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语:由深圳美术馆、深圳市求真插画博物馆主办的“照亮·插画历史专题展”于2024年9月20日至11月3日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展出,清晰的历史梳理和丰富的展览作品,受到了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在展出期间,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艺术新知”项目,荣幸地邀请到了深圳市插画协会(SIA)会长、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图书插图设计与研究专门委员会课题组专家、北京服装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全国插画双年展(CIB)策展人朱求真老师。她结合展出的展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有关插画研究的主题分享活动。
“艺术新知”
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
点击视频查看活动现场回顾
专题活动回顾简述
A Brief Review of the Special Activities
2024年第11期 总第24期
主题:插画的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广阔——插画的前世今生
主讲:朱求真
深圳市插画协会(SIA)会长
主持:李原原
深圳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时间:2024年10月27日14:30-16:00
地点:深圳美术馆(新馆)一层报告厅
在2024年第11期中,我们邀请到了深圳市插画协会(SIA)会长朱求真作“插画的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广阔——插画的前世今生”的主题分享。插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最早在古埃及、希腊时期就已出现其雏形,用于装饰手稿和壁画。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插画开始广泛流传,文艺复兴时期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进入现代,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插画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从传统的手绘到数字绘图,从平面印刷到动态影像,插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传递信息,更触动情感,激发想象。在此次主题分享中,主讲人朱求真女士通过详尽地分析,丰富地案例给大家呈现一个具有丰富面貌与传承地插画历史。

讲座一开始,朱求真老师介绍了深圳市求真插画博物馆的筹建过程,强调了博物馆建立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她指出博物馆不仅要回溯历史,还要研究当下,致力于成立国内唯一展示和研究插画发展历程的专题类博物馆。紧接着,她从12位插画相关的学者和画家的定义出发,对插画做了界定,她指出插画作为人类艺术发展出的一个分支,插画(Illustration)不仅保留和发展了艺术自身的本体语言的特点,还具有可复制性,更具有沟通传达的特点,从而可以机械复制时代被更多的人欣赏。
在“插画·起源”部分,她从史前洞穴壁画法国拉斯科壁画、中国汉代至唐代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古希腊陶罐画等中外的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介绍了插画艺术的起源,她指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手绘插图是大英博物馆藏公元前约1550年至公元前50年期间画在莎草纸上的古埃及《死者之书》,而中国保存完好的最早的纸张插图则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所藏的东晋时期《墓主人生活图》。

在“插画·开端”部分,她从复制技术为切入点,不仅点名了插画艺术诞生的技术基础,也从一定侧面展现了插画艺术由于传播的特性而发展出的自身的艺术特点。她指出公元7世纪木刻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可复制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插画艺术的真正开启。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列举了一系列中外艺术史中的插画作品,如世界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中国唐代的《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中国北宋的木刻版画《御制祕藏诠》插图、历史上最早的连环画中国南宋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插图以及迄今发现最早的画于北宋元祐年间或稍早的套色版画《蚕母》等。在介绍了早期的插画师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具体工作,如要具备绘画的技能与工艺表现,可以从事叙述性与说明性插画工作,在服务对象方面主要涉及政府、宗教、企业以及项目的委托之后还要开展预算与报价等相关工作。这些丰富的内容都为观众打开了西方5世纪到16世纪插画诞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插画·发展”单元,朱老师将视线首先回到了17世纪的中国,他从陈洪绶的一系列作品的开始,讲述了插画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她指出:中国古代插画的应用除了籍之外,最为经典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雕印有各种精美典雅画面的木版水印笺纸,为明清以来的文人墨客所喜爱惯用。在这方面,主要以明代吴发祥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和明末胡正言刻印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为代表。随后,她又将目光转向了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下的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她强调,正是工业革命推动欧洲插画的再次复兴,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印刷技术迅速的发展促发了出版物数量的增多,插画在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常见,自然、历史插画在当时非常的兴盛。特别要说明的是,1735年6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了被称为霍加斯法案的《版画版权法》,历史上首次肯定了图像艺术家或创作者拥有对其图像作品的相关权利。这是世界上第一项针对视觉作品保护的版权法案,也是第一项承认艺术家个人著作权的版权法案。与此同时,18世纪,专门为儿童出版的书籍开始出现并流行,吸引了中产阶级的父母和孩子们。1744年出版的《一本漂亮的袖珍书》被广泛认为是第一本现代儿童读物。这是第一本旨在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儿童出版物,其中包含童谣、图画故事和娱乐游戏。
在“插画·黄金时期”部分,她将视野扩大到全球,从欧洲、中国到日本,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以来插画在不同文化区域的在地化和蓬勃发展。在这个黄金的时代,由于插画师职业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独立全职插画师不断涌现,随着大规模图像印刷进一步成熟,书刊亦开始广泛使用插画,所以插画衍生品销售网络也日趋完善。朱老师特别提到一个历史现象,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和卫生条件低下的背景下,19世纪经历了霍乱和白喉等流行病的爆发,精确的插画作品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医疗诊断,这一运用使得插画不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还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她还向观众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最早的旬刊《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她指出:到了19世纪中叶,当期刊和报纸在欧洲和美洲各地出版时,木刻插图被普遍使用,同时也被用来装饰期刊的刊头,为故事和新闻事件提供视觉形象和真实感。尽管摄影术自1839年以来不断发展,但19世纪的大部分图像传播仍然依赖插图和复制版画的技术。与此同时,她还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画家,如现代设计的先驱威廉·莫里斯、插画海报之父儒勒·谢雷、科幻插画的先驱阿尔伯特·罗比达、英国插画黄金时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亚瑟·拉克汉、新艺术主义插画的旗手阿尔丰斯·穆夏、19世纪末最伟大的英国插画家之一奥伯利·比亚兹莱、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插画家之一埃德蒙·杜拉克、第一个插画学院的创办者霍华德·派尔、美国第一位职业插画家F.O.C.达利、美国风景画家和插画家温斯洛·荷马等。




在“插画·媒介延展”部分,朱老师主要介绍了20世纪在中外艺术家跨界与融合的插画创作成果。从完美诠释安徒生童话的插画家凯·尼尔森、以大量封面插画而闻名美国插画家J.C.莱恩德克尔、美国人气最高且高产的插画家诺曼·罗克韦尔到20世纪时尚插画引领者爱德华·加西亚·贝尼托,我们看到插画艺术进入20世纪进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各地名家辈出。她在讲座中指出,进入20世纪,电影业随着电影摄影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记录和再现现实技术的新颖性。在最初的几年里,绘制动画图片似乎是一种过时的技术,直到一些艺术家创作了受欢迎且有影响力的动画短片,便开启了插画和漫画成为动画片的时代。
在最后的“插画·当下·未来”单元,她结合丰富的案例,讲述了插画艺术在生活上的具体运用和呈现方式。在主题分享的结束,观众与朱老师积极地互动,延展了很多的问题,对插画艺术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知识更新
Updated Knowledge
“知识更新”栏目是一个特邀学者最新研究的学术版块,刊登学者的专稿或展览研究相关文章。
过去现在及未来
——插画博物馆里的视觉史诗(专著节选)
文/朱求真
引言
自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插画艺术便贯穿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从远古洞穴壁画到文艺复兴版画,再到工业革命商业插画,直至今日的数字时代动态图形,插画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革新不断演变。它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连接着不同的人群和时代,从宗教传播到科学探索,从新闻叙事到商业传播,插画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传递着时代的信息。
2024年9月20日,经过五年筹备的求真插画博物馆即将开馆,在深圳美术馆和深圳市插画协会的支持下,国内首个系统展现插画历史脉络的专题展——“照亮·插画历史专题展”在深圳美术馆(新馆)首次展出。展览精选了200余件馆藏插画,包括通草画、画报、版画、手稿、古籍插图及实物古籍,旨在追溯插画艺术从远古至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展现中西方不同地区影响插画历史的科技进步、事件和插画家,简明扼要地呈现插画艺术在各个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演变,帮助公众形成对插画艺术的整体认知。
本文将以展览脉络与大众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插画载体的革新带来的影响,列举各时期插画艺术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发展。

深圳市求真插画博物馆
插画起源:
宗教与文明的记录者
插画,源自拉丁文“illustratio”,意为“照亮”,指使文字意念更明确。人类用叙事意象讲述故事,如距今约15000年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可视为最早的插画之一,以图形或符号描述重要事件,从视觉交流的层面看,这是以图画记录信息的初期发展阶段。东方的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不仅传播宗教故事,也记录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宗教故事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在漫长的古代时期,插画主要与宗教和文明记录相关,无论是东西方,都能在建筑、器物、绢或植物材料上找到其身影。
插画开端:
复制技术的起始
插画艺术的真正起点与复制技术的出现密切相关。木刻雕版印刷术早在7世纪起源于中国。中国唐代见证了印刷术的重大进步,尤其是在雕版印刷技术以及对插画艺术的传播与推动作用。唐代处于佛教的兴盛期,经文内容被转化为大量形象直观且通俗易懂的图画为大众所接受。因为宗教传播推广的需求,激发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插画因此有了更好的承载媒介。唐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之一。这部经卷由7张纸粘接,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有佛像,下方是经文。其雕刻精细、墨色均匀,展现了唐代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这幅扉页插画不仅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的艺术成就,也因其在文化传播上的作用而重要,它将佛教故事以视觉艺术形式传播给信众,体现了印刷术成为插画艺术的有效载体,以及对文化和宗教传播的关键作用。
到宋代开始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出现类似连环画的组图形式,出版史研究者称之为“最早的连环画”。印刷内容也不限于信仰,医书、历书等更多人文世俗的图书开始涌现。到了公元11世纪北宋年间,中国最早的套色版画已出现,欧洲的套色版画到了16世纪才出现。

世界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扉页
中国·唐代(868年5月11日)
卷轴,木版印刷卷轴 / 画面26.8 x28.5cm / 大英图书馆藏
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前,有一段漫长的中世纪手抄本时期。画师和工匠们在羊皮纸上进行手工绘制,甚至采用金粉、宝石等昂贵材料工艺,制成的精美书籍为皇室、教皇、贵族所藏。15世纪的手抄本《乌尔比诺的圣经》就是这个时期精细画的代表,不仅传播宗教教义,也展现了插画师的精湛手绘技艺。早期的插画师职业已形成,插画师需要具备相当的绘画水平包括工艺技能,主要从事叙事性、说明性的插画工作,服务客户主要是政府、宗教、贵族和企业。工作流程包括接受项目委托、预算和报价。即便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也是如此,如波提切利受但丁的委托绘制《神曲》的插图,米开朗琪罗受教皇委托绘制西斯廷教堂壁画。将宗教故事转化为视觉艺术,这些作品既是宗教传播的载体,也是艺术创作的平台。


左图:中世纪手抄本时期欧洲精细画的代表
《乌尔比诺圣经》 (1476-1478年)
多梅尼科·吉兰代奥等人 / 手抄本 / 羊皮纸
59.6 x 44.2cm / 梵蒂冈图书馆藏
右图:早期成功实现图文混排的印刷书籍之一
《纽伦堡编年史》插图 (1493年)
迈克尔·沃尔格穆特 等 / 木刻,手工上色
30.5 X 45.7cm /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审美的提升对画面与文字搭配设计的要求随之提高,15世纪末期的《纽伦堡编年史》便是这一时期图文混排的典范之作,以其精美的宗教题材插画搭配文字的制式排版而成为经典。年轻的阿尔布雷特·丢勒作为学徒也曾参与其中。古登堡印刷技术的创新,不仅促进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普及。
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比毕昇发明的泥活字虽晚了300年,但阿拉伯字母相比中文汉字的优势,使古腾堡印刷术得以商业化和迅速普及。印刷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不仅是欧洲,也是全球印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古登堡的发明极大提升了印刷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插画得以在书籍、挂画和墙纸等领域广泛应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创作繁荣插画艺术经历了重大革新。阿尔布雷特·丢勒在木刻和铜版技艺方面的造诣使其成为大众认知的“插画鼻祖”。丢勒个人签名标志的使用,可以看到早期的艺术家对版权意识的重视。
17世纪的中国,插画艺术与文人画和书籍插图紧密结合。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明朝,宫廷绘画是社会主流,一大批文人画大师名留青史。明朝发达的商业经济推动了民间绘画的活跃繁荣,木刻版画已逐渐普及,明清两代成为中国版画的高峰时期。明末已初步形成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南北两大创作基地。作品的主要内容包含了风俗画、历史故事、神像画、肖像画等,一直流传下来。创作者主要是民间画师,但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画家参与,如从事木刻的陈洪绶、萧云从等人,他们曾为适应版画的需要,而创作了不少画稿,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风格和构图,被推崇为这个时期最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家。无论从创意审美和风格表现都反映了文人的审美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同时,戏曲与小说等文学作品插图的成就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戏曲刊刻的商业出版为了盈利,竞相投读者所好,在书籍中插入精心制作的插图,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随着出版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插画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常见。
插画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欧洲插画再次复兴
18世纪,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更加进步。自然科学的兴起、出版物数量的激增,使得插画在生活中更加常见。英国的托马斯·比维克是使用木口木刻的第一位大师,他制作出可以与金属活字结合且比传统木刻版更为耐用的印版,从而制造出价格更低、品质更高的插画。相继出版了自然科学图书《四足动物史》和《英国鸟类史》。被誉为 “英格兰的达·芬奇”的罗伯特·胡克绘制出版的《显微图谱》首次向人们揭示了微观世界,促进了科学插画的发展。威廉·霍加斯的讽喻漫画不仅反映了市井生活和社会问题,也推动了首个艺术作品版权法的确立。
第一本现代儿童读物真正意义的儿童绘本《一本漂亮的袖珍书》也于 1744年出版,其中包含童谣、图画故事和娱乐游戏。由此专门为儿童出版的书籍开始出现并流行,吸引了中产阶级的父母和孩子们。

左图:《显微图谱》(1665年)
罗伯特·胡克 / 铜版画 / 琳达·霍尔图书馆藏
右图:讽刺画和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 威廉·霍加斯
(1697-1764年)作品 深圳市求真插画博物馆藏
插画繁荣:
插画的黄金时代
在“霍加斯法”确立的100年后,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图像印刷成为可能。英国和法国的很多漫画家、画家独立地以全职插画师的身份谋生,他们通过类似画廊的小型印刷店和城市街头书摊销售蚀刻或雕刻插画版画印刷品。这使得插画成为易于获得和大众负担得起的艺术品。比如当时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其他通俗作家的书都广泛使用了插画。
随着更广泛和更有效的分销网络完善,有插图的报纸、书籍和杂志作为大众消费得起的娱乐载体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新闻杂志、家庭杂志、妇女杂志、儿童杂志、文学艺术杂志、讽刺和政治杂志、幽默杂志以及全彩报纸漫画将插画艺术带入了日常生活。
19世纪,古斯塔夫·多雷成为历史最高产、最成功的插画家之一。他的插画将蚀刻和雕刻技艺的视觉层次感、丰富性提升到了惊人的高度。同时,医学插画日趋成熟,如尼古拉斯·亨利·雅各布的作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此外,东方的插画艺术,如中国的《点石斋画报》和日本的浮世绘,也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中国最早的旬刊《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
作品共4666幅,是近代中国最早、
被公认为影响最大的新闻石印画报。
大批插画家活跃于这个时代。像现代设计的先驱威廉·莫里斯的插画纹样设计、插画海报之父儒勒·谢雷、科幻插画鼻祖阿尔伯特·罗必达、英国插画领军人物亚瑟·拉克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穆夏利用大幅面多重套色石版印刷技术,让他的戏剧海报风靡至今。而备受鲁迅推崇的天才插画师比亚兹莱独具风格的黑白插画影响了几代追随者。
埃德蒙·杜拉克彻底摆脱了传统印刷雕版时代,进入到全彩四色印刷的新时代。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场景和元素,尽管他未曾亲自到访东方。
19世纪,商业重心转移到美国,插画艺术随之繁荣。1853年,帕尔创立美国第一个插画学院,他的经典海盗形象成为IP影响了后世。美国也成为职业插画师的发源地。众多知名插画师如怀斯和吉布森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及当代艺术。吉布森创作了代表美国上流社会女性形象的“吉布森女郎”。

19世纪末最伟大的英国插画家之一 奥伯利·比亚兹莱
《黄皮书》
深圳市求真插画博物馆

埃德蒙·杜拉克 (1882-1953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要的插画家之一
生于法国的英国插画家、邮票设计师
插画延伸:
新媒介带来新可能
1910年以后,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欧美的杂志封面全面进入全彩色印刷时代,使得插画表现力极大增强。杂志出版业在经历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沉寂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近代商业广告的黄金时代已在构筑。插画已经被出版商视为一种必需品,出版物之间为争夺有限数量的优秀插画家而展开的竞争导致了艺术预算的增加,提高了艺术家的认可度,创作费用也得到相应提高。杂志为插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凭借这个舞台,插画师的机遇几乎超过了艺术家。
20世纪进入电影动画时代。插画师在动画制作的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游戏产业的兴起,让插画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游戏业、漫画业和电影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插画家在制作的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难以想象的世界视觉形象化。至20世纪6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引入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
华特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和凯·尼尔森的插画作品引领了动态视觉领域的潮流。诺尔曼·罗克韦尔以其细腻的油画作品,生动展现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生活面貌。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插画市场的快速发展。莱恩德克尔以其时尚商业插画而闻名,他的作品受到穆夏风格的影响,并在与商业品牌的合作中形成了成熟的个人风格,尤其是为箭牌男装创作的广告海报,创造了摩登时尚的男性形象。

J.C.莱恩德克尔(1874-1951)
生于德国的美国插画家
“箭领男”形象成为了标志性男性时尚IP
诺尔曼·罗克韦尔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欧美插画大师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插画师。其在美国的个人博物馆,收藏着他4000多幅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通过照相制版技术应用于各种出版物,真实呈现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人物形象。

美国人气最高的插画家 诺曼·罗克韦尔 (1894-1978年)
被誉为高产艺术家,一生创作了4000多件原创作品,
反映了当时的美国文化,获得了广泛的大众影响力。
时尚插画领域的代表人物贝托尼以其夸张、坚韧、精炼的设计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电影媒介的兴起也促使许多插画艺术家投身动画电影制作,包括中国插画师杨左匋,他是第一位在迪士尼工作的中国艺术家,并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商业广告动画电影。
在美国商业插画生态繁荣,而中国的插画商业重心在上海。20年代的上海涌现出大量艺术家和插画师,如谢之光、张光宇、丰子恺、叶浅予等等,他们的作品出现在月份牌、香烟广告等商业插画中。张光宇先生的作品与动画电影结合,他设计了《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IP人物形象,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张光宇(1900—1965年)
为《大闹天宫》设计的孙悟空角色形象
在当下插画艺术的创作及应用场景依托科技的发展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出版物到数字媒体,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图像到动态交互,插画艺术的边界被不断突破。插画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副产品,它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的直接体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插画艺术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特征,作为插画艺术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回顾过去、立足当下、拥抱未来。
插画连接一切可能,这是我们期待的未来。
(温馨提示:该文经作者允许进行转载和发布,特此说明)
“艺术新知”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是从我馆的学术定位出发,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和文化艺术,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系列专题活动。基于“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一思路,一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邀请国内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举办一系列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鉴赏专题分享活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到哪里去”;另一方面,在全球艺术史的大视野中,结合深圳美术馆具有学术性和富有探索性的展览,开展系列主题性的讨论,聚焦业内的新实践、新研究和新成果,通过艺术作为一个窗口,打通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从而拓展观众对于艺术和世界认知的维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