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13国20位艺术家与即将到来的未来脉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轨边形》by埃维丽娜·多姆尼奇 & 德米特里·盖尔凡德20252025.1.11 - 2025.4.30
他们的作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生物艺术与动态艺术,创造出一个个时空隧道,让过去与当下在现实的膜层上共振。将艺术、科学与技术巧妙融合,成为这一变革趋势的直观体现。展览空间成为一个交汇之地,通过物质、机器、人造物与生命的相互作用,展现出各种现象,并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去洞察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而互联的世界。

798CUBE作为中国领先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平台,致力于推动跨界创新与文化交流。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 以“征候|视界”为主题,彰显了798CUBE作为国际艺术科技交流纽带的定位,汇聚了来自十三个国家的顶尖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捕捉时代变化。


菲利普·比斯利 & 活体建筑系统小组,《星群》,“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菲利普·比斯利(b.1956)是加拿大雕塑家,也是“活体建筑”领域的先驱。他的作品致力于通过具有思考、响应和关怀能力的材料与系统,为建筑赋予生命般的特质。《星群》是他与“活体建筑系统小组”共同创作的一件雕塑作品。它呈现出一片高耸起伏的发光云状穹顶,云层中点缀着填充液体的原细胞玻璃容器。这些云层环绕着如灯塔般的中心簇群,辐射出的球形巢穴结构营造出一种庇护感。纤细的材料轻盈悬浮,向上延展,投射出精致的阴影,细碎震颤的丝状结构与闪烁的希望之光交织,形成一种迷人的视觉体验。《星群》呈现了一个包容且坦然接受脆弱性的愿景,这件雕塑通过细腻且富有生命力的光影效果,展现出不断变化、持续演化的形态。

拉尔夫·贝克尔,《随机存取记忆》,“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拉尔夫·贝克尔(b.1977)是一位活跃于艺术、科学与技术交汇领域的艺术家。他通过装置、自动化机器与表演,探索新媒体与技术的底层机制。《随机存取记忆》 是一个具备功能性的数字存储设备, 算法基于 “蚁形图灵机 ”(Turmite),该设备探讨了纯粹数学过程(算法)与其在现实世界中“非纯粹”材料实现之间的对比,反思了理念与物质的交互,以及它们在当代信息技术中的碰撞。装置本身形成了一种当代与古代技术的混合体。以沙粒计算的方式,如同古老的阿拉伯占卜技术—沙占术(geomancy)或沙学(ilmal-raml)。创作者:埃维丽娜·多姆尼奇 & 德米特里·盖尔凡德(荷兰)埃维丽娜·多姆尼奇 & 德米特里·盖尔凡德,《轨边形》,“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埃维丽娜·多姆尼奇(b.1972)和德米特里·盖尔范德(b.1974)创作了多感官装置和表演,将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奇妙的哲学实践相融合。他们的作品探索感知和永恒的问题,以不断变化的现象形式呈现出来,供观众观察。作品《轨边形》将一个黑暗的漩涡置于水池的中央,发出旋转的彩色光束,类似于旋转黑洞周围发光的事件视界。一条白色的激光束下降到漩涡的中心,到达一个无法逾越的奇点,在水池底部投下旋转的圆形阴影。奇点位于水面凹陷的底部,即漩涡的顶点,它充当凹透镜,沿着“黑洞”阴影的视界聚焦激光束。光似乎按照广义相对论被黑洞吞噬,但又像量子理论预测的那样泄漏出来。莎莎·斯帕察尔,《共生解剖》,“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莎莎·斯帕察尔是一位后媒体艺术家,她将生命系统研究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强调环境与文化在行星代谢中的相互联系。她的艺术实践包括开发具有关怀意义的生物技术方法和接口,旨在与有机和矿物土壤因子互动。同时,她在当代生物政治学领域,探索后人类情境的脆弱性,精细地将机械、数字和有机逻辑交织在一起。《共生解剖》这件视听艺术作品记录了土壤细菌根瘤菌与红三叶草之间因人类干预(施用氮肥)而逐渐瓦解的共生关系的pH数据。这些存在了亿万年的共生关系深藏于地下,因为其时间跨度之久远和微观尺度而常被忽视,却支撑着大部分人类和非人类的食物生产。它们的瓦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在重塑地球生命之网中的角色。
“半导体”艺术组,《20赫兹》,“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半导体”艺术组以其细致的研究而闻名,每一件作品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常常在全球各地的科学实验室中度过数月,研究用以理解自然世界的设备。他们的作品《20赫兹》捕捉了地球高层大气中正在发生的地磁风暴。利用来CARISMA(加拿大实时磁活动调查阵列)的数据,由“半导体”艺术组采集无线电阵列的数据并转化为音频,我们听到了因太阳风侵入而产生的鸣叫声和低沉的隆隆声,这些声音被捕捉在20赫兹的频率范围内。通过声音直接生成并结合定制编程技术,本作品展现出有形的雕塑形态,仿佛是科学可视化的呈现。
创作者:::vtol::(俄罗斯 / 斯洛文尼亚)
::vtol::,《杜嘎》,“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vtol::(b.1986)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和研究者,专注于当代媒体艺术,包括声音、机器人技术和装置艺术,特别强调新兴系统与新型技术合成之间的关系。《杜噶》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它通过实时科学数据捕捉舒曼共振频率的变化,提取地球表面与电离层之间由闪电放电形成的极低频驻波,并利用这些数据控制钟摆的运动,从而生成一段声音作品。《摇摆的灰色》
创作者:王功新(中国)

王功新,《摇摆的灰色》,“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隐形而日常地步入一种被审视的模糊地带,王功新的动态影像装置《摇摆的灰色》(Swinging Gray,2021年)探索了某些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变性的状态。这件作品呼应着当下现实与艺术家创作的互相形塑。在展览期间,灯泡溅起的水花会在相邻的池子之间激起少量的液体交换,它们都不会保持纯粹的黑或白。与此同时,每个墙面上排列的20个显示器,观众无意间的举动被融进作品之中。在亮度渐变的屏幕上,一场视觉游戏悄然上演,主体客体瞬间发生着转换。平淡无奇的灯泡仿佛一双诱饵,在引发观者好奇心的同时,用自身所藏匿的摄像头,发动了技术对感知的挑战。
多罗泰娅·多林舍克,《生物共生外骨骼》,“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多罗泰娅·多林舍克(b.1994)是一位居住在卢布尔雅那的艺术家。通过对极端太空环境下生活的艺术探索,多罗泰娅将这些与地球上深层生态危机中的生存问题联系起来。《生物共生外骨骼》以充气太空服设想了一种在外太空极端环境中的共生模式,这套太空服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重新定义人体为由相互依存的生命组成的复合体。《一棵树的ID》
创作者:艾格尼丝·迈耶·布兰迪斯(德国)

艾格尼丝·迈耶·布兰迪斯,《一棵树的ID — 如何为一棵树化身另一棵树》,“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艾格尼丝·迈耶·布兰迪斯(b.1973)是一位居住在柏林的艺术家,拥有雕塑和新媒体背景,她的作品游走于科学、虚构和寓言的边缘。《一棵树的ID》将特定树木的身份浓缩成一种复杂的香水。树木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进行排放和交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促成云层形成的气体和分子,我们将其识别为森林的芬芳。每棵树都会产生自己的云。根部及其细菌、树干和针叶会释放不同的 VOC,这些 VOC 已由艺术家及其科学合作伙伴分别测量,并与专业调香师合作,以得出“根的云”、“树干的云”和“树冠的云”,然后合成一种独特的 One Tree ID 香水。《高脚杯与夹克》
创作者:安妮?格拉夫(挪威)
安妮?格拉夫,《高脚杯与夹克》,“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安妮?格拉夫(b.1974)在挪威奥斯陆生活和工作。格拉夫的作品探索了物质现实背景下人类和非人类身体之间的关系。她关注新物质对物质世界和物质身体的影响。《高脚杯与夹克》由七个基座上的饮水杯、一件挂在墙上的夹克和架子上刻有文字的亚克力玻璃盘组成。这些玻璃杯,命名为“高脚杯”(强迫症、炎症性厌食症、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痴呆、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重度抑郁症),探索影响心理健康的物质和环境因素。每个杯子内充满与其对应病症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食品添加剂、药物、道路灰尘和化妆品等污染物,反映了工业生产、污染与人类健康的交织。《异体》
创作者:安德烈和米歇尔?德科斯特德(瑞士)

Cod.Act,《异体》,“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安德烈和米歇尔?德科斯特德以“Cod.Act”的名义结合各自的专长,前者是音乐家、作曲家和声音艺术家,后者是建筑师和视觉艺术家。两人共同创作以表演和互动装置为形式的艺术作品,方法则基于对声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思考。《异体》是一件由弹性绳索悬挂的液压管构成的动力声音装置。不断演化的音乐作品通过不同振幅的脉冲为结构注入活力,激发液压流经管道,产生出既冲动又有机的意外运动。装置随音乐的变化而演变,创造出声音与形式之间流动的和谐。《水中幻声》
创作者:纳维德·纳瓦布(伊朗 / 加拿大)


纳维德·纳瓦布,《水中幻声》,“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纳维德·纳瓦布是一位媒体炼金术师、多学科作曲家、视听雕塑家、声音现象学家、角色赋能者、音姿塑形者以及跨学科艺术研究者。他对“声音分裂”的诗意、音姿、物质性以及身体性充满兴趣,其创作探索物质的嬗变及其内在表演特性的丰富化。在《水中幻声》这件炼金术般的装置中,悬浮的喇叭回荡着爱迪生机器的幽灵之声。然而,与早期录音将声音能量聚集起来,在固体中刻入压力图案不同,这个装置将声音转化为水,再将水转化为空气。

《白池》
创作者:韩真洙(韩国)
韩真洙,《白池》,“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韩真洙是一位居住于首尔的多媒体艺术家,他作品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元素,围绕记忆、文化与教育等主题展开,注重将空间转化为冥想与抒情的环境。通过装置作品,他探讨了空间中对立元素的相互作用:情感与理性、过去与未来、人类与机器。《白池》的灵感来源于我在路边发现的一只死去的鸽子。这种曾象征和平的鸟类,如今却被戏称为“带翅膀的老鼠”。这件作品反映了那些不完美存在的悲哀命运—它们无奈地漂泊于世间。《守护者》
创作者:玛丽亚·科申科娃(丹麦 / 俄罗斯)

玛丽亚·科申科娃,《守护者》,“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玛丽亚·科申科娃(b.1981)是一位俄罗斯-丹麦艺术家,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她的艺术创作以玻璃雕塑为主,同时也涉及场地特定装置、光影作品和建筑项目等多元领域。在她的作品中,科申科娃将人们的关注引向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她通过玻璃媒材将动态与绘画融合于一个充满张力的表现中,创造出介于现实与抽象、意义与混沌之间的诗意空间。在《守护者》中,玛丽亚·科申科娃探讨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个系列回应了世界在全球性挑战和危机下的失衡状态,以及因此导致的脆弱感和不确定感。科申科娃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个人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动荡。这些交织的危机成为了催化剂,促使她探索人类在绝境中要么崩溃、要么寻求支持的能力。

米歇尔·布拉齐,《压轴戏》,“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米歇尔·布拉齐(b.1966)一直致力于运用非传统材料和活体物质。他偏好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材料,从最初的扁豆实验到“剥落的墙壁”,再到泡沫喷泉,布拉齐的艺术聚焦于物质的转变,给予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以重要地位。《压轴戏》于2012年在巴黎的贝尔纳丁学院展出。在一座工业脚手架结构上,浓密的白色泡沫从塑料花盆中缓缓溢出并逃逸开来。塑料容器中定期注入起泡液体。在隐形气泵的推动下,泡沫不断涌出,直至变得过重而破裂。《压轴戏》毫不掩饰其短暂且平凡的本质,提醒我们万物终将归于衰败与消解。
《稠密 No.9》
创作者:汪建伟(中国)
汪建伟,《稠密 No.9》,“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汪建伟(b.1958)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研究涉猎哲学、社会学、 文化学、人类学等。他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其作品跨 越电影、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他的绘画作品《稠密 No.9》以对象导向本体论的视角,展现一个复杂的充满复杂关系的世界。当我们陷入无法描述的困境,无法用现有的知识去捕捉它们,当愈来愈多的关系围绕着那些物时,物却已经隐退,所以,原因与结果始终无法相互指证(除了伪证)。一个艺术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在时间中不断生长的技术之物,应该总是大于我们事先的预设, 或者说在我们的知识之外?王郁洋(b.1979)的艺术实践聚焦于科技与艺术、自然与人工、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关系,常采用跨学科和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他利用计算机编程、算法生成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了具有动态变化和交互性的艺术形式。王郁洋的作品不仅展现出对科技发展的批判性思考,也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可预测的美感,试图挑战观者对现有经验的固有认知。《植物 002》
创作者:王郁洋(中国)

王郁洋,《植物 002》,“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植物 002》是艺术家将众多植物的形态一一扫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植物数据库”,进而引导AI深度学习这些植物的形态、颜色、质感等,让算法模拟出造物主的精妙,他将这些植物图像通过一种打印技术,转化为立体的形态,仿佛标本一般栩栩如生。《微观世界》
创作者:王郁洋(中国)
王郁洋,《微观世界 20240112》,“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微观世界》系列是王郁洋继《月》系列宏观世界之后,采用相似创作方式对微观世界的再现。显微镜下,大多数微生物的真实影像呈现为黑白形式,与网络上人为添加的色彩不同,这些色彩往往像是划定区域后的“填色游戏”。艺术家则在完全无色的环境中,通过“盲目”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创作,从而让颜色的选择不受人为主观意图的控制,保持姿势(gesture)本身的无意识矢量方向性,回归到一种认知松动的状态。艺术家创作这两个系列作品的初衷,是希望挑战人们固有的认知:或许我们所见的月球和微生物并非如我们经验中所知,而一颗五彩斑斓、超越人类认知的月亮和“草履虫”才是它们的真实面貌。杨健,《准静态分布》,“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杨健(b.1982)通过对最微不足道对象的关注以及叙事架构的切中肯綮,杨健的创作无时无刻不在挑动着惯常经验和日常规制,这种兼具戏剧性和幽默感的戏谑和调侃与以往很多明确指涉现实政治的行为方式面目迥然,他往往是通过营造怪诞来抵达真相的彼岸,或在随机与偶然之中展开强有力的技术修辞,揭示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逻辑悖逆。《准静态分布》将抽象的数据图表与具象的景观和体验互相渗透、重叠。在以曲线图为主要视觉呈现手段的分析图表成为一种日益左右国家与个人日常策略的现代景观的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就如生活于传统景观中的人们一样,与环境互相塑造。刘韡,《无题》,“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征候丨视界”,展览现场,798CUBE,2025。刘韡,以众多不同媒介创作,作品媒介的多样性展示了独特复杂的形式,其形式与结构中呈现出的抽象具有真实的张力。他的创作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凝聚成为一种多变且独特的艺术语言。刘韡将阿甘本“裸体”理论的意义视为一种转变的时刻、感知和存在方式的转变,以及类似于“遮蔽的缺席”的特定存在状态。这些篇章向我们展开的是:“在当下的世界,作为‘身体’的共同生活,将会有怎样的可能?”这些不确切的视觉指涉也出现在该绘画中:这些绘画囊括了椭圆、岩石般的形状,而蓝色和绿松石色部分则似乎隐含了水和新生身体的样态。这些形体在相互构建中合并、膨胀,彼此复制,在兼具未来主义和准现代主义的流体般的视觉形式中展开。这正是刘韡认为的一系列直观的“裸体”—它们既是原始的,又是寓言的,也是异质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技术与数据对我们身体与感知的剥离,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科学精神救赎我们的生活?而这件作品中的“解放”的意味,又是超越革命概念的另一个层面—在不可逆的技术狂流中,以与以往对立方式不同的姿态,拒斥技术对我们的奴役。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 2025
征候|视界
展期:2025.1.11 - 2025.4.30
策展团体:Vestige
艺术家:艾格尼丝·迈耶·布兰迪斯、安妮·格拉夫、Cod.Act、多罗泰娅·多林舍克、埃维丽娜·多姆尼奇&德米特里·盖尔凡德(荷兰)、韩真洙、刘韡、玛丽亚·科申科娃、米歇尔·布拉齐、纳维德·纳瓦布、菲利普·比斯利、拉尔夫·贝克尔、莎莎·斯帕察尔、“半导体”艺术组 (Semiconductor)、王功新、汪建伟、王郁洋、杨健、::vtol::
出品: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办:798CUBE
北京市朝阳区798·751园区创意广场798CUBE
由荷兰驻华大使馆、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挪威当代艺术协会、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以及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提供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人工智能战略合作伙伴:北电数智
添加微信:MANAbusiness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