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怡,上海Shanghai,0'25'',2024
牛肉气球
BEEF BALLOON
王沁怡QINYI WANG
2024.12.14 - 2025.01.14
With: 你好,王沁怡,很高兴为你举办第一场个展,记得2021年,你还在皇艺读研究生时,就来过泥轩,当时看了你几件Digital作品,我记得后来还见过一件影像,能不能和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英国学习的经历?以及你个人最开始的创作方向?
王沁怡: 您好,非常荣幸能够在泥轩举办我的首次个展。第一次来到泥轩时,我刚刚开始探索影像创作,深受《圣山》和《石榴的颜色》等电影的启发,那段时间主要聚焦于实验电影的尝试。后来在就读皇家艺术学院(RCA)期间,我逐渐接触到 Digital Art,并尝试利用工具如 TouchDesigner、Processing 和 StyleGAN 等创作数字艺术作品。当时的毕业作品 《Emotion Currency》 其实也融入了 AI 技术,主要基于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这一领域,尝试通过 AI 技术将情感进行可视化呈现。这次展览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回顾,更是对我创作路径的总结与延续。
With: 这次给我们带来的新系列“牛肉气球”,是完全用新的AI工具完成的,相对之前的工具,你觉得新工具怎么样?另外,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新系列。
王沁怡,牛肉气球Beef Balloon,0'52'',2024
王沁怡: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说,生成式 AI 技术让我获益匪浅。它不仅能够实现许多传统置景和摄影技术无法呈现的场景,还在效率上超越了 3D 技术,大大提升了创作的可能性和便捷性。
我的新系列作品名为 《牛肉气球》(Beef Balloon),灵感来源于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到的“积极社会”这一概念。
牛肉气球的世界是一个极端乐观和积极的反乌托邦社会,居民被无止境地鼓励追求成功和自我提升,却逐渐与自己的内心真实脱节。牛肉气球象征有些个体——外表充实饱满,内里却空虚脆弱,随时可能在高压下破裂。希望通过夸张的视觉语言和隐喻,引发观众对群体与个体关系的思考。
With: 很多人会讨论,AI工具输出的结果,是否能算是作品?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王沁怡:AI既说成是工具,那它就和画笔一样,都是艺术家完成自己想法和概念的工具。工具不应该被区别对待甚至是有高低之分。很多人不认为AI作品是作品,可能因为它的库是基于历史已有的大量作品。但艺术的每一个历史进程,都是推陈出新的结果,基于已有的,做出更多的创新和改变,AI艺术的发展在本质上并不违背这一规律。
技术一旦出现,就是不可逆的,历史有过它的答案。“最终目标是让艺术变得更加丰富,而不是被技术斩断去路。”
王沁怡,StyleGAN作品系列,2021
With:除了最新的AI工具之外,你对生成艺术,GAN(生成对抗网络)等内容有什么看法?你是如何界定这些新旧输出的关系,除此之外,你本人是否还有别的创作构想?
王沁怡:我在2021年RCA求学期间第一次接触到GAN,当时也是借助Runway产出了第一个StyleGAN的作品。现在的Runway早已下架了这一功能,全力在做Image/Text-to-Video。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GAN和生成式AI之间的连续关系。这两种工具取决于艺术家本身希望达到的作品效果,我的话目前还是以生成式AI工具作为主要创作工具。
With:能不能和我们讲讲你比较喜欢的电子艺术家?有什么好的内容可以推荐给大家?
王沁怡:Lillian Swartz, Sofia Crespo和NiceAunties,这三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子艺术家,也都是女性艺术家。他们将科技真正的融入作品和概念,浑然一体。
Lillian F. Schartz, Light boxes, paintings laminated and mounted on x-ray boxes, ? Lillian F. Schwartz
With:在各种社交媒体中我们可以看到AI工具的大量应用,你觉得我们如何界定AI艺术创作和商业应用之间的区别?你这次的创作中,也大量应用到了一些国产的AI工具,比如快手的可灵,能不能和我们介绍一些你在创作中所接触到的软件,以及更多优秀的国产AI工具。
王沁怡:AI艺术创作更以概念和创意为主导,而AI在商业应用中往往是某些环节里的辅助,更以效率为主导。
这次展览最大的影像作品中,Image-to-Video 的部分全部采用了 Kling 制作。Kling 在视频生成方面表现出色,基本能够保留原图片的细节和原始色调。即使使用 Motion Brush 处理多个指令,也不会影响画质。同时,Kling 对我的最终效果 Prompt 理解非常精准,最大限度实现我的创作意图。
王沁怡,上海Shanghai,0'25'',2024
其他我所使用到的AI工具是Midjourney, Runway, Suno AI和ChatGPT。国内的AI工具,除了Kling,我也会使用Kimi。
With:希望你的第一场个展活动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我们看到了你为此付出了整年的心血,如果可以的话,最后能不能简单谈谈你对这个展览的期待以及自己未来的打算?
王沁怡: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感受到 AI 技术的无限可能性。如果同时能引发大家对作品中“过度积极”的反乌托邦社会的思考,那将更具意义。未来,我依然会以影像为核心,尝试更多技术工具,不断探索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投身影像创作的初衷。当然,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展览机会。
关于艺术家
王沁怡出生于1998 年,2022 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定居上海。作为一名混合媒介设计师和艺术家,她的作品探索大众心理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她的独立电影曾在 2021 年蓬皮杜中心的 Ircam 论坛上展出。她将情感计算、人工智能和视频艺术结合起来,反思现代人类的经历,在情感与技术的交汇处突破界限,揭示新的叙事。
Qingyi Wang was born in 1998, she graduated from RCA in 2022 and is now based in Shanghai. A mixed-media designer and artist, her work explores popular psychology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Her independent film was featured at the Centre Pompidou's 2021 Ircam Forum. Recently, she has combined affective computing, AI, and video art to reflect on modern human experiences, pushing boundaries and revealing new narrativ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motion and technology.
泥轩 | MUD Gallery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5楼
5 / F, Building 6, 50 Moganshan Road,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周二至周六 Tuesday to Saturday 11:00 - 17:30
+ 86-18217215543
小红书: 泥轩 MUD Gallery
Instagram: mud.gallery
微信公众号:MUD Gallery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