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
艺术家 | Artist
郭海强 Guo Haiqiang
策展人 | Curator
张晨、格吉
展期 | Exhibition Period
2024/11/30-2025/1/18
(周二– 周六 Tue.-Sat.10:30-18:00)
地点 | Location
北京市798艺术区内北三街706 MGSpace
《2023.7.5》
80x120cm
布面和木板油画
2023
郭海强的绘画源于写生,甚至说,写生即是他绘画艺术的全部。这位艺术家已在秦岭的山林里工作了十余年,亦曾在敦煌莫高窟的黑暗空间里钻研佛像,用他自己的话说,大山就是他的工作室,室外的生活环境就是他工作的环境,他在一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而因此,生活的方式也成为他工作的方式。
如果将作为工作方式的写生放入艺术史的传统加以考量,那么来自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印象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风景画,共同构成了写生绘画的全面开端与显著代表。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走出画室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学院派与古典绘画的不满,也就是说,当绘画感受到种种教条、法则与权力的制约,艺术家们也厌倦了理想美的虚伪,马奈与库尔贝、莫奈与雷诺阿,他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在自然之中重新找到绘画的真实。
《2024.7.6》
120x150cm
布面油画
2024
这样,一方面,现代艺术的写生致力于捕捉现实,另一方面,通过一种自觉的“写生”的工作方法,艺术家的主体性得到确认,绘画也在回到自身的道路上展开了探索:写生的方法推进并更新了绘画的本体语言,现代艺术所致力的对印象的记录、对瞬间的定格、对运动的跟随,使得艺术家在画布上凸显了颜料与笔触的痕迹,亦即强调了绘画之为绘画的条件和定义,确立了何为现代绘画。可以说,写生既解放了艺术家的身体,也解放了绘画的身体,写生让绘画与它的创作者一起,得以从古典的藩篱中走向室外、走入现代、找回自我。
相形之下,我们可以发现,郭海强的写生同样追求真实,但那并非是一种视觉的真实,并未仅仅来自“观察者的技术”,而相当强调身体,相当注重身体对于环境的动态介入,强调其与大自然发生的复杂关系以及其中的每一个时刻——作品题名的日期点明了这一点。
《2023.7.17》
80x132cm
布面和木板油画
2023
进而,如果在“现代生活的画家”那里、在现代艺术的英雄队列之中,绘画的本体性得到强所未有的凸显,或者说,现代艺术写生的结果之一即是确立起了绘画的本体,一整部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也由此得以建立。但奇特的是,同样使用在户外的工作方法,郭海强的作品非但没有确立、反而大大模糊了绘画的本体性——它似乎在绘画与雕塑之间失去了边界。
《2023.7.18》
80x120cm
布面和木板油画
2023
罗莎琳·克劳斯曾以“扩展场域的雕塑”一文讨论当代雕塑的某些特性,其逐渐褪去了雕塑的本体立足点,而在扩展的场域之中、在对于空间的介入里,与装置艺术等再难区分。而郭海强的写生同样让人想到一种“扩展场域的绘画”,同时发展出了他的写生绘画区别于过往艺术史的当代性。他不仅将绘画的场域扩展至户外的自然,扩展到秦岭与敦煌,也与现代艺术的写生传统保持着既紧密相关又拉开距离的姿态,他通过写生的方法打开了绘画本身的轮廓,也在风景画之中试图创造身体的感觉,在一种“描绘的艺术”里体认了物质性的塑形过程。换句话说,这样的写生绘画不是来自瞬间的观看,不依赖于那双令人叹服的莫奈或者霍克尼式的眼睛,甚至不归功于某种主体性的定位,而是穿透主体触及身体的感知、还原运动的轨迹,那是郭海强骑着自行车在山中穿行的身影,也是真正的“行动中的绘画”,它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强调身体而非图像,它在动态的过程里让身体脱颖于主体的管束,它放任艺术家的感受力在一次又一次漫长的体验中不断产生新的聚合。因此,这也决定了郭海强的写生是缓慢的,他全然有别于印象主义以来飞速移动的画笔,而更趋向内省,趋于静观、凝思与忘我,或者说,艺术家在一个外部的世界里重新发现了内在的自我,他在眼前的山里见到了不是山的真实,他对生活与自然反复体味,并在这样的漫长反刍之中,交付了一幅幅作为绘画的感觉的聚块。在其中,感觉的传递是直接而朴素的,正如并不复杂的画面所呈现的那样,而绘画的力量也是切实可感的,正如原本轻盈的白云也拥有了自身的重量。
《2023.7.23》
80x123cm
布面和木板油画
2023
在这样的工作方法中,可以说,郭海强思考的是有关绘画的物质性,而非其固有的图像性,他拒绝将绘画视为一个反射在画布上的扁平图像,他用视觉化的图像来抵御视觉观看的编码,用身体的感知取代了中心的视角与理性的大脑,他通过颜料的层层堆积、木板的自然材质,凸显写生背后的身体力行,并将围绕身体所展示的一系列劳作,折叠并隐含在画布的背后,相当克制与沉默地,寄希望于观众的身体与作品之间一次简洁的相遇与可能的唤醒。
《2024.7.8》
80x130cm
布面和木板油画
2023
最终,这样的绘画模糊了自己与雕塑之间的界线,这样的绘画远离了自身曾经的本体论,它既是绘画也是雕塑,同时既不仅是绘画也非全然的雕塑,那么它是什么呢?毋宁说,这些作品在郭海强的写生行为中成为了“一个东西”、“一件物品”,它因媒介材料与图像的物质性,而与日常生活中的客体对象无异,它也由此成为艺术家生活之中难以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我们无法离开食物与杯子、手机或桌椅,作为物质的绘画便是郭海强的生活本身。
文/张晨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郭海强
1980年生于陕西,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07年组织雄黄社。
郭海强是时代文化潮流的逆行者,他不顾城市,走向自然,在大山的肌理和褶皱中体认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运用方便的媒介和材料,探索古典的艺术主题,使古老的山水风光焕发出阳春般清新的勃勃生机。郭海强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适性怡情的攀附类比,他的绘画是拥有当代觉悟的个体富有现实物料质感的肉身行动。
关于策展人
About The Curator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理论、西方艺术史、中外美术比较,著有《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等。
网址:www.MG-artspace.com
邮箱:info@MG-artspace.com
开馆时间:周二 - 周六 | 10:00-18: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内北三街706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