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展览“随风·滚石”是青年艺术家项目“随风计划”启动后的首个联展,通过六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以影像、绘画、装置等多样化的艺术媒介,呈现对日常生活中循环与变化的思考,表达了艺术家们在快速变化时代中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敏感观察,为观众提供了探索生活荒谬与意义的新方式。

展期内,我们将对话六位青年艺术家,了解作品创作历程,探讨展览背后故事脉络。在第五期的采访中,刘江昊深入探讨了《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背后的创作理念,分享了她对手部形态变化的独到见解,以及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感知。




ABOUT ARTIST

关于艺术家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1999年出生于江西,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硕士毕业于法国马赛美术学院艺术学。

她的创作源于对“时间问题”的热情,涵盖装置、雕塑、表演与影像等多种形式。通过转换不同的媒介和材料,以更具诗意的形式表达对时间的非传统概念理解,她尝试在已有的时间概念以及其人为的、抽象的符号具体化的情况下,重新发现并延续我们已经遗忘和正在远离的时间。

作品曾参展“第十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2024)、“第四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青岛,2024)、“CAMPUS PANIC”(马赛,2024)和“J'ai vu”(Invisible画廊,马赛,2023)等,并于2024年荣获香港人民美术家协会-慈善艺术展一等奖。





 对话          

   刘江昊


山中天:

您创作《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的初衷和灵感来源是什么?


刘江昊:

这件作品基于我近两年对“时间”的研究,旨在跳脱出传统的“线性时间”概念,比如时钟所代表的时间观。同时,我的研究也涉及科技,尤其是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这一问题。我发现,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的手部形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第一件到第二件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手部形态因使用工具而发生的微妙转变。而第三件到第七件作品则进一步探索了工具与手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场景。例如作品中手指延长的部分,其实是在隐喻我们为适应日益增大的设备尺寸,可能需要让肢体继续延伸,甚至出现其他形式的变异。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确切预测工具的使用将如何影响手的演变。工具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也可能趋于简化,而我们的手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精细,亦或逐渐退化。这组作品不仅探讨了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也邀请观众思考未来可能的身体变革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2023-2024,雕塑,树脂,尺?可变


山中天:

为什么选择“手”作为这组雕塑的主要元素?


刘江昊:

我认为“手”是我们使用工具时最基本的身体部位,因此成为了我研究的切入点。最初,我想探讨人们普遍认知中的“线性时间”概念。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大多数时间的规定实际上都与劳动或生产密切相关。例如,八小时工作制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劳动需求而制定的。所以,我最终选择“手”这一人类最常使用的身体部位作为研究核心来进行展开。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2023-2024,雕塑,树脂,尺?可变


山中天:

这组作品由7个不同的手形组成,为什么选择“7”这个数字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刘江昊:

其实“7”这个数字并没有特别的寓意,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这组作品本身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结局。它与标题“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有关——1973年是手机诞生的年份,但那时手机尚未普及。至于手机在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以及如何改变手的形态,我也无法预测。

这件作品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也可以拆分成单独的作品,每件都有独立的序号。例如,第二件可以命名为“2024”,后续还可以不断增加作品数量,营造一种“预测”的感觉。如果在未来某天,手真的变成了某种形态,那么它将会被赋予一个新标题,与其变化相呼应。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2023-2024,雕塑,树脂,尺?可变


山中天:

您之前提到过,您希望这组雕塑能有自己特定的排列顺序,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是否跟您提到的时间概念有所关联?


刘江昊:

是的,像第一件到第三件手的装置,它们的顺序是非常清晰的,可以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当前已经经历的变化。而后续的几件作品,我认为它们的顺序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但我依然希望它们能以一种线性或者阶梯式的方式进行展示,因为这组作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我希望通过这种展览方式,呈现出一个有脉络、有延续性的过程,反映出时间对我们的手部形态以及生活的潜在影响。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2023-2024,雕塑,树脂,尺?可变


山中天:

您如何看待手机从1973年至今,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变化?您认为这种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在未来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


刘江昊:

这组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手机,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它并不仅仅针对手机这一种电子设备。在我看来,电子设备一方面确实让一些事情变得更便捷,但却并没有让我们的操作和感知过程变得更简单。就像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的手部形态的变化,在我的想象中,手部的形态可能会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复杂。

从制作方式上来讲,这也是我并未选择传统的雕塑形式,而是选择3D打印技术来实现的原因。3D打印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虽然不算特别新,但相比石膏这些传统材料来说,算是一种比较现代的方式。而且3D打印技术有一个特点,比如现在建模出来的效果是这样,但如果再用扫描设备环绕扫描一遍,再反复打印这个文件,最后就会发现原本精确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使用技术是想让事物越来越精细,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越来越模糊,我觉得这一点很好地映射了电子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的现象——它确实在当下更便捷,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未来的发展不一定真的会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2023-2024,雕塑,树脂,尺?可变


山中天:

AI技术的出现对许多行业,尤其是艺术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艺术家也开始尝试用AI进行创作。您怎么看待这种科技与艺术的关联性?未来,您会选择用AI技术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吗?


刘江昊:

我是接受科技或者AI对艺术作品的影响的,因为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如果我们一直拘泥于过去,不去和当下的时代接轨,其实很难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的作品。

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认为艺术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材料上的尝试和使用已经非常全面了,也许AI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成为一个转折点。不过,AI并不能完全代替艺术家的创作,因为艺术本身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每个艺术家的经历都不同,这种情感差异是无可替代的。但我并不排斥使用AI和科技进行艺术创作,以此来表达这种情感,这只是一种新的方式,新的技术。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刘江昊,《从1973年到XXXX年的手》,2023-2024,雕塑,树脂,尺?可变




??“随风计划”相关阅读:

Open Call|随风计划启幕!青年艺术家项目开放征集通道

随风计划|青年艺术家项目落点于三里屯一号场T+ MALl户外广场
随风计划|专访·鲁博文
展览预告|青年艺术家项目首个联展“随风·滚石”即将启幕
随风计划|王浩、莫茹杰、鲁博文参展首钢园跨年夜展览“金属玩家”
开幕回顾|思考机械性重复中的微妙情感与潜在意义
随风计划|专访·BoZ
随风计划|专访·丁腾飞
随风计划|专访·郝昊辰
随风计划|专访·李忻格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2024年,山中天艺术中心发起青年艺术家项目“随风计划”,旨在发掘和培养新生代艺术家,建立一个展示作品的专业空间和扶持青年艺术家成长的平台,激励艺术家突破传统的创作边界,探索新锐艺术媒介和表达方式。通过策展人、导师及资源支持等形式,帮助艺术家实现更高水平的创作;同时提供开放的互动合作空间,联结青年艺术家与同行、资深艺术家和批评家,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山中天艺术中心坐落于北京朝阳区751艺术区,由著名建筑师金秋野设计,是一座融合了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也是集青年艺术家共创、艺术衍生品展示、多功能厅和咖啡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艺术中心每年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并积极拓展品牌合作项目、参与各类艺术公益活动。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艺术教育为基石、扶持青年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交流平台,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体验,并致力于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









 点击进入展览购票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会员权益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随风计划|专访·刘江昊  山中天艺术中心 刘江昊 随风 滚石 青年 艺术家 项目 计划 作品 影像 绘画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