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RONG源艺术空间举办了‘AI时代艺术的呈现’研讨会,邀请了在AI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和艺术家,一起探讨AI在当代语境下的可能性与新发展。
On 16th December, RONG Source Art Space held a forum on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the AI Era’, inviting experts and artists who have been deeply engaged in the field of AI art for many years,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ies and new developments of AI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白水
国际装置与视觉艺术家
在刚刚结束的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中,我带来了我的新系列《雨滴》,我希望表现传统东方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我想告诉观众,艺术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水是没有形状的,也没有形式,但同时,它又有千万种形式与形状。使用AI创作即是如此,它可以让脑海中的思想与画面可视化,无论是清晰的,抑或是模糊的。只要它是美的,对作品有效的,是艺术家想要去传达和实验的,便都值得实践与探索,而真正的创作核心依旧在人。
在我的创作中,运用电脑和人工智能,结果是令人惊喜的。AI像一个超高智商的生物,它能在几秒钟内创建图像,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通过反复修正对AI的指令来达到心中对于艺术的表达,整个过程也是对于自我创作的修正与提炼。
杨青青
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的转化,因此,我做了很多与传统文化和AI结合的工作,包括利用AI技术对老照片进行复活,使它们变成可以转动的跳舞图像。最近,我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周新芳展览中,就使用了AI技术。
我们并不做AI的底层开发,而是专注于AI应用,即将AI技术应用到艺术创意和空间设计中。AI最厉害的是它的学习能力,可以快速转化和学习。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元素或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AI技术进行数据要素提取,整合成一个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石墨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美术学院设有数字媒体专业,我们这个群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个是一个大的趋势,是不可抗拒,也不可,你说想也好,不想也好,你愿意也好,你不愿意也好,这是一个趋势,是一个趋势的,是没有办法去再去抵触。
于幸泽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
其实大家在谈论人工智能艺术,其实没有深度的去接触它,接触它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提供世界上全球500亿的电脑在无时不刻的对人工智能工作,所以说我们人一个单体的人或一个群体的人,其实无法跟它相媲美的,或者侠锗比较的或者是像去争论什么问题。现在一个关键的所在就是说协作的角度,就艺术家的写作角度和普通人的协作角度,或者我一个日常工作者的协作角度都不一样的。其实在商谈的时候其实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叫做还是以人为主的艺术家作为AI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目前在社会上从伦理的角度上讲,都把它作为一种辅助艺术家进行创作一种工具,利用它快速的来呈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来解析一些情绪、温度、脉动等等。
还有一种方法,还有一种路径就是以AI为创作主体,也就是一个非人类的他者的角度上来呈现它,这就走入到了一个现代后现代主义一个观念艺术的一个角度,就说我把AI做的一个是非我们人类的另外一种物种,然后他所通过生成枝干的网络,碰撞出来的数据艺术是不是我做的,而是我是AI艺术的呈现者。
张立行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
在这样一个AI时代,对我们的艺术和观众的审美视角都发生了根本的革命性变化,我觉得将来会发生变化会越来越多。这个话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甚至连朵云轩这样陈旧的艺术机构也要搞AI生成,他们用论证文的作品来搞AI生成。这不仅是经典的老牌中国艺术机构,也包括西方的。
现在中国的现代艺术发展起来了,大画廊会选一些中国艺术家,但现在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愿意主动到中国土地上选艺术家,把他们推向西方。我觉得中国人的东西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把它呈现出来,因为外界有误解,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渠道。所以今天我觉得在这里开这样一个研讨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管是从AI的技术时代,还是从中国和整个外部世界的关系大的格局下。
汤惟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协会副会长
比如说我们去拥抱AI,大概在10年之内这个话还有效,将来很难说。前两个上个星期谷歌一个新的消息,他们的量子计算芯片对5分钟做的事情是之前的人类顶级计算机,超能计算机10的25次方的年才能算出来,他5分钟就解决了。那么说老实话,如果你从另外一个思路的话,不管你可怕或无论你用什么词来解释我可怕,我不接受或者怎么样,你要做好准备。所有现在体制内的或者现在这样的一个现代框架下的艺术,或者艺术家到一定时间全部失效。
林明杰
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当我看到白水老师的作品时,我深感他在这方面非常有才华。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在AI技术的跑道上,我们终于实现了人人平等。过去在艺术圈里,人们可能会夸耀自己的素描、色彩或国画、油画的技艺,但在AI这个领域,我们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的意思是,艺术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但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外部环境来帮助大家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在AI时代,我认为这给了那些内心有艺术梦想但缺乏技术手段表达的人一个平等的权利。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它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例如,过去画油画是一种奢侈,因为需要用鸡蛋作为颜料,普通人难以承担。但随着油画颜料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创作。如今,有了AI技术,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得到公平展示才华的机会。就像网络的出现让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以展现,不再需要通过协会会员或者报社关系才能发表作品。
在网络时代,我们突然发现外界有这么多才华横溢的人。本来我们可能自认为写作能力不错,但看了他们的作品后,我觉得他们比我更出色。因此,我认为艺术界也应该以开阔的胸怀拥抱这个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从事艺术的人需要了解这个时代,而且那些所谓的学术界和专业圈子也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个时代,去看待所有新兴的艺术家。
马琳
上海大学美术馆副馆长,博导
艺术家面临的不仅是内部竞争,更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AI创作的作品。许多科学检测表明,将AI创作的作品和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很多人会认为AI创作的更好。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是AI一旦具备情感后的情况,这是我们现在无法预料的。目前,艺术家能够与AI竞争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非常细腻的情感,这是AI难以表达的。但是,从2018年开始,法国一个年轻团队Ouivres使用人机模型创作了第一件作品,并在苏富比拍卖行以近3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这一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即AI创作的作品也可能被藏家接受并在市场上拍卖,这可能是艺术家面临的更大挑战。
我认为艺术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的艺术一定是什么样的。但拥抱AI是无可置疑的,艺术家完全可以把AI当作自己的创作媒介,创造出最能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
陈翔
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美术馆原馆长、艺术家
我个人认为,AI的发展为我们开拓了一个越来越多元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既有达芬奇,又有马赛克,又有老鼠伯格,又有安迪沃霍,又有ChatGPT,又有机器人,大家各司其职,各跑各的跑道。我们不用担心AI会取代人类,因为每个人寻找不同的点就好了。AI和人工智能为我们开拓了更多可能性。
我相信人的能力,我们发明了AI,我们也一定能够和AI和谐共处,让AI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文明、文化和技术进步更加快速地向前发展。未来,人的艺术和AI的艺术可以共存,谁也不占谁的地盘,因为艺术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AI越来越多的被运用时,那些纯手工的东西可能越来越珍贵。通过AI,我们可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艺术。但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就是一个转译的问题。因为AI说到底是基于外国人逻辑的,中文很难完全融入,被它转译。
蔡东铧
指挥家 、作曲家 、戏剧导演
在艺术领域,我们曾经购买艺术品,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材料、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时间等价值。但现在,我们购买的艺术品可能包括了更多的元素,比如数字化的内容,甚至是与机器人共同创作的作品。未来,我们可能会购买那些更有情感价值的艺术品,它们可能陪伴我们创作,给我们提供灵感。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具体会怎样,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将是一个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新领域。
曾经拿着诺基亚手机的我们无法想象智能手机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艺术家们也在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比如交响乐团中的某些位置可能被个别人长期占据。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和各种技术手段,艺术家们可以更容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再需要依赖传统的体系。
我认为,展望未来是必须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过去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人类在某个时期的最高智慧和创造力,它们是我们经历过程中的痕迹,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虽然有些艺术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它们仍然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不知道我们的痕迹能留多久,但我相信,对未来的探索和优化是永远不会错的。
甘智漪
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2024年获颁法国文学与艺术军官勋章
目前,上海的展览业发展迅速,甚至已经扩展到了机场。在上海108个美术馆中,超过70%是民营美术馆,可以说上海的艺术界是由民营美术馆主导的。2019年,我受文旅部的邀请,起草了全国民营美术馆的规范性文件。作为金融艺术圈中的金融专家,文旅部领导希望我能同时起草金融和艺术的规范性文件。我考虑到民营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尤其是缺乏耐心资本的问题,以及民营美术馆从业者收入普遍较低,因此我非常希望能通过参与国家制度建设,帮助民营美术馆有序发展。
武林
RONG源艺术空间主理人
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机构在AI时代的艺术呈现和探索。对于我们的机构而言,每年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前瞻的平台,也是我们与艺术界同仁交流思想、分享见解的重要机会。
在AI时代,艺术的呈现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使得艺术作品能够以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形式出现,还增强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互性,让艺术体验变得更加动态和参与感强烈。随着AI的深入应用,我们也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版权挑战,确保艺术的原创性和艺术家的权益得到保护。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正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
In the age of AI, the way art is presented is undergoing a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not only provides artists with new creative tools, enabling artworks to appear in more personalised and diverse forms, but also enhances 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artworks and audiences, making the art experience more dynamic and participatory. With the deeper application of AI, we must also face the ethical and copyright challenges that come with it, ensuring that the originality of art and the rights of artists are protected. This is an era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fus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is opening up a whole new aesthetic world for us.
-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