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收录于话题

#香格纳北京#镜中未来#李山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三人展《镜中未来》
Future in the Mirror

艺术家聚焦
李山
Li Shan

展 期
2025/01/11 - 02/22

地 点
香格纳画廊(北京)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香格纳北京的新展《镜中未来》正在呈现三位重量级艺术家梁绍基、李山与林恩·赫舍曼·利森的作品。本期推送聚焦李山,他在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后将重心转向生物艺术领域,而后的《阅读》系列呈现在当前展览中,作为中国生物艺术第一人,李山凭其生物艺术语言的独特样式以及强大的创作能力在不同的年代及思潮中推出了自己对于生命等价、生物大同观念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可能性及其本源的艺术探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艺术家李山肖像


李山(1942年生)是生物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八五美术新潮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现居上海和纽约两地,李山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实践,历经多种创作风格的探索,他在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后将重心转向生物艺术领域,多年来以绘画、影像、手稿乃至植物活体等形式,全方位探讨有关生命法则和人类命运的深层议题。


步入 “镜中未来” 展厅中部,嫩粉色基调的大尺幅画作便是李山2001年创作的《阅读》,这件作品与展墙上2020年创作的系列尺寸形成鲜明对比。阅读系列的绘画,看似生物学家实验前的草图,一种未完成的画面状态,记录了艺术家思想的痕迹,铺陈了冲突的元素和矛盾的语录。阅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漏读”、“误读”或“错读”。对李山而言,这是最具魅力和意义的事情。如果将它关联到生命的阅读行为,就可以催生对于生命的新解和另类艺术的创造。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李山 | 阅读 | 2001 | 布上丙烯 | 142.5(H)*115*3.5cm | 细节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镜中未来》展览现场 | 香格纳北京 | 2024


李山的创作实践并没有脱离生命理念的崇高,漫长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90年代,李山制作了第一个生物艺术方案并开启了《阅读》,而今李山在他80岁开启的全新创作《苏美尔徊响》系列中,其首幅大型尺寸绘画将在2月15日苏州霓美术馆中展出,作为以古今艺术家作品跨时空对话的形式,将两位跨越千年的艺术家——当代艺术先驱李山老师与作为艺术家的宋徽宗——并置对话《创造者的元年:李山与宋徽宗》试图展现在神话与科学、记忆与遗忘的裂隙中,艺术本体如何以创造者的姿态,留下人类对生命与永恒的认知。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李山 | 阅读 | 2020 | 布上水粉 | 52(H)*42*6cm

展厅另一面搭起的转角墙所呈现的《重组》,则是艺术家一方面通过数码合成技术,将人体器官组织与昆虫动物的图像进行拼贴,同时将画布视作“实验台”,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中自我解放,探索不同物种基因组合的无限可能。

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想象性表达,李山的作品建立在科学依据和逻辑推导之上,通过基因编辑手段,赋予生物自然选择以外最大程度自由表达的机会,以此打破人类和自然万物之间的等级界限,实现”生物大同”的理想。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李山 | 重组 | 1996 ~ 2006 |  彩色喷墨打印  | 60(H)*80cm each
向右滑动查看作品更多细节
《镜中未来》展览现场 | 香格纳北京 | 2024



《重组》早在2017年便以馆藏的形式出现在李山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个展中,由馆长龚彦策划,当代艺术史批评家高名潞作为学术主持,《李山: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涵盖逾百件手稿和文献记录,以多维度呈现艺术家二十多年来在生物艺术领域的研究探索和思考路径。今年3月,作为与2025年Art Basel HK同期呈现的艺术项目,由策展人候瀚如策划,李山将会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推出最新个展。


“我们不能把李山的生物艺术与他80年代和90年代的艺术截然分开,从而把生物艺术看作和前者不相干的观念艺术。李山的生物艺术不是一种观念艺术。它不是一个只给人们解构性启示的、没有建树性的观念艺术。生物艺术的核心是生命基因,而李山前期绘画的核心也是一种大生命意识。

——高名潞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镜中未来》展览现场 | 香格纳北京 | 2024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李山 | 莲花 | 2003 | 纸上水墨、铅笔 | 118.3(H)*231.6*8cm


水墨及铅笔绘画作品《莲花》纸本保留了画作的折叠痕迹,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思维碎片呈现,将人物和物像的捕捉投射于纸上,“莲花” 实则为李山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时期的地点之一。

而在李山的早期手稿中,关于人体器官的异变也常常出现在其中。无论是水墨画稿,还是充斥着纸张书写出的铅笔笔记,无一不暗示着艺术家在创作中一直秉持着的信念,“我试图抛弃材料,拆除语言框架,直接制作生命,读者不需要翻越艺术指南便可以直接认识它”。



▼ 相关阅读 ▼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镜中未来 | 李山:生命的物语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