可鲁《啊打-2022》| Ma Kelu, Ada-2022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x200cm,2022
直至21世纪初始,马可鲁完成了大量个人命运激发的自传性抽象创作。而到近期,在靠近“零点”的另一边,《Ada》(啊打)系列绘画的生成与发展,宣告了艺术家马可鲁开始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实验,他试图通过该系列来重新定义绘画,彻底去除其过往绘画中的叙事、意义、完整性与惯用技巧,以期使这一新的绘画方式尊崇“偶发、无意义、无东西方、自然生成的原则”,“Ada”之名源自于其友人的提议,马可鲁认同这个名字的原因在于“它介乎于意义和无意义之间,它既是蓄势待发,也是不假思索、一触即发。”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作品,受他血脉中中式美学的影响——书写性将他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地。
邱瑞祥丨Qiu Ruixiang

邱瑞祥《无题》| Qiu Ruixiang, Untitled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2.5x21.5cm,2017
邱瑞祥的作品常常以厚重的颜料和色彩呈现未知空间中的人物形象,而这种形象是自我重复的。这种基于重复的演变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在画布中不断追寻、探求,甚至磨合。而真正赋予这些人物当代性的是他们所呈现的心理状态,这也是这些作品最宝贵、最具洞察力和表现力的方面。邱瑞祥的探索以人性为基础,让人类的脆弱性和矛盾性暴露无遗。这些作品因此具有了永恒性,亦成为这位专注到极致的艺术家最独特的表达。
尹齐丨Yin Qi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尹齐《想象你在山里》| Yin Qi, Imagine You In The Mountain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30x280cm,2020
“就算我们并不知道一滴水的流动轨迹,超越我们理解能力的生命力也仍然有效。因此,我们会怀着极大的谦卑,欢迎这些不平常的画作,它们见证了树木的尖叫、画图的混乱与生命的颤抖。尹齐流畅、呼吸的艺术将地球的情感与重新与我们连接,这也是我们应重新学会感受与感知的。”(让·克里斯托夫·努黑松)
葛辉丨Ge Hui

葛辉《大肥猫》| Ge Hui, Garfield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25x100cm,2020-2022
“身体一直是葛辉着重研究的主题,它们常常呈现出不可能或者不舒适的姿势,仿佛承载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意志。这是对身体结构的再次创造,也是基于此的再生。人物之间的纠缠出现在细枝末节的角力中——手臂在虚空中拉扯,躯干为假象而表演。这是属于后现代的身体,它们不只是物质性的,更是被文化和社会因素重新塑造的,成为有形的悬置姿态。在很多宗教及其所带来的世界观中,身体意味着灵魂的现世家园。肉体易逝而灵魂却可能不朽。肉体所经历的诸多平凡苦难,当灵魂留存时,似乎形成了复杂而经窖藏的审美。这种审美是对苦难的接纳,对无可奈何的默许,以及对不测的一种审慎接受。”(于畅)
刘港顺丨Liu Gangshun

刘港顺《离去》| Liu Gangshun, Leav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47.5x198cm,2015
黄亮丨Huang Liang

黄亮《白螺雕塑》| Huang Liang, White Snail Sculptur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40x33cm,2020
“安静的放置好形状。一切都会自己呈现出来坚定和肯定的状态,画也有了面貌。西晒日,空气里闪烁光斑的灰尘,如同往事和未来共同投入到颜料缝隙中。黏住的刹那,斑驳的流动也转还给了静置在画布上的“形状”。我希望我的画不是在寻找和扩展常说的意义,是基本精神需求,“基本精神需求”是拥有宁静的智慧。如同醒神后的空,一切就在那,不见过去不见未来的“在那里”的状态本身。”(黄亮)
李津丨Li Jin
← 向左滑动查看完整册页
李津《清静门中定机缘册页》| Li Jin, Destined in Zen album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8x43cm(9篇),2022
李津新近的很多画作尺幅短小,越是这些小尺幅的绘画,他画得越是放松,随意,自然,娴熟。从这些新画中,可以看出李津对佛道和自然更感兴趣了。就像文人记下日记一样,李津信手随心地画上自己此刻的感受瞬间。李津的笔端既可以工整也可以肆意,即可以清晰也可以抽象,即可以细致也可以大刀阔斧。李津熟练的技艺和流畅的笔法在画纸上中自如地体现出来: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对李津而言,日常生活不是在画中显现,而是通过画画来度过,画画本身就是生活。
叶恒贵丨Ye Henggui

叶恒贵《一把琴》| Ye Henggui, A Guitar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50x65cm,2015
“叶恒贵以日常所“见”作为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他笔下的众多 “物”,恰是其与世界的接触和驻足。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最为随处可见的物、景和人事实上或许恰巧是以正当的名义被忽视最多的存在。我们或许都不会给予一处墙面的影子、一个倾空的杯子、一个只余下脖颈处皮肤的背影多一刹那的注视。它们太过于平凡,轻的似乎抛入时代的涌动中就会立刻随风而去。而叶恒贵拒绝这种对于生活的遗忘。他主动选择了这种平凡,并使之成为他在绘画中的恒久动力。生活哪有那么多惊鸿一瞥,更多则是以庸常的眼光拆解着碎屑般的时光。在他的绘画中,这些“物”没有高低贵贱、没有主次之分,平等而相互接纳。它们意味着另一种无拘无束,由不被赋予定义的日常物重新唤起艺术家自内而外的目光。它们内敛而庄重的栖息于绘画之内,清净而伫立,拒绝任何象征或者寓言,让平凡而不凡的物成为绵延的时间。”(于畅)
毕建业丨Bi Jianye

毕建业《竞技场》|Bi Jianye, Arena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90x120cm,2024
“棒球赛篮球赛还有好多竞技体育赛事中,球队或者俱乐部都有自己的吉祥物,它们大多是卡通风格的动物形象,比赛间歇真人吉祥物卖力表演来活跃赛场氛围,给观众发放奖品礼物...有时吉祥物会扮演更多的角色成为比赛的一部分。在《竞技场》这幅作品中,晕倒的青蛙被辛勤的蜜蜂还有各路吉祥物包围着成为了画面的焦点,对手这时成了队友,就像所有体育精神一样。此时这个竞技场中,逆光中的青蛙吉祥物像是一个悲剧的主角,像是罗马斗兽场里受伤的角斗士,像是一个无名的英雄。”(毕建业)
任诒春丨Ren Yichun

任诒春《大果盘》|Ren Yichun, Large fruit platter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x80cm,2024
“当画布上的形象由植物回到水果,物象的边界也随之更显清晰明确,不同块面之间透光的效果加强了轮廓的锐利,而光影的变化也与空间秩序一起成为绘画的真正主题,可以说,光线与眼睛、空间与感知在此一并相遇,而任诒春也逐渐将目光的凝视交予感觉的流动,艺术家的知觉也在绘画的工作中实现综合,由此让画面显现出一种理性的设计与直观感性的奇异结合,而这仍然是一种属于绘画的直观性,只不过直观本身已足够复杂,用诗人保罗·瓦莱里的话说,则“最深邃的,是表面的皮肤”,最本质的,莫过于瞬间的一瞥。”(张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