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曦个展《寂静之声》期间,M艺术空间联合黑书推出访谈《何曦:你好,暗夜,我的老朋友》。
少以言语吐露的何曦在此分享创作上与墨色暗夜你来我往的对话:从思想到情感、从观察到表达,对不同墨色的处理,对“笔笔生发”不打稿不重复的坚持,以及一以贯之的自我舍弃、秉烛前行。
附策展人胡见君老师一文,更多走进何曦寂静之声背后的谨讷与暗涌……
何曦的“瓦尔登湖”
文/胡见君
《寂静之声》展览现场
一、 “每个人不啻是一国之主”
“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张作品会是什么。”对何曦来说,艺术就是寂寞地探索、冒险和作出决断。
何曦不善言辞。五岁那年,他从石库门的楼梯上滚下,从此便口吃了。后来也不再避讳,甚至请朋友鸿定刻了印章曰“讷讷子”,世间因果种种,难说是劫是缘。上天给了他更多思考的机会,在他缓慢的三言两语间,妙想连篇,经常令人忍俊不禁。他的细腻和悲悯更是与生俱来。有次经过衡山路,他突然说:“可惜衡山路没有盲道。”路上行人步履匆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个嘈杂城市的细枝末节。他是用心来审视这个世界的。
摩羯座的何曦喜欢大画面、大手笔,他说自己创作时有点像车间工人,站在作画的那面白墙前,几十年如一日,背离人群,持续工作,从不期待现世的掌声。经常处于思考状态而沉默的他,内心却是澎湃的,所以必定要有音乐陪伴,他说最好是马勒、女高音咏叹调或者爵士钢琴,或广阔奔放或自由随性,如同他的画面一般。他拿起画笔便声情并茂,水墨成了他流畅表达自己的最好语言。

《瓦尔登湖》插图(5) 17x25cm 纸本水墨 2024
为《瓦尔登湖》画配图的日子里,何曦更是像记日记一般自得其乐地投入每一张作品。而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也一样经年累月,隐士一般生活在丛林里。简单而重复的日常,自有一种纯粹和神圣。梭罗笔下也有一位在库鲁城中立志制作完美手杖的艺术家,深情贯注,心无旁骛,时空仿佛在此间停驻。就他和他的工作而言,时间的流逝只不过是一场幻觉。
他们都有自由而恒在的小世界或桃花源,就像梭罗所说:“每个人不啻是一国之主。”遥想诗人般的博物学家林奈或达尔文时代的欧洲作家们,能够用细致专业的表述,描绘草坡上的种种花木植被。观察和记录,也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日常。他凝视寒来暑往一草一木的变化,观测候鸟的离去与归来,并用文字冷静地复现身边的一切。甚至纵古揽今,贯注对日常和生命的反思。
何曦也通过画笔,找到自我实现的最好路径:借花鸟表达对现实与世界的关注。与尘世之外的瓦尔登湖形成鲜明对照,何曦用画笔开示一个熟悉又疏离的城市世界。他画被捆缚和挪移的树和动物,在鱼缸中匆忙捕食的鸟,被层层玻璃区隔的昆虫;他画折枝花般静置于标本瓶中的古人山水,画阵列的狐皮与攀援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猿猴,画听不见的歌喉和不屈的眼神。从波德莱尔斥之为“恶之花”的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化及迄今的互联网时代,人类渐渐远离了鸢飞鱼跃的自由和青山绿水的闲适。何曦从小生活在上海,见到的鸟多在笼中,花都在瓶里,鱼都在缸里,他说自己怎么能够再假惺惺地歌颂莺歌燕舞、山花烂漫呢。他用画笔与梭罗遥相致意:“说你要说的话,而不是你该说的话。”

20220715 69x129cm 绢本水墨 2022
卢甫圣先生认为“何曦用带有象征性的形式语言重新解构了传统图式的符号系统,用网罟与玻璃柜的图象来暗示一种束缚与陈列的空间,从而容纳并展开其对于与传统有关的文化命题矛盾而暧昧的寓言系统。”这个庞大的寓言系统旁逸斜出为五条隐喻线索:呈现人与自然的矛盾、有感于城市建设的无序、隐现人与人交往之困境、阐述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当下境遇以及表达对于世界与未来的终极思考。
何曦在自己的隐喻系统中,“知法犯法”,一意孤行,就像当年执意出走的梭罗一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画坛,花鸟画领域从未出现过这种形态、寓意与表现,何曦是首当其冲的开宗立派者。他沉默而固执地以一己之力,以最真实的语言、最深厚的传统笔墨改变了花鸟画的观念和图示,使之成为思想与精神的载体。
二、 “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
何曦常说自己的创作行为像是在望不到尽头的隧道里行走,回首即是光明,但还是义无反顾拥抱黑暗走向未知。早在2005年,何曦就开始引入玻璃这个媒介,玻璃通透却有形,透光而不透风。他笔下的玻璃,既有质料又有灵魂,或许也是他有意无意营造的、与这个世界的安全距离。他把玻璃材质与“远方”系列组合,镜面中看见的前方,恰恰是自己的后方。《前方的后方》应运而生,横亘旷野,自带禅意的玻璃折射出他对于过往和当下的反思。

《前方的后方》 80x150cm 绢本水墨 2016
经过这一系列密集的笔墨积累,何曦推出了梅雨时节的《印象西沙》,一半是现实,一半是虚空。大片的芦苇荡如壮阔的山水皴笔一般,有光影有明暗,更有风的姿态,始终处于惝恍变化之中,是一种不尽善、未完成之美。一大群野鸭从西沙的芦苇荡飞起,也从瓦尔登湖畔飞起,如此轰轰烈烈,飘零又梦幻,挤挤挨挨却依然孤独。大群的野鸭飞过,自然也有风声掠过,一定会有故事在发生。在风沙与梅雨俱下的日子里,何曦试图用最传统的笔墨传达最当下的感受,传达暗夜的诡谲与白昼的匆忙,传达拘囿与释放,秩序与无常。
与梭罗一样逆流而行的何曦,一直都在自省与追问。就像梭罗在初版扉页上写下的心愿:“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

《印象西沙》 150x200cm 绢本水墨 2018
能唤起的知音总是少而又少。梭罗的林中生活在当时引来一众猎奇者,对他的现状纷纷指手画脚,只有寥寥几个朋友真正懂得他的选择。一两百年忽忽而过,芸芸众生却没有真正改变。而梭罗和何曦,更不会为世俗而改变。爱默生说,梭罗是美国生活得最真实的人。同样,在这个机会主义盛行的时代,何曦不从众,不讨好,不重复自己。下笔之前也许不确定要画什么,但他永远知道自己不画什么。
“在所有的视看中都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自恋”,源于无比的自信。何曦画他真正感受到的一切,甚至他的创作不需要世俗意义上的“题材”,一切事物都是他的题材和手段,构建起心中浩渺的“瓦尔登湖”图景。
三、“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
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与焦虑情绪的弥漫,让何曦更多面向自身、当下与未来的终极思考。他说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会让作品直面内心的深渊。同时更为关注物外的价值与生命,表达寂灭与期冀,空无与圆满,展示永恒的流逝与无边的爱。

夜航 49x34cm 绢本水墨 2024
来自海上的何曦,内心一直有着“水”的情怀。他画过一批《山·水》系列,表面波澜不惊,而内心潜流暗涌,左奔右突,终至浩浩而汤汤。他用画山的笔法来描绘海浪,流动为水,凝固成山,墨法与皴法俱全。何曦画画不打稿子,不在意写意与工笔之分,常常在两者之间自由切换。他更不喜欢三矾九染,不希望工艺的效果多于性情,每一笔都是肯定写去。这一系列的书写让他觉得过瘾,光小卡片就尝试了几十张,细节足够丰富,而整体又都有着一气呵成的潇洒和精致。他用最古典最传统的笔墨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又纷繁的当代性,更完成他内心视像的自传。

《山·水》系列 33x5cm 纸本水墨 2024
在不懈创作中安静而自足的何曦,用熟悉的《山·水》笔法致敬“瓦尔登湖”。这一系列小品,如此清宁蕴藉,又如此多姿而纷繁。“绘画的声音即是沉默的声音”,这样的寂静之声,是一种反思,一种奢望,更是自我救赎。何曦画瓦尔登湖上孤寂的小舟,画冬天湖上半睡的野鸭,画冬雪茫茫的静谧湖面,画湖畔不招自来的野生邻居,画山水之间展翅的飞鸟,仿佛在黑夜与光明之间自由穿行。那是他内心深处的画面,天开图画,绝无尘滓,如冬日瓦尔登湖般静谧又深广。他想表现湖畔的黑夜与白昼,天光与云影,色相与空无,现实与幻梦,交织错落又流离失所,这时候人与天地便有了自然的连接,珍惜起一切的存在、流逝与崩坏。何曦不再纠结于各种技法,更无意于中西融合,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与挥写中早就突破了中西绘画表现的界限,一如长久束缚后突然打通任督二脉,重获身心的大自在,便坦然直面人生的无常。
其实梭罗也并非逃避人生,而恰恰用一种别样的行动,如西西弗神话一般,在格式化的世界中,活出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就像特立独行的何曦用笔墨来实现呐喊与自由。与众不同总是寂寞的。但无论艳阳高照还是冰雪遍野,他们并不会在意这条道路是否有人同行,也不在意他人的追随和摹仿。
何曦说,谁又能摹仿你的灵魂呢?他始终是自己的王者,是此间的少年,是飞鸟在天鱼在水。

何曦于《寂静之声》展览现场
于是,填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依旧少年》,写给何曦,还有他的“瓦尔登湖”:
南有嘉鱼,往来飞鸟,同游笔底林泉。自丹青长许,不向人烟。信道“知法犯法”,偏久驻,荷叶田田。笑谈里,剪枝倪瓒,盆栽龚贤。
情牵,平生讷讷,问于意云何,都在绢笺。倾三江五湖,尽写心篇。远溯流光万里,俯仰间,依旧少年。君不见,晨曦碧海,星月同天。
星月总与黎明交接。梭罗也总在瓦尔登湖畔,穿过黑夜迎接光明:“遮住我们眼睛的亮光,对我们无异于黑暗。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
甲辰小满于海上懒懒宅

寂寞烟火(2) 69x65cm 绢本水墨 2024




现场照片
艺术家|Artist
何曦 HE Xi
策展人|Curator
胡见君 HU Jianjun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梁文道 LEUNG Man-tao
展期|Duration
2024.11.02-2025.02.22
周二-周六 10:30-18:30
Tuesday-Saturday 10:30-18:30
地址|Address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2号楼1楼
1F,Block2, 50 Moganshan Road, Shanghai


艺术家 何曦
ARTIST
1960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何曦曾多次在各大重要的公共和私人博物馆举办个展。
近年来,他的作品也在伦敦、美国和日本展出。
他的作品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艺术博物馆、宝龙美术馆等各大机构收藏。

策展人 胡见君
CURATOR
胡建君(胡见君),作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师从贺圣谟、徐建融、卢甫圣、陆康先生。已出版《既见君子——海上艺文录》《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等作品二十余部。并担任书画展览、艺术文化活动策展人。

学术支持 梁文道
Academic Support
梁文道,1970 年生于香港。1988 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曾任凤凰卫视主持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现为网络视频节目“看理想”策划人、“一千零一夜”主讲人。主要作品有《常识》、《我执》、《味道》、《访问》、《读者》、《噪音》等。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