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中医正青春——文化艺术邀请展
出品人
李松坚、凌菲菲
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12月14日 14:30开始
签售地点
二酉书店
(上海马当路458弄1号LG1-01B 恒基旭辉天地)
从2017年到2018年间,上海明圆美术馆与策展人朱其合作推出了“前卫 ?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分别以“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前卫主义新潮(1985-1992)”、“重构当代(1992-2010)”三个单元展出。历时半年的三场展览系统地梳理、剖析性地解读了上海自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的当代艺术史发展脉络,其意义深远。作为展览资料总结、文本拓展的《前卫 ?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史》从文本筹备到付梓出版,期间历经我馆与朱其教授的合作编撰,已然八年之久,而如今成书终于面世,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这本意义非凡的艺术史研究。
内容简介
?
序
第一单元 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
第二章《枫》和“文革”三部曲:从知青写实主义到伤痕美术的发轫第三单元 重构当代:1990-2000
第二章 “九十年代艺术”:观念艺术、独立展览与新媒体序言节选?
上海在20世纪中国艺术的进程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上海是唯一在20世纪未中断现代主义的中国城市。从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它几乎是中国现代主义的独一重镇。
1949年之后,上海与北京成为艺术的两极。北京作为政治中心,逐渐在30年内建构了一个以政治宣传为主体的艺术中心。上海在1949年之后失去了民国时代文化中心的地位,从一个半殖民地的租界为主的自由城市,转型为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行政直辖市。
这一背景也体现在现代主义作为一股潜流,在革命宣传艺术的主流下,由一部分民国的艺术遗老及其私淑弟子,继续维持一个现代主义的地下实践。时至今日,这一脉络仍被以北京为中心的艺术史的新中国叙事所遮蔽。
这一批判视角亦成为中国1949年之后的主流话语。事实上,1949年后,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艺术,其源头仍然出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左翼系统,尤其是鲁迅推动的左翼木刻,为中国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宣传艺术的起源。左翼木刻并非当时上海的艺术主流,但作为一种政治现代性的艺术源头,1949年之后演变为以写实主义为中心的政治艺术,成为国家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
上海的艺术现代性的另一个源头,可追溯至更早的清末,即从任伯年、吴昌硕的海派以及土山湾画馆的西方写实主义传入之后,经由刘海粟的城市印象派、林风眠的水墨表现主义、吴大羽的意象派抽象等,至庞薰琹与决澜社的立体主义等。关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京剧形象的表现主义水墨,对上海及之外的现代水墨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脉络揭示了相对独立于政治艺术外的上海现代主义艺术。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视角,上海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史地位,即两条艺术现代性的脉络均源自上海,以上海为源头,延伸出语言的现代主义和政治艺术的现代性两大主线。
上海孕育了之后影响中国20世纪艺术的两条线索,一是语言的现代主义,另一是政治宣传艺术。后者由上海的左翼系统,经延安于1949年后在北京确立为一个国家审美意识形态。从清末开始的围绕着艺术传统的现代性议题,则以上海为中心,以一个边缘的地下状态延续到70年代末。
上海的现代主义,主要在于民国时代的少数艺术遗老,如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和关良等翘楚及其私淑弟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岁月,上海维持了一个为数稀少的“地下现代主义”群体。他们隐匿在城市一隅,坚持现代主义创作。这一群体维系下的现代艺术的暗流,影响了沪上的弟子及其邻近社区的年轻人,成为70年代末上海抽象艺术崛起并独领风骚的根基。“十二人画展”武汉巡展座谈,摄于1979年
上海现代主义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刘海粟的城市印象派、30年代林风眠试图从敦煌壁画里寻求中国式的水墨表现主义,以及庞薰琹的立体主义、赵兽的野兽派和蔡威廉的表现主义。赵兽和蔡威廉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从事的现代表现主义,之后几被遗忘。20世纪20年代后,绘画的现代主义一直以水墨和油画两种形式展开,一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装置、行为等综合形式。
延伸阅读
【明圆 · 文献】前卫 ·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1979-2010)导读版
前言推荐
上海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进程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上海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未中断过现代主义进程的城市。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从民国现代主义到“地下抽象”,为上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现代主义的再度崛起,奠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基础。从“12人画展”到上戏、工艺美校、草草社等抽象艺术的新潮流,又形成了现代主义在中国近三分之二个世纪的完整谱系,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当代艺术经由上海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抽象艺术拉开了序幕。?????本书基于2017年至2018年于上海明圆美术馆策划的“前卫 ?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回顾展”。此书填补了上海当代艺术史系统梳理的一个空白。已出版的全国性的当代艺术史著作,对上海当代艺术诸多重要的创作、人物和事件有不少疏漏,本书诸多史料均为首次披露。
本书系统梳理了上海当代美术史的前世今生,回顾了二十世纪大半纪的上海现代主义脉络,从民国时期的上海现代主义起源,到五十至七十年代作为现代主义的孤脉,以及改革开放后重启以“十二人画展”和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一脉相承的渊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当代艺术依旧占据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半壁江山,并表现出不同于民国上海的一种精英主义美术。本书不仅从二十世纪艺术现代性的角度,亦将上海当代艺术史看作有关上海前卫文化的精神史的一部份。
朱其博士用精炼的语言在《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史》中全景体现了上海经济和城市巨变下的前卫艺术潮流。文本自身审慎的态度,让从上世纪起始的上海当代艺术得以具象全实的展现出来,开辟出这片土地所生发出的艺术能够辨识自身历史的共有领地,这本艺术史的意义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它既让我们清晰的回望过去发生过的艺术实践和叙事,也让我们拥有了继续开拓新时代艺术精神的创作勇气。
本书呈现了上海当代艺术1979 年以来的发展脉络,打破了国内对上海当代艺术的偏见,上海不仅有抽象艺术,在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方面也是走在先锋前列的。并弥补了上海当代艺术贡献文献史料不足的空缺,进一步建构了上海当代艺术的史学研究和学术话语系统。
作者简介
?
朱其
艺术学博士,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60后代表性的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1990年代以来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曾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艺术评论和学术论文。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798艺术区艺术总监,创办了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的跨学科课程“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研班”。
获奖
上海《东方早报》2007年“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奖
中国批评家年会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
《美术报》2008年中国美术界十大人物奖
2012年台湾《艺术》英文杂志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奖”
2013年523海安艺术思想论坛“年度艺术批评奖”
出版著作
《新艺术史和视觉叙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Video: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其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
《重审水墨的现代性》,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
《艺术的话语政治》,纽约博登书屋出版社2021年3月
《上海当代艺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8月?
主编
《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形象的模糊:里希特三十年艺术访谈和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2010、2012年2014年)?
??????
特别感谢???
在此特别感谢朱其老师、上海文艺出版社、二酉书店对上海艺术界的支持。如果你想与朱其老师面对面沟通,一同领略当代上海前卫艺术的魅力,不要错过本书第一场签售会活动!二酉书店
欢迎移步展厅观看
……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