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研究室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下设从事艺术研究的专业部门,主要从事现当代美术(绘画创作与雕塑创作)的探索研究、资料积累整理、展览策划及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等。目前,院艺术图书资料室、艺术档案室、艺术作品典藏库以及院微信平台也隶属理论研究室运营、管理。

一、研究与策展
1. 组织协调并策划“2023年度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展示2023年院创研人员课题项目成果。
2. 组织策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行深致远——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并策划与展览相关联的学术会客厅1场、学术座谈会1场以及配合社会美育和党建活动多场艺术导览。
3. 组织策划“流变之境第二回:不息的涌动——2024当代女性艺术·长三角邀请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4. 策划第七届“初芒计划(2024)——上海少儿优秀美术作品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5. 策划“绽裂——朱勇作品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6. 配合院创作室和美术馆的展览计划,积极参与2024院内雕塑学术系列展等众多展览的展览策划、组织协调、学术会客厅、研讨会、宣传推广等系列活动。
7. 在院外艺术机构策划展览3项。
8. 策划《创新课堂》第一期“如何认识雕塑?”(共六讲)。
9. 参与《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地点:刘海粟美术馆,我院为联合主办单位之一)的学术筹备及研讨交流活动。
10. 积极参与院美术馆申请展的学术研究以及院外的学术活动,参与众多学术研讨和展览策划艺术讲座等活动。
11. 积极筹备、策划2025年建院六十周年“周碧初捐赠艺术展”。
二、研究、论文发表或出版
1. 继续“大师之道”系列研究的文献整理编辑校对,编辑《俞云阶文献集》。
2. 整理编辑“油雕院2015至2025十年大事记”。
3. 围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参与学术研讨,发表论文3篇。
4. 依托当代艺术策展发表各类展览批评文章21篇。


三、典藏库、图书资料室、档案室
1. 典藏库工作。完成年度收藏工作。经过数次认真仔细地洽商,接受周碧初家属的整体捐赠,收藏周碧初作品100件艺术文献等4件,点交、入藏许宝忠雕塑作品16件,点交、入藏于来作品4件,收藏张正刚油画作品1件。推进对新入藏雕塑作品的翻制。推动馆际交流,与中华艺术宫、奉贤博物馆展开展览合作,藏品出借交流等活动。
2. 图书资料室工作。完成年度院资料室的图书采购任务,完成图书采购预算,共采购中外文专业书籍220册,完成2025年度院中外文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完成一系列的新书入库工作,配合固定资产检查,整理2023年过期专业报刊杂志并装订成册、上架。
3. 艺档室工作。提供院内其他部门及院外有关单位需要的资料:上海市美术馆年度报告所需图片、奉贤博物馆借展艺术家简历、中华艺术宫举办顾士本、唐世储作品展所需资料等。收集2024年业务类艺术档案;录入装订往年艺术档案。
四、院官方微信推送
1. 调整微信公众号板块及菜单栏目。
2. 围绕院创作研究与展览工作,编发或撰写微信112条。
五、其他工作
1.协助院美术馆组织2024年度相关公共教育活动。
2.协助“流变之境第二回:不息的涌动——2024当代女性艺术·长三角邀请展”展览组织、学术研讨、艺术家联系、资料接收、作品借展、布撤展运输等工作。
3.协助“去往从来”第四回展(2024上海)——以山水为提案·汇流的展览组织筹备、资料接收整理、作品借展、布撤展运输等工作。
4.申报2024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上海文化基金会项目;延长、结项历年文化基金项目。
5.申报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推介活动。
6.参与局组织的网络安全培训、信息化无障碍建设培训。
傅 军
国际视域和中国方式
“视域”(Horizont),从生理上说是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而哲学和文化层面的“视域”,更重要的是与思想精神层面的“观”有关,所谓“我们看到的并非眼中所见”。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者,其实都处于某个传统和文明的节点上,并因此而居于某个视域之中。视域在这里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积淀和学术视野。
2024年,本人通过策划“流变之境第二回:不息的涌动——2024当代女性艺术·长三角邀请展”、 第七届“初芒计划(2024)——上海少儿优秀美术作品展”、 “绽裂——朱勇作品展”等学术性展览,以及策划和参与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赴西班牙与意大利艺术考察,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文化差异不能成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障碍,而是应该成为文明互鉴、文化互惠的契机和助推器。我们既需要有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洞悉世界艺术潮流的变化起伏,也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所以国际视域和中国方式是一种艺术态度与文化立场,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牢固的中西并育、海纳百川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对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当代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规律,从中提炼出中国当下具有学术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创作方法论。

江 梅
“现代性”与“当代化”的本土实践路径
观察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现代性”与“当代化”的本土实践,是在一个随着时代前行不断调整的历史坐标中进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影响着“现代性”与“当代化”艺术实践的方式与观念。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巨大变迁的复杂性相关联,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与当代化的本土实践,既有时间上的前后承接关系,也存在1980年代以来阶段性的交叉混生状态,其内在蕴蓄的革新力量不断推动着现代性和当代化的艺术文化价值的生成。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艺术实践和研究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现代性”和“当代化”,二者都蕴含着如何面对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性价值与当代文化精神的中国新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的使命追求。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已然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启示,致力于将曾经断裂的传统和当代的艺术链条接续起来,以建立既传承中国传统文脉又体现当代文化价值的新的视觉语言体系。
李诗文
传统山水画语言的当代化转化(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2025年1月18日~2月16日
(参观美术馆无需预约)
开馆时间
10:00~17:00
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扫码关注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小红书 |
校审 李诗文、张雅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