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罗依涵的母题来源广泛,可以是故乡风景,可以是文学场景,也可以是心像映照。如果说在上一个展“枕中塘”,罗依涵的作品还大多从自体意识出发,多为能量的表达的话,那此次展览中呈现的作品,表现为更为成熟的图像语言。不管是水、月、镜、天,还是树、草、湖、泽,都被她超群的色彩表现力绘就成统一的迷幻丛林。丛林中透过艺术家眼球的棱镜,折射出斑斓风景。本次展览中,《昆虫记》《格林童话》《忧郁的热带》《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援引自文学作品,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一个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弥漫南方阳光与葡萄酒香气的夏日,画家克林索尔化身李太白,与他的好友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同漫游,饮酒,辩论。在夏末,用尽生命所有的燃料,完成作品。每个人物都是作者精神分裂体,都是精神棱镜折射下的镜像。诗人的迷狂,哲人的忧虑,孩童的天真。罗依涵为黑塞的精神召唤出诗意与理性、灼热与冷静交织的实体。
Y:大家好,我是艺术阿尔法的李熠,非常荣幸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今天我们与年轻的艺术家一起为大家深度聊一聊这个展览,我们先有请艺术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L:大家好我是罗依涵,我从央美附中升学后一直在美院系统读书,本科是央美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今年于央美版画系硕士毕业。这些作品都是我的新作,今年有了“丛林”的创作主题,而“棱镜”,我的理解是绘画形式语言的运用,谢谢大家。
Y:罗依涵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又生空间举办展览了,上次的个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我也看到开幕时有非常多的观众过来。你从美院的本科走到现在是非常受到关注的艺术家。那么你认为这一次的新近创作和上一次个展的作品有什么样区别和发展呢?
L:谢谢Lily姐。去年“枕中塘”展览前后,我的能量比较躁动,身体某些激素水平会比较高,心跳也会比现在要快。当时的绘画处于没有意象的纯能量释放状态,而“棱镜丛林”这个展览画面中有了树、水、山这些我平时很关注的自然元素,那么创作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让我深入画面与观众、自身与世界内外打通的一个途径。很多朋友会觉得我今年的作品比较深入,能看得出沉下来些了,可能是我找到了能够与自己和画面深入交流的方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创作体验。
Y:你的意象是指具象的事物,还是说你的图像是来自于想象?因为你刚刚提到的,比如说树、水和森林很多是来自于自然界的,会让人想到具象。你上一个展览中会出现让人联想到抽象的这么一个方向。
L:我理解的意象是想象力和记忆图像的产物。我会把画面中的具体形象理解成自然界的元素,比如说金木水火土、地水火风,这些元素会化作很神奇的能量参与到我的创作中。为什么会有这些元素的注入呢?除了今年拥有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新体悟外,在智性层面的阅读过程中,我的导师黄洋老师有给我推荐一本书叫《水与梦》,是巴什拉的一本文学作品,他还有写《火的精神分析》、《土地与意志的遐想》等书,一个自然元素就能写出一本书。我觉得这种诗意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对物质的联想和概括可以调动我创作时的状态。
Y:在过去关于你的介绍里也有反复提到昆虫纪、童话等等文学意象,你刚刚也讲到文学作品,它是如何引发你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迷幻丛林的?他们之间会有直接的联系吗?你也提到《水与梦》这本书,那么一系列的创作里,文学作品对于你的激发有这种持续性吗?
L:这次展览作品中有一件名为《昆虫纪》,今年我在央美研究生毕业展上的毕业作品是《新生纪》,展出了300个平版着色的小生物,一个有2300个小生物,未完待续,还有很多没做出来。我觉得我的架上绘画和版画之间是有很大联系的,《昆虫纪》里的迷幻丛林也许是我创造的小生物存在的世界,是当时环境的色彩复原图。《忧郁的热带》的内容是作者斯特劳斯去南美洲热带雨林中考察,他除了写作还画了一些速写,阅读我感兴趣的书籍能让我产生好奇并调动想象力去创作作品。画面它不只是画面,是我自身的心之所化。作品中的养分可能来自于我平时爬的山、看的风景,也可能来自于文学。文学作品对于我的激发是持续性的,是一种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融入我的生活和创作。
罗依涵 《昆虫纪》
Luo Yihan,Insect era
Acrylic on canvas
Y:这次有没有特别想要给大家介绍的作品?
L:这件作品是《哥伦比亚》。中间黄色的这一块是棕榈树叶,当时我在湖南老家面对竹林的阳台上对景写生。棕榈树叶长得特别完美,特别像外星生物体,是一种可以散发辐射出很多能量的形态。在湖南我也看到了平时难以得见的棕榈树根和果。说到这里,我爷爷年轻时是做蓑衣、棕榈制品的能手,所以我从小就对这种植物比较感兴趣,除了它的形态吸引我,还有亲人留下的痕迹。画完棕榈树叶之后,我画了别的部分,有我很喜欢的绿松石色的海洋,还有挺立的树干,当然这些完全是没有预设的,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不可知会让我觉得有挑战,每张画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张画和我刚刚提到的《水与梦》有关,这本书里写了很多关于水的物质的遐想。我把画面中这一块块经纬交错的区域当做物质来想象并表达出来。我会想象它是可以编织的、穿梭的物质,对于物质的想象力让我重新理解了画面的构成,是我非常新的创作体验。
罗依涵 《哥伦比亚》
Luo Yihan,Columbia
Acrylic on canvas
这件作品是《格林童话》,今年6月画时的状态是前所未有的,我体验到了一种很安定的感觉,整个世界像被重构了一样,它是我目前很少有的保持大面积色块状态的一件创作。画的时候我摒除了很多杂念,所以在笔触上会比较坚定,不会特别躁动,对我来说这也是童话般的画面和体验,所以就叫它《格林童话》。
罗依涵 《格林童话》
Luo Yihan,Grimm's Fairy Tales
Acrylic on canvas
再给大家讲讲这件《昆虫纪》。它是今年9-10月的创作。很多时候我都从树干开始画,画的时候完全没有预设,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昆虫视角是自然生发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么一个视角的构图,甚至还带有景深的一个画面。我希望它自己生长,而不是刻意去限制和强调,对我来说绘画的过程是一个完全圆融的体验。画这张画的时候,我和一位好久没联系的在澳洲的朋友打电话,她说前一晚梦到我去她老家找她和她家里人玩,所以给我发了信息。她跟我分享了很多她的奇妙体验,我觉得这张画是和她一起完成的,画面中有一种流动的感觉,这种能量的交汇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总之我觉得每次画画对我来说都太幸福了,很感恩可以画画的人生剧本。
这一张是我今年比较新的作品,在11月完成。作品名叫《天湖》。本来我觉得下方深蓝色的部分有点像《百年孤独》里开篇描写的大冰块。这件作品从开始到完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多次修改,它在现实空间、画面空间和我的心理空间三个层面都有过停滞,但我一次一次的建构让它得以重新发展。所以对我来说,它是一件我投入很多的作品。画完《天湖》的第二天,我就在湖南湘潭偶遇到了跟我的画面主体一模一样,颜色、形状和视角都一样的湖。这个湖在一个金霞山森林公园里面,名字叫天湖。我当时很惊喜,一瞬间被点亮了,这种巧合就是生命的礼物,所以这件作品命名为《天湖》。有朋友问过我,哪些画我个人会比较偏爱,我觉得类似于这件、投入自己精魄比较多的画会是我所偏爱的。《天湖》的笔触会比较硬,有块面感,而这种笔触的出现也是很神奇的体验,那两天我的流月转换,我整个下笔状态就不一样了,这是今年下半年有时间每天画画才感知到的。
罗依涵 《天湖》
Luo Yihan,Sky Lake
Acrylic on canvas
这件作品是《扁舟》,其实我画的时候也没有把主体想象成一个船。而是觉得它像丛林,像迷幻蘑菇,而且它的颜色特别动画片。画完之后我给朋友分享,他们有不同于我的视角,认为整体环境可能像一个湖面。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以后的创作中,除了绘画本体语言的深入,我也希望去探索关于画面中的悖论空间。这件作品也是完全不可复制的作品,它从水性颜料流淌的、不可预设、无法控制的肌理开始,一步步自己生成出来。我的状态在变笔触也在变,对事物和画面的认知也在变,所以对我来说,《扁舟》就是我今年3月份的一段人生记录,它像一个切片,一个我存在过的证明,也像我与时间交互产生的晶体。我会把我的生命、作品和世界理解为神奇的物质,同时也是能量,是不可见的,我会把它们结合起来联想。
罗依涵 《扁舟》
Luo Yihan,Skiff
Acrylic on canvas
这件作品叫做《有仙则灵》,在观众看来这件作品中可能会有人物的形象,我画面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形象,但它也完全不是预设的,我喜欢推着画,笔触一笔连着一笔,就像织法一样自然生成这样的形象。我觉得我的画面都有一个独立的精魄,它存在之后就可以带动其他的部分一起生成、完善并成为一个世界。这也是我最近的一件作品,它会比其他的作品更加笃定,大笔触大色块分明,这也印证着我的整个状态更加明晰、更加坚定、更加稳定,我对画面和自己的各方面会有一个清楚的趋势上的感知。
罗依涵 《有仙有灵》
Luo Yihan,Master Roshi
Acrylic on canvas
Y:这件《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的意象也来自于文学作品,做了一个对于文中的形象的具象化。
L:我特别迷黑塞,黑塞是我的灵魂作家。他在写《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那本随笔的时候写到了紫色树干。平时在瑞士的山村里,他喜欢自由溜达,并用颜色鲜艳的水彩记录他所看到的,他看到各种羊齿类植物、树本植物,还描写到一棵紫色树干。当我读到紫色树干这一段我就非常想给它描绘出来,当然我还是没有参考真实的图像,但他的文字激发了我的创作想象力。所以我就从这个树干开始画,慢慢的生长出来整个画面。文中也有描述到蓝色的湖泊,还有各种果树,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意象来源。无花果树是我很喜欢的植物,也是助佛陀顿悟的树。关于文学作品和我的创作之间的关系,就像黑塞的写作,他用他的笔锋,像编织一样慢慢使他的文学世界浮现。那么我在绘画的过程中,也是一笔一笔重叠呼应,再加入色彩的罩染跳脱,用笔触和颜料编织成完整的画面,所以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同步进行的。
罗依涵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Luo Yihan,Klingsor's Last Summer
Acrylic on canvas
Y:刚刚你有提到激素水平。关于你创作时的感觉会激发你的效率,所以每一年的创作力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Y:往后看的话,你刚刚也有提到自己会更加笃定。那么你觉得你在绘画上想要走什么样的路,关于这个方面你是不是已经想的很清楚了?
L:至此我应该还没有想明白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但我确实感觉到有一条路向我开放了。经常会想到黑塞的《玻璃球游戏》,玻璃球游戏在他的小说里是一种相近于艺术的游戏,我感觉我也在玩这个游戏。我为什么如此笃定?因为那条路敞开了,我只需要去走;就像我的画面,它只需要自己去生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本人的状态笃定,如果一个人特别的不稳定,像烧开的水一样,他就很难去进入那个状态。对我来说绘画时会经常有“心流”的状态,我进入心流并笃定,投入时间投入自己就一定能到达。您可能比较好奇那条路是什么?那条路可能蕴涵于生长中的画面本身,是未知与无界的。
L:有很多神奇的交流!首先我觉得一切都是在流动着的,这样就不会滞、也不会堵,就会越来越壮大,像波浪一样。观众和我的互动也是这样。因为我作品的展出,我会收获到很多和老师、朋友们的交流。我发现我现在能进行很深度的交流,这在我去年之前都很少有的,会聊到一点即通的状态。但肯定会根据具体的人而产生具体而不同的细微感受。我版画系的老师觉得我像一个通道,我的创作是通道之后的世界,我自己也会觉得这些作品是我的心之所化。我会继续保持屏除杂念的状态去呈现这样的世界,我通过画去和人交流,这是一种很深入的交流方式,使我体验到了和有缘的人灵魂层面的交流。
Y:我们谈了很多关于自我内心的,还有创作上受老师影响也好,包括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好。那么有没有一些现实层面对你的影响呢?上一个展览我们提到更多的是自然,所以在这个展览里有没有一些更多的现实层面因素呢?
L:依旧是自然。我太喜欢爬山、看湖、摸树,每一片叶子长出来我都会觉得很欣喜。我现在更能注意到我所处的环境,我发现我最喜欢的颜色可能是绿色,所以其实现实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意识到一切都是整体,内外都应该通,并且没有界限。一切我觉得都可以吸纳,如果是我所需要的,或者是跟我有缘的,这是我理解的现实世界跟我的交流。当然可能李老师问的可能是艺术层面的影响,但是对我来说这些是一体的。我特别喜欢新鲜蔬菜,印度哲学大师认为不新鲜的蔬菜是惰性食物,惰性食物就是消极食物,对身心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我希望我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好,所以我会挑选鲜蔬,食物也是我与现实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现在我家周围都是植物和绿色,都是明亮的,一切都比较生机勃勃,这些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无孔不入的,他们会影响到我的状态。我的状态就是我的作品,因为我没有预设,也没有特别希望它长成什么样子,只是让它自然而然的生发,从我的笔端,从我的心流,让心光投射在画面上。所以对我来说,现实和我的艺术就是一体的。很多人觉得很奇妙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因为我会相信一切都是融合的,它融合的元素是如此的纯粹,那画面就会纯粹。
L:以前我觉得挺疗愈的,不画画我觉得就很难受。现在我觉得是一体的,我也没觉得我有太多需要疗愈的地方,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已经被疗愈成功了。所以现在就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平和自然的状态里。
Y:我们有网友提问,问到艺术家未来创作会是怎样的方向,下一步会不会有新的尝试?
L:我未来的创作方向是关于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我刚刚已经说到,我正走在一条道路上,而且门已经向我打开了。我希望用很纯粹的方式去接受这个新的发展和挑战,去打磨自己的绘画语言。虽然说的很严肃,但是我内心里知道怎么做。首先发心就需要相对纯粹,然后语言才能在状态的带动下慢慢的生长出来。我近期画了一些新的感觉的作品,大笔触、大色块,会更加肯定,笔触之间的结构、色彩的把控都会更加清晰,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我要沉下心慢慢打磨,探索绘画语言是真的很需要时间,就像看一本书,需要很多时间去慢慢消化那几行文字,这是很值得期待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接下来很多很多年都会着眼于此,而且我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关于画廊
又生空间Cycle Space,位于北京798 艺术区。“Cycle”,即周期 ,“又生”取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迭轮转,生生不息。
整合一二级市场资源,为全球客户提供艺术咨询和配置服务,旨在构建跨、逆周期之上可调节的收藏体系。其中“中国新绘画”领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
CYCLE SPACE, located in the 798 Art District of Beijing, represents "Cycle", meaning periodicity, and“reborn”,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Tang dynasty poem "wildfire cannot be extinguished, spring breeze blows again and life regenerates", symbolizing constant change and endless renewal.
By integra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 resources, we provide art consultation and allocation services to global clients, aiming to build an adjustable collection system that spans and reverses cycles. Among them, the field of "Chinese New Painting" is one of our research focuses.
邮箱:cyclespace@126.co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