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选展”正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展出。55件创作于20世纪60至90年代的现代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现代艺术风貌。
本期“看看现代艺术”推送将给大家带来一组正在展出的莱比锡画派的作品,一起看看这些艺术家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叙事性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的。
莱比锡画派
The Leipzig School
莱比锡画派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并非有组织的艺术团体,也不具有固定的艺术风格。该画派以“莱比锡书籍艺术与平面设计学院”教职工为主体,同时由莱比锡地区的其他艺术家所推动,从而形成艺术运动。他们主张继承、发展德国传统的绘画技术。90年代末,新生代的莱比锡艺术家群体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
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于1764年在德国成立,是一所艺术教育学院,许多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都曾就读于此。该学院强调绘画的基础教学,这里的学生需要花七年的时间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在学院的教育体系影响下,莱比锡画派的画家都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广泛地了解欧洲传统艺术,他们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叙事性。
比如,沃尔夫冈·马蒂霍伊尔的作品就延续了德国传统艺术严谨的风格,奠定了莱比锡画派的发展,许多新莱比锡画派的画家也受到其风格的影响。《西西弗的逃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西西弗的逃离
沃尔夫冈·马蒂霍伊尔
硬纸板油画
96 × 118 cm 1972年
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很多,搜索一下他们的作品与故事,感受他们的创作风格吧!
代表人物:
伯恩哈德·海西希(Bernhard Heisig,1925-2011)
维尔纳·图布克(Wemer Tübke,1929-2004)
沃尔夫冈·马蒂霍伊尔(Wolfgang Mattheuer,1927-2004)
哈特维希·埃伯斯巴赫(Hartwig Ebersbach,1940-)
阿尔诺·林克(Amo Rink,1940-2017)
西格哈德·吉勒(Sighard Gile,1941-)
正在展出作品
Explore Art on Display
▲晚间节目结束 The End of the Evening Programs
伯恩哈德·海西希(德国)Bernhard Heisig(Germany)
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
200 × 331 cm 1982年
伯恩哈德·海西希长期任莱比锡书籍艺术与平面设计学院院长,他在教学中避开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强调提高绘画技术,由此奠定了莱比锡画派的风格。
作品《晚间节目结束》讽刺了电视充当所有大众媒介代言人并将迫切的现实问题淡化成枝节小事的做法。他的主题往往就隐藏在这种形式之中,稳定与不稳定的平衡也隐藏着冲突,暗示着令人困惑的主题。
海西希的艺术就是对我们时代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过去历史的记忆进行探索与思考。
▲弗兰肯豪森战役 Battle of Frankenhausen
维尔纳·图布克(德国)Werner Tübke(Germany)
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
200 × 300 cm 1982年
维尔纳·图布克是莱比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画风细腻,追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十六世纪图林根的农民为反对主人对他们的各种压迫而爆发的自卫战争,是维尔纳·图布克受东德政府委托为纪念弗兰肯豪森农民战争而于1976年开始创作的题为《德国早期的人权革命》全景画的试作。
图布克是“莱比锡画派”的主要创始人,这个流派的绘画风格与东德政府要求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有很大差距,他们重视历史画的创作,从艺术的角度追求历史的真实。
▲同舟共济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oat
阿尔诺·林克(德国)Arno Rink(Germany)
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
250 × 285 cm 1985年
阿尔诺·林克是推动莱比锡画派从传统走向当代的关键人物之一。
这幅画表现了鲜红色背景前的一个挤满人的小木船,船中人物是莱比锡学院的主要教职工。上边是哈特维希·埃贝斯巴赫和维尔纳·图布克,正中间是莱比锡学院的院长,身穿黄色上衣的伯恩哈德·海西希。他的旁边是沃尔夫冈·普伊克和沃尔夫冈·马蒂霍伊尔,后者小心地把灰色的、紧握的大拳头放在膝盖上。这只载满人的船看上去好像不适合行使,因为破烂的帆具显示了帆船的摇摇欲坠,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而网丝攥在院长的手里。
“同舟共济”是德国俚语,比喻处境相同的人。作者借此表达学院亟待有所改变的现状。
▲照管者 Caretaker
西格哈德·吉勒(德国)Sieghard Gille(Germany)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157 × 80 × 35 cm 1983年
西格哈德·吉勒,德国画家。1941年生于莱比锡的艾伦堡,1961年就学于莱比锡版画与图书艺术学院,在莱比锡生活和工作。
该作品是一尊真人大小的设色石膏塑像,人物形象身穿一件衬衫,系着领带,脚上是一双半高腰的橡胶靴,左手拿一只汽车轮胎,袖子微微卷起,伸直着右臂。
《照管者》塑造了一个管理者的形象,在经济衰退的时代,人们很难买到所需物品时,便会向这样的管理者求助。他很聪明、圆滑,并发现了顺便为自己额外赚点钱的方法。“照管者”对社会并没有构成很大的危害,但久而久之,他们也是社会的掘墓人。西格哈德·吉勒的作品经常以社会基层的视角揭露社会弊端。
参考文献:
[美]弗雷德·S·克莱纳 等编著;诸迪、周青 等译,《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北京第1版。
发现更多现代艺术关键词
Learn More about Modern Art
点击跳转了解↑
关于展览
About the exhibition
展期: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1月10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新馆1F 1/2/3号厅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学术支持:吴为山
艺术总监:王绍强
Date: October 1st , 2024 to January 10th , 2025
Venue: Hall 1/2/3,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BAIETAN)
Supervising Organization: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Guangdong Province
Organizer: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Chief Curators: Wu Weishan
Co-Curators: Wang Shaoqiang
相关活动
Related Activities
点击了解详情↑
参观指南
广东美术馆新馆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88902999,020-88902888
▲ 扫描二维码预约“广东美术馆新馆”
▲ 广东美术馆新媒体平台
审定 / 涂晓庞
拍摄/ 黄诚林 曾雨林
编辑 / 曾睿洁 齐健 戚祖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