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即将放映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Pyramids and Parabolas III (Still) 角锥体和抛物线III (视频静帧) | 2024 | 16mm film converted to HD video 16毫米胶片转高清视频 | 16'51''

王凝慧:边界风景

Alice Wang: Liminal Landscapes

放映和映后讨论


日期

2025年2月6日,19:00


门票

普通票 $10

学生票 $7


e-Flux放映室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172 Classon Avenue,11205


e-flux放映室将于2月6日(星期四)晚上7点举办 “边界风景”(Liminal Landscapes)放映活动,展映王凝慧Alice Wang)的三部影像作品。


本次放映将呈现王凝慧过去十余年创作生涯中的三部作品:《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2012)、《Oracle》(2017)以及《角锥体与抛物线III》(Pyramids and Parabolas III, 2024)。王凝慧的影像创作植根于结构电影、散文电影和纪实影像的传统。她通过拍摄行为本身探索现实与精神图景的交汇地。她的场域特定影像实践常常聚焦于偏远而奇异的地貌——火山岩原、北极冰川、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等,邀请观者感受熟悉事物的异化感。她结构式的诗意叙事充斥着一种错位感,一种探索未知所带来的孤独与惊叹。


除了影像作品,王凝慧的创作也涵盖雕塑和摄影。艺术家将身体视为有情感有觉知的媒介,并将其置于量子的、非地球中心视角的宇宙中。她运用化石、陨石、电子、植物、热能等变质物质,以雕塑与摄影两种媒介为批判性框架,探讨关于现实本质的形而上议题。而在造物的过程中,她采取的是后极简主义的方法,将几何抽象与材质、形式、尺度、色彩和质感相结合,平衡了数学的思维和感官的实感。她通过结构主义手法创作摄影与视频,以突出影像的感知特质,从而切断常规的认知回路,唤醒身体的智慧。


放映结束后,王凝慧将与艺术家Matthew Day Jackson和 e-flux 电影策展人Lukas Brasiskis展开讨论,探讨媒介特性如何在她的创作中既作为概念框架,又作为材料与形式的探索路径。


展映影片

角锥体与抛物线III》(Pyramids and Parabolas III,2024,17分钟)

《角锥体与抛物线III》是关于异化与探索的结构主义冥想,源自王凝慧六年来孤身一人对类外星地貌的考察。影片拍摄于犹他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冰岛及北极,诗意的叙述伴随着沙漠、冰原、火山地貌的生动影像,镜头语言流露出行于其间时身与心的孑然,并在地球的元素形态与宇宙浩渺而不可测的几何构造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个人历史,讲述其祖父前所未知的生活秘辛,并将秘密与生存的议题,与宇航员和探险者的孤立状态相关联。


Oracle》(2017,10分钟)

《Oracle》拍摄于生物圈2号(Biosphere 2)——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实验设施,探讨了在气候危机的时代,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脆弱的共存关系。该作品由王凝慧与艺术家唐嘉豪(Ben Tong)共同拍摄,将生物圈2号这一人造空间转化为哲思的场域。艺术家关注紫外线、细菌、二氧化碳等无形之物,试图瓦解人类控制自然的幻觉。影片沉思的氛围与缓慢隐匿的环境恶化进程相呼应,引导观者审视生态崩溃的日常迹象,以及我们与这个受调控的世界之间的情感与美学连结。


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2012,35分钟)

这部影片主旨层次丰富,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片段剥开王凝慧的家族历史。作品回溯了她的祖父在二战期间的生活,以及由此造成的家族代际创伤。影片取景于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历史场景片场和她祖父成长的青岛等地,将历史复现、个人记忆与抽象影像并置。艺术家通过手持摄像和碎片化的构图,探讨了记忆与历史如何被塑造,聚焦于印刻入记忆的与消逝入无意识的之间的张力。影片的螺旋式结构呼应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解读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进步的废墟映衬着个人与集体历史的坚韧。


详情请咨询 program [at] e-flux.com





近期报导?????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Untitled 无题 | 2019 | fused black glass 黑色玻璃熔块 | Installation View 安装视图 | Photo 图片: Monica Orozco

王凝慧

Vincent Price Art Museum

撰文:Jessica Simmons-Reid

翻译:胶囊

原文发表于《艺术论坛》,2024年9月刊,172-173页


“地外” (extraterrestrial) 这个词往往令人联想到魔幻或凶恶的异星生物,但它更常规的意义是泛指任何地球大气层之外的事物,无论有生命或无生命,已知或未知。同样,“异化” (alien) 这个词固然有种超然世外的意味,但也常作为贬义词来表达对外来者的控诉。在王凝慧 (Alice Wang) 的首个美国机构个展“We Are Extraterrestrial”(我们是地外的)中,她隐晦地触达了这种语意流动性。通过一系列雕塑、数码输出影像、一本艺术家书和一段视频,她探讨了地球物质与外太空之间的联系(毕竟地球本就诞生于一场远古的星际风暴),以及人类的孤独和疏离。她结合实证和艺术的研究模式,同时扮演着科学家和艺术家这两种看似迥然不同的角色。由此,她的作品将两者结为盟友,从各自的视角审视我们周遭世界的物理和理论轮廓。


16毫米胶片转录的视频《角锥体与抛物线III》(2024)是本次展览的核心,投影于展厅中心一个用围墙搭建出的空间,而其他作品则以其为中心环绕,这种排布也许是在呼应展览的宇宙主题。这件作品由艺术家本人录制旁白,午夜太阳照耀下的冰天雪地、延绵起伏的白沙沙漠等空灵的自然图景,交织着画外音中艺术家呢喃诉说的一系列如诗歌如日记的轶事——那是关于孤独的哲思。在其中一段,王凝慧讲述了她的祖父前所未知的生活秘辛,在另一段中,她谈及自己在偏远荒凉之地的游历与宇航员的模拟训练颇为相似。正如艺术家和科学家,宇航员和艺术家的祖父都必须在异域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体会幽异的孤独(和危险),共同栖居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边缘地带。


王凝慧在《角锥体与抛物线III》中对人体、地球和宇宙在基本元素上的关联展开遐思,这为解读她的影像和雕塑作品提供了概念上的钥匙。视频中有一个片段,当镜头聚焦于六边形的天然岩层截面,艺术家随之思考主导整个宇宙的几何结构,将其比作“精致的蕾丝图案”,“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


整个展览都延续了这种统一的构图结构。九件炭黑色陶瓷六边形雕塑(均为《无题》,2024 年)散布在展厅中。五件高度等身的大型雕塑如图腾般气势磅礴。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面的一件雕塑——层层交叠的六棱柱好似堆砌的木炭棒,让人想起路易斯·内维尔森 (Louise Nevelson) 的黑色木质雕塑。作品的六角形让人联想到火山地貌和碳、血清素等分子结构,它们烧焦般的表面质感和极简主义的轮廓例证了王凝慧塑造优美形式的能力。


六边形再次出现在五件数码输出的影像作品中(《无题》,2024年),纸张表面覆有银箔,画面描绘的是各类陨石放大的横截面。这些来自地外的物质是宇宙代谢的产物。抽象的画面或散发着冷光,或如棱镜折射般五光十色,既像显微图像,又像地图,扰乱了观者对肌理和尺度的感知。陨石这一物质的外来感令人陌生又着迷,而这一视觉体验中又穿插着画面中肉眼可见的半色调(halftone)所带来的间奏——这种技术干扰我们对所描绘之物的观察。我们无法充分感知陨石的结构,正如我们无法真正在现象学层面上理解未知事物。也许外星物体本质上就是不可理解的,就像太空的浩瀚是不可理解的一样。


王凝慧最成功的作品正是那些异化得最为显性的。六棱柱图腾旁边散落着五个黑曜石质感团块。它们仿佛是从地下渗出的流动的凝胶。这些雕塑由黑色熔融玻璃制成,旨在拟仿液态水银(唯一在标准温度下呈液态的金属元素),似乎违背材料的物理特性。作品同时呈现出光滑和哑光、吸光和反光、液态和固态、有毒和无害的样貌。与数码输出的陨石图像不同,这组作品直接以异化物质的形态呈现。变形虫般的玻璃体散发出怪诞奇异的熟悉感,面对它们,我脑海中不禁浮现一个并不轻松的问题——这个空间里,到底谁才是地外之物。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Pyramids and Parabolas III (Still) 角锥体和抛物线III (视频静帧) | 2024 | 16mm film converted to HD video 16毫米胶片转高清视频 | 16'51''


将这一年的第一次日出定格在永恒之中

撰文:王扬

原文于2025年1月12日印刷与线上发表于《生活月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金子美玲,《向着明亮那方》

王凝慧的艺术创作与金子美玲的诗作,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毕竟金子美玲以其质朴童趣著称,而王凝慧的创作乍看充满了宇宙、高等物理等“高概念”。然而她们的作品其实分享着相同的底色——近于无限透明的丰富多彩,或近于日常的诗意奇迹。


2024年,王凝慧携其最新个展入围第十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竞赛单元(由小红书摄影联合发起)。展览标题“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是王凝慧多年来工作的信条。这句话描述的是太阳对地球引力的现实,正是这样的现实让我们的地球年复一年都能围绕恒星运行。在艺术家看来,这句话还具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和超现实的特质,而其作品正存在于二者之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明灭可见。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The Earth is Plummeting Towards The Sun While Just Missing It 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 | Installation View at Jimei Art Centre 集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 2024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The Earth is Plummeting Towards The Sun While Just Missing It 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 | Installation View at Jimei Art Centre 集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 2024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The Earth is Plummeting Towards The Sun While Just Missing It 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 | Installation View at Jimei Art Centre 集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 2024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The Earth is Plummeting Towards The Sun While Just Missing It 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 | Installation View at Jimei Art Centre 集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 2024???????????????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The Earth is Plummeting Towards The Sun While Just Missing It 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 | Installation View at Jimei Art Centre 集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 2024


王凝慧的父亲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因而她最早的启蒙实际上源自科学。2013年,王凝慧创作了雕塑作品《咻》(Whew,2013),这件作品是一个由聚脂薄膜制成的极简主义立方体,然后被填充以氢气和氦气。由于展馆现场的早晚温差,这件作品会不断坍缩,并在现场内自由移动。对艺术家而言,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她最喜欢的形状——无形;而它自由移动的“命运”,其实揭示了经由科学原理可以得出的最朴素,但也最重要的真理:万物自有其法则,并因此而自由。


《咻》是王凝慧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件拥有正式命名的雕塑作品,日后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将以“无题”呈现在公众视野当中,而这一做法同样与“科学—自由法则”相关。“这也是我后来决定不再给我的雕塑作品命名的原因——它拥有自己的决定性,它会告诉我它想做什么。”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经典论断,当有学生问及建筑设计的法则时,路易斯·康说你去问砖块——“砖块想成为什么?”关键在于物质的内在本质不可违背,而人自己亦应如此。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Untitled 无题 | 2014 | HD video, 2-minute loop with sound 高清视频,两分钟有声循环

于是到2014年,王凝慧制作了两分钟高清有声循环视频《无题》,这次她试图探索的是重力。


“我邀请了一群表演者,然后我们来到一个有镜子的排练场地。我只是想要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倒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还有你究竟如何利用重力,才能让它显现出来。尽管形式本身是一个视频,但对我来说它其实是一个雕塑,一个呈现在显示器上的雕塑。所以我几乎把它想象成一个鱼缸,显示器本身就是雕塑物体,其中承载的就是重力。”


《无题》(2014)依旧延续了王凝慧作品中的科学性,其灵感依然来自早年间的科学启蒙,


“小时候我父亲跟我说,他可以制造出反重力。当时我很困惑,‘那是什么意思?’,然后他向我展示了虹吸。我其实已经记不起来具体过程了,但我当时觉得这太疯狂了,而且想要呈现这样疯狂的效果,只需要借助最简单的工具,最简单的形式。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未知事物的神奇而神秘的地方。我觉得有趣的是,在大众的视野里,科学可能就像是真理和事实一样,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科学实际上是讲故事的工具,一种神话——想想大爆炸。”

科学作为故事载体——更关键地,科学作为“可操纵物”——赋予了王凝慧作品既理性又诗意的独特气质。大学时期的王凝慧主修的是计算机科学,这一专业似乎与艺术相去甚远,但其中的技术偏好却将她引向了摄影世界与外太空。


我对摄影的热爱始于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时,当时我加入了摄影俱乐部,学会了用单反相机拍照,并在暗室里冲洗胶卷和照片。我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档案中找到了一些漫游车和飞机在外太空拍摄的照片,并在玻璃镜上应用了湿版火棉胶工艺,这组照片中天体的鬼魅涂抹引发了人们跃入外太空的思绪,同时也拉近了天体与我们的距离。

为了切实地“拉近”人与天体的距离,王凝慧曾在2017年驾车前往北极圈内的斯瓦巴尔群岛人类定居点,“一个北极熊比人还多的地方”,追逐这一年的第一次日出,以此完成摄影作品《无题》(2018)。


“我提前几天到达北极,发现太阳的光线从地平线上洒下来,在白天,北极地区的雪景在粉蓝色的光照下会持续4—5个小时,而在常温地区,我们只能在黄昏或黎明时感受到15—20分钟的阳光。我想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北极之光,捕捉这一瞬间。我选择以乙烯基印刷品的形式展出这张照片,是为了让画面像投影一样呈现出来——光线无缝地从墙上射出,将这一年的第一次日出定格在永恒之中。”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Untitled 无题 | 2015-2016 | Integrated materials 综合材料 | 20 × 60 cm

我们当然早已对桑塔格的教诲“拍摄即占有”烂熟于心,更进一步的洞见则来自于王凝慧钟爱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家、作家艾伦·塞库拉:“照片所能提供的唯一‘客观’真相,只是宣称某人或某物——在此例中即一个自动相机——曾在某处拍摄了一张照片。除此之外,除了痕迹印刻以外一切,都是待夺的领地”(Allan Sekula, Dismantling Modernism, Reinventing Documentary)。由此对大多人而言,摄影技术的进步相当于海德格尔的“在手”到“上手”的进展——工具的对象性越发隐匿,技术越发日常,帮助人们在不自觉中占有——亦失去——世界。但王凝慧使用摄影技术与照片的方式与此不同——她无意占有永恒,于是更接近永恒。她遵循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观念艺术和大地艺术传统,尤其是罗伯特·史密森的 “现场/非现场”(site/non-site)概念。“现场”是实际的物理景观,“非现场”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取自现场的材料,是对现场的参照。这次个展中还呈现了王凝慧以“现场材料”完成的作品《无题》(2015—2016),“我开始使用陨石进行创作,这些铁陨石碎片是在埃及卡米尔陨石坑的沙漠中发现的,但这些材料不是指向埃及的现场,而是指向外太空的非现场”。以近乎执拗的方式,王凝慧保留并尽力诠释主体与客体的间隙,而正是这样的“间离效果”,成就了其作品指向日常又超越日常、既坚定又疏狂的氤氲不明。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Untitled 无题 | 2024 | silver leaf on digital print 数码输出影像,银箔 | 109.5 × 71 cm; 111.5 × 73 cm (framed)

这种暧昧性,更集中地体现在她制作的“多集无尽影像”(multi-episodic infinite film)“角锥体与抛物线”(Pyramids and Parabolas)系列当中。“角锥体与抛物线”实际上都是人类探索地外空间的手段——角锥体即古代金字塔,而抛物线则是现代射电望远镜的形状。这样两种几何形状作为人类通往平行空间的可能,其标记的其实是人类探索活动的边界——当艺术家亲身探索这些活动的遗迹,她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生命史融入其中,从而令自身边界与人类认知的极限融为一体,同时对“极限之外”触手可及。与分别推出于2019年、2021年的前两部影片相比,本次个展呈现的《角锥体与抛物线III》(2024)是最个性化的一部,在一定程度上仿佛一部游记。然而在画面的真实之外,观众亦不难看出其中同样承载着艺术家的心灵真实。这便使得这部作品几乎相当于一部结构主义电影:经由艺术家采用的16mm胶片所暴露的物理真实,观众得以超越其所游历的犹他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冰岛和北极的现实景观与其娓娓道来的家族秘辛,瞥见漫长生命的转瞬即逝,及其瞬间成就的无边无垠。


在评论界看来,王凝慧的作品具有一种“简单的深邃”(deceptive simplicity),这一短语充分揭示了她所继承的艺术传统。


“实际上我从来没有真正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直到我真正接触到极简主义、后极简主义,然后再回顾我们的艺术史,思考二十世纪早期的抽象艺术,在马列维奇和风格派的影响下,抽象成了一种能够吸引到我的语言。对我来说,这种理性且清晰的形式令我兴奋不已。”


抽象作为一种理性,最终指向的是想象力——形式的想象力,将带领人们回归自身。


“我总是会回到雕塑,是因为对我来说形式的可能性始终是我的职业——视觉艺术——所致力的领域。对我来说,体验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你的身体、生理、思想都参与其中,而实体材料是我表现非实体的载体。后极简主义的用处在我看来就是处理重复,但也要处理这些可能相当感性的有机形状。它们会具有一种触觉品质,这些都与你的身体非常相关。身体实际上是——用一种已经被过度使用的说法——知识生产的场所。这些都会回到我最初的问题,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理解世界。”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王凝慧之于当下的可贵: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信息流”泛滥几近成灾。然而真正的知识,往往只在自由的天真当中。至少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经由艺术实践,她得到了自己的力量。


“我经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艺术在哪里?’没错,你可以说它包含在对象中,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所以极简主义和后极简主义其实都是关于在作品本身周围行走的现象学体验,以及艺术实时展开之处。这意味着想象力——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仍然有自己的思想,可以想象其他可能。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我认为,每次你在创作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你都在提出艺术是什么,这会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你正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是在说,嘿,我认为这是艺术,就像杜尚那样。所以我总觉得想象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而我可以通过艺术获得这种力量。”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Alice Wang 王凝慧 | Pyramids and Parabolas III (Still) 角锥体和抛物线III (视频静帧) | 2024 | 16mm film converted to HD video 16毫米胶片转高清视频 | 16'51''

力量提供勇气,使她永远朝向未知——去往未知,始终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角锥体与抛物线III》(2024)的结尾,艺术家伴着音乐潜入深海,“当身体开始找到方向,最初会感到陌生,然后你就可以乘风破浪了。身体知道该如何达到极限而不跌落,从而突破人类经验的界限”。我们乐于想见这便是她的艺术之路——我们也乐意拥有这样的生活之路。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S?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王凝慧获得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加州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学位和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她是巴黎第一大学和柏林Villa Aurora的艺术研究员。2021年,王凝慧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入围宝马艺术之旅奖。自2016年起,她荣获多项加拿大艺术委员会的奖金资助。王凝慧曾在UCCA沙丘美术馆(中国北戴河)、胶囊上海(2017,2021)、Human Resources(洛杉矶)、第18街艺术中心(圣塔莫妮卡)举办个展,也曾在汉默美术馆、长青画廊、Para Site艺术空间、麦勒画廊和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参与展览。她的作品受到《Artforum》《Art in America》《Hyperallergic》《Mousse Magazine》《ArtReview Asia》《ArtAsiaPacific》和《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王凝慧目前正在参与纽约布鲁克林ISCP国际驻留项目。她工作生活在纽约。


Alice Wang received a B.Sc.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 BFA from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and an MFA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She was an arts fellow at the 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and a Villa Aurora fellow in Berlin. In 2021, Wang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BMW Art Journey prize at Art Basel Hong Kong, and she has been a grant recipient from the 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 since 2016. Wang has presented solo exhibitions at the UCCA Dune Art Museum, Beidaihe, China; Capsule Shanghai (2017, 2021); Human Resources, Los Angeles; and 18th Street Arts Center in Santa Monica, among others. She has also presented work at the Hammer Museum, Galleria Continua, Para Site, Galerie Urs Meile, and the 14th Shanghai Biennale. Her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Artforum, Art in America, Hyperallergic, Mousse Magazine, ArtReview Asia, ArtAsiaPacific, and the Los Angeles Times. Wang is currently an artist-in-residence at 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 She lives and works in New York.






胶囊|王凝慧|近期动态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