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陶美术馆
“器之道”展览系列公共活动
2025.1.5(周日)
工作坊
茶之道:五感之会
14:00-16:00
宜兴UCCA陶美术馆报告厅
2025.1.11(周六)
对话
陶作为一种媒介
14:00-16:00
宜兴UCCA陶美术馆报告厅
工作坊
茶之道:五感之会
2025/1/5
作为UCCA陶美术馆开馆首展,“器之道”遴选了69件(组)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以陶瓷节面向全球创作者多元、兼容的文化态度出发,对国际视野下的陶瓷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共通性与多样性展开讨论。展览试图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构思路径提出以下三种观看视角:对自然形体与状态的手摹心追,从平面到空间维度的几何化简,以及对历史图腾、城市文明与心灵觉知的内省与表达。
“器之道: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精选展”展览现场,UCCA陶美术馆,2024。摄影:孙诗。
UCCA陶美术馆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这座享有“中国陶都”美誉的城市,不仅以紫砂闻名,其红茶——阳羡红茶,也在茶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赞阳羡红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使其享誉宫廷与民间。宋代,苏轼在宜兴期间,探讨紫砂壶与阳羡红茶的相得益彰之趣。“茶仙”卢仝更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赞誉,赋予其极高评价。他为阳羡茶创作的《七碗茶诗》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深刻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
随着日本“煎茶道”的兴起,诗中的意境被提炼融入茶道精神,其品茶体验——“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成为日本茶道修行者的追求目标,彰显了阳羡红茶对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深远影响。而早于日本煎茶道形成的抹茶道,以儒释道为精神根基,提倡“和敬清寂”。“里千家”是日本抹茶道流派之一。在茶道具方面,千家茶道的领域有“千家十职”一说,千利休系统的茶道流派经过培育和互相影响,形成了金属、陶瓷、裱装、漆器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种类,其中尤以陶瓷类最为重要。2025年1月5日,UCCA邀请里千家茶道教师蒋海霞进行“茶之道:五感之会”工作坊,为我们带来一场“茶之道”与“器之道”交融的感官盛会。
UCCA工作坊
“器之道”展览系列
茶之道:五感之会
活动时间
2025.1.5(周日)
14:00-16:00
活动流程
14:00-14:10
嘉宾签到落座,
品尝香煎茶(宜兴红茶)
14:10-15:10
茶道内容讲座
(日本茶道文化背景、茶道仪式流程和使用器具)
展示茶道仪式,吃和果子、喝抹茶
(以美浓烧茶具为例,分析器具和茶道的关系)
15:10~15:40
参与实践
(体验行礼、点茶等茶道仪式,品鉴抹茶、果子)
15:40~16:00
Q&A、拍照环节
活动地点
宜兴UCCA陶美术馆报告厅
语言
中文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购买活动现场票
工作坊票价:38元/人
工作坊+展览票价:88元/人
活动须知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不接受外带食品和饮品;*活动票不支持退换。
嘉宾
▼
蒋海霞
茶道里千家准教授
茶名“宗霞”。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1996年起学习日本里千家茶道,并于京都里千家茶道学园深造。里千家15代家元鹏云斋大宗匠提名上海“既见庵”茶道教室主理人,致力于茶道的推广。
对话
陶作为一种媒介
2025/1/11
日本当代陶艺在历史进程中将传统技艺与国际现代主义思潮进行融合与再创造。民艺运动的余绪、传统陶艺流派的延伸,以及对欧美现代艺术与日本当代艺术中前卫实验的借鉴,共同塑造了日本陶艺当下的多元面貌。由于岐阜县地理环境和矿物资源丰富,再加上美浓地区较早发展出工业化制陶体系,机械化生产得以与传统手工艺并存,美浓烧瓷器产量占日本陶瓷器产量的一半以上,并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结构。“美浓国际陶瓷节”的国际参展者在创作中使用美浓地区的陶土、釉料,给当地带来新的审美视角和技法变形,这种“外来刺激”也促使本地匠人在传承中思考如何再造新的美浓烧风格。
“器之道: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精选展”展览现场,UCCA陶美术馆,2024。
UCCA陶美术馆所在的丁蜀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宜兴紫砂矿土主要分布区。这些矿床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地质时期,主要由红色砂岩和其他矿物组成,赋予紫砂矿土细腻而纯净的物质特性。当代艺术家周啸虎与紫砂有着较深的渊源,他不仅以此为材料创作动画和装置作品,也对宜兴当地创作者和紫砂壶行业进行观察。早在2006年,他在文章《壶非壶》中对工艺大师张正中的作品进行了评论,探讨了容器的物质属性和象征属性,文章建构了一套当代认识论,来评判具有百年技艺的紫砂壶艺术,为当代观众理解传统工艺带来新鲜的视角。本次对话我们邀请艺术家周啸虎、金锋,从技艺变革、材料质感到思想转换展开讨论。同时邀请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洪喆,从媒介、地质、历史的角度为器物创作揭示其深层的社会属性。
《乌托邦剧场》(Utopian The ater),周啸虎,2006。
《蒙太奇结构》(Montage Structure),周啸虎,2010。
UCCA对话
“器之道”展览系列
陶作为一种媒介
活动时间
2025.1.11(周六)
14:00-16:00
活动流程
13:30-14:00 签到落座
14:00-14:45 嘉宾讲述
14:45-15:30 嘉宾对话
15:30-16:00 Q&A
活动地点
宜兴UCCA陶美术馆报告厅
语言
中文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本次活动免费
活动须知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票不支持退换;
*活动不包含展览门票,参展请购买展览票。
观看在线直播
请点击下方预约按钮
嘉宾
▼
金锋
艺术家
196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多媒介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工艺美术专业 (现东华大学),2012年获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视觉艺术MFA硕士学位。2000年以来长期参与上海艺术家群体组织的各种当代艺术活动及展览。“未来的节日”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之一,“江南基栈”发起人之一,2022年至今担任红星美凯龙“漩涡”项目策展人。
王洪喆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他先后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控制论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王洪喆的研究与实践跨越多媒介、技术、历史和艺术现场,写作见于《互联网史》(Internet Histories)、《开放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读书》《电影艺术》《文化纵横》《信睿周报》、Artforum中文网等刊物,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研究文章和担任艺术奖项评审;他同时是研究网络“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拆东西研究所”联合发起人。
周啸虎
艺术家
1960年生于中国常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周啸虎是中国当代艺术先锋人物,自1998年起开始借助计算机辅助艺术创作,试验定格动画、视频装置等。作品自由跨越多种艺术媒介,涉及动画、视频装置、雕塑、绘画和行动艺术项目等。周啸虎着眼人类学和可能生活观察,致力于推动剧场形式的混合媒介艺术,以泛现成品和“自动写作”作为方法论拓展艺术疆域。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