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深圳美术馆“无界”学习中心将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第一期活动的主题为“装置艺术”,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空间项目、工作坊、分享会等系列活动。
空间介绍
深圳美术馆“无界”学习中心是深圳美术馆打造的一个基于中外美术史、艺术理论和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空间,将依托深圳美术馆的藏品与展览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为空间书写形象名称
“无界”学习中心效果图
专题展览
无用之用——童昆鸟艺术展
主办:深圳美术馆
策展人:游江 邓丽君
时间:2024年11月6日—2025年1月5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一楼“无界”学习中心
艺术家简介
作品介绍
童昆鸟,1990 生于湖南长沙,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童昆鸟的作品形式多样,在装置、行为、影像、雕塑和绘画等媒介中灵活穿插。他习惯利用现代社会这个永动废物工厂制造的(过剩)产物与个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残余物件进行创作。关注繁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身份与地位的限制与消耗,分解现成物,结合机械串联,导入重力平衡等因素,从而回应材料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机制之间的多重变量和脆弱性。在购物情绪、消费文化符号盛行,信息过载的当下,不断突破人类再造物的想象边界,呈现刁钻与戏谑并行的重构。
作品评述
回顾中外装置艺术史,今天我们看到一系列作品已经留在当代艺术史中成为经典个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装置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其概念也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以及同时期兴起的各种主义的联系中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逐步确立了自身的创作方法、语言特点、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在跨界和融合的趋势下也不断地拓展着概念的外延。
今天似乎很多主要从事架上绘画的艺术家也开始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这些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创作观念的延伸,无论是架上还是架下都共同作用着艺术家不同时期作品意义的建构。所以,我们在谈及装置艺术的时候,这种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一种时髦的潮流,而是一种艺术家根据观念表达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艺术表现的语言。因此,艺术形态发展到今天,重要的不是利用现成品进行创作,即侧重点不是技能、媒介、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而是艺术家的价值观、方法论以及作品背后的理念。
童昆鸟被业内称为“垃圾小王子”或是“垃圾叮当猫”,因为他一直在全世界广泛地收集作品素材并将它们乱中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他将“乱”也是一种“秩序”的理念付诸实践,将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废物”,变废为宝,让这些各种各样的物件在混乱中呈现出一定秩序感,在怪诞、无厘头的组合中透露着某种黑色幽默。他曾提到,他最初开始进行各种物的组合的灵感来自南宋画家李嵩所创作的团扇作品《货郎图》,所以一开始他在作品中将这种“货摊”图像进行当代装置的转译与“再现”。通过近些年他所创作的一系列的作品,我们看到,他一直都在积极让自己的作品与现实发生互动,而这种互动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通过物与物的组合来实现的。他的一系列作品,看似荒诞、随意、天马行空的物与物组合,不仅让观众重新凝视那些不起眼地流淌着生命痕迹的平凡之物,让它们在主动和被动的过程中找到某种平衡,还在几分幽默中透露着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诸多思考,作品有趣而不空洞,巨大而不单调,看似无聊的堆砌,却也从一定程度上透露着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洞察和智慧。艺术家选择何种材料作为装置艺术的材料往往和艺术家生命体验息息相关,而这些原本来自生活的日常物件承载着人们情感和记忆的物件,既是时代的、集体的,也是个人化的,艺术家通过一定艺术叙事不仅留存了很多蕴藏在这些现成品的信息,也使得他们之间发生联系,重新建构出超越现实的逻辑,从而让其焕发出了新的意义。童昆鸟的作品的价值也许就在于他用后工业的时代生产出来的各种物的组合件隐喻了一个后信息时代的纷繁复杂、无序中有序、无限链接的世界。
——游江(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
“无界”学习中心
展览现场图片
“无界”学习中心
系列活动
正在进行时···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