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快照、旅游照片、广告影像
早已成为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存在
铺天盖地的图像洪流中
照片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
对社会性图像的质疑
Questioning the Image in Society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重量级年度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一2000”正在展出中。展览通过10个章节,集中呈现逾30位先锋派艺术家的近200件开创性作品,串联起摄影如何从记录艺术过程到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前卫历史,回顾摄影艺术决定性的三十年。本期,我们将聚焦第三章节“对社会性图像的质疑”,藉由艺术家挪用、重组和重塑大众文化中司空见惯的图像中,揭示社会图像背后隐含的深层思考。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摄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似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存在,几乎没有人会将它们视作社会构成的产物。艺术家则恰恰相反,他们颠覆了日常摄影,将私人快照、旅游照片和商业图像反其道而用之。他们通过复制常见主题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质疑图像的创作者身份及其意义。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洪浩,《时常在拱形屋檐下等候阳光》,1998年,喷绘打印,由艺术家提供
中国艺术家洪浩以观念艺术和摄影作品闻名,尤其擅长通过影像、拼贴和装置等方式,探讨个人与社会、记忆与物质、时间与空间等主题。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善于运用日常物品和图像,赋予其新的视觉语言和哲学意涵,展现出对消费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
中国艺术家洪浩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协会,将摄影视为一种超越传统纪实风格的艺术形式,并探索图像制作的新方向。在作品《时常在拱形屋檐下等候阳光》中,洪浩同时运用了广告的图像和语言。作品中所挪用的家具和果汁广告成为了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成功商人的布景,反映出我们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极度崇尚。洪浩在其照片中把产品从广告中剥离,转而指出广告向人们兜售的其实是一整套哲学。
洪浩,《时常在拱形屋檐下等候阳光》,1998年,喷绘打印,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Barbara Kruger
芭芭拉·克鲁格以其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批判性的拼贴艺术作品闻名。克鲁格擅长将黑白摄影图像与鲜明的红色或白色文字结合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以简单有力的短句与视觉图像,直指社会中存在的权力关系和各种议题。
其中《无题(知识就是力量)》便是其标志性代表作之一。克鲁格采用了她标志性的红白色文字,在摄影图像中印上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直接与观者直接产生对话。她将简单的语言赋予强烈的情感和政治意味,使作品既具备视觉冲击力,又能引发观者的深入思考。挑战了观者对权威、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认知,直击消费主义社会中的话语权问题。
芭芭拉·克鲁格,《无题(知识就是力量)》,1989年,纸上彩色丝网印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
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采用挪用和合成现成的照片、或邀请其他艺术家为其拍照的方式创作。 随后,他转而自己拿起相机创作了系列作品《典型图像》。他模仿日常摄影中千篇一律的主题和姿势,以至于他的这些私人照片看上去极为普通、毫无特色。而藉由这种匿名性与集体性,他颠覆了创作者身份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拍摄同样的照片,谁才是真正的摄影师?
这些照片如同人们生活中共同经验的缩影,让观众在其中寻找熟悉的痕迹,却又难以辨识个体的身份。日常片段在摄影的媒介下转化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视觉载体,在个体与集体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照片捕捉了生活中那些易被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瞬间,无声诉说着人类命运的故事。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典型图像》,1975年,选自《典型图像》系列,彩色合剂冲印,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Anna Bella Geiger
安娜·贝拉·盖格,《本土巴西,外来巴西》,1977年,印刷明信片,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作为巴西艺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安娜·贝拉·盖格的创作跨越了绘画、版画、摄影、录像和装置艺术等多种媒介,深刻探讨了身份、地缘政治、文化殖民以及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关系。她的作品充满批判性思考,通过艺术语言揭示巴西历史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
她在《本土巴西,外来巴西》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巴西,谁是原住民,谁又是异乡人?为了创作这件由九对图片组成的作品,她购买了常售于旅游城市报摊上的以博罗罗原住民为主题的明信片,再一对一加进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图像。正如明信片上的博罗罗人在白人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相应的姿势,盖格也在角色扮演。她的照片质疑了带有异域风情的纪念品的真实性,以及原住民社区传统生活方式和巴西白人现代生活方式间所谓的差异。
安娜·贝拉·盖格,《本土巴西,外来巴西》,1977年,印刷明信片,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正价票¥120
学生票半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