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菁英在深圳”学术品牌系列活动“雨亦奇——李可染写生70周年深圳特展”已展出143天,累计接待观众人数350000人次,50余家媒体平台专题报道了此次展览。其中,网站、客户端、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新闻与话题阅读量、评价数逾100万人次。展览配套的各类型公共教育活动共16场,近4000人参与线下活动。与此同时,美术馆积极开展馆校合作,面向院校师生及艺术家群体在周一闭馆日举办了5次专场临摹活动,接待200余名学校师生;策划举办专题学术讲座2场,李可染纪念活动1场,约1300名观众参与。
美术馆通过公众号发起画评、超时空对画等活动,观众积极参与,共收到2000余份观众撰写的画评,并在展览互动区展示分享;策划“乐荟Art Dating|我和深圳有个约会——国庆展览音乐会·李可染画展弦乐重奏专场”,800余人参与。此外,美术馆组织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线下导览活动200余场,为9000余名观众带来深度讲解,赠送限量透卡、冰箱贴、信笺纸、书签、明信片、折页等展览推广互动物料31300份,社会反响热烈。
在和观众朋友共同走过六个月的时光后,“雨亦奇——李可染写生70周年深圳特展”将于2025年2月16日落下帷幕。距离闭幕仅4天,抓紧时间,到深圳美术馆与可染先生的经典写生作品面对面,开启一场穿越自然与艺术的心灵之旅,感受水墨山水的独特魅力吧!

李可染先生写生照
李可染的艺术成就
李可染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被誉为“山水画大师”。他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本次展览以“雨亦奇”为主题,聚焦李可染70年艺术生涯中的写生作品,展现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观察与艺术表达。
展览亮点
本次特展精选了李可染70年艺术生涯中的经典写生作品,包括70件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写生和创作,以及深圳美术馆藏3幅可染先生创作和书法作品。展览不仅展示了李可染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还呈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与艺术升华。通过笔墨的浓淡变化与构图的巧妙安排,李可染将山川、河流、雨雾等自然元素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展现了中国水墨画的无限可能。

写生与艺术的融合
李可染的写生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忠实记录,更是他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突破。他通过写生,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山水画作。展览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李可染对自然的深情与对艺术的执着,带领观众感受水墨山水的诗意与哲思。
经典作品赏析

雨亦奇
44×59cm
1954年
释文:雨亦奇。
钤印:可染(朱文)?李(朱文)
这幅作品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54年李可染初下江南写生,他试图跳脱出“米氏云山”的窠臼,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表现江南烟雨的新方法。一日,李可染雨中写生回到旅舍,兴奋地展开画稿,对张仃和罗铭说:“雨亦奇,雨亦奇!”原来,李可染在西湖边冒雨写生时,不时有雨点洒落画稿之上,将他刚刚着墨的地方洇开,冲出意想不到的渍痕,“这张画是老天爷同我一起合作的。”李可染的老师齐白石曾画《雨余山》,与老师运用近似“米点”的画法有所不同的是,李可染借用了水彩及没骨花卉中的染法,并通过适度的留白为画面增添了朦胧柔和的氛围。苏轼有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罗铭看过这幅画后赞道:“东坡先生的这句诗,800年后,让你给画出来啦!

德累斯顿暮色
53.5×44cm
1957年
释文:德累斯顿暮色,一九五七,可染写生。
钤印:可染(白文)?在精微(朱文)
这幅《德累斯顿暮色》描绘的是从街头看过去的德累斯顿大教堂(Dresden Cathedral)西面工程及广场,创作于李可染1957年访问德国期间。李可染用水墨浓淡晕染出暮色沉沉下的欧洲中古建筑,传统笔墨与异域情调的相融,毫不违和。这幅作品左下角有一方印“在精微”。这三个字是苏东坡诗“始知能放在精微”的缩略。古人常将自己的笔墨实践称之为“墨戏”,追求天然超逸,实际上对自身笔墨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收放自如的更高要求。而这样的“放在精微”,于李可染作品中随处可见。

漓江山水天下无
67.5×126cm
1984年
释文:漓江山水天下无,一九八四年岁次癸亥腊月,可染作于师牛堂。
钤印:李(朱文)可染(白文)可贵者胆(白文)所要者魂(朱文)河山如此多娇(白文)
漓江山水风景的精华便是这漓江两岸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李可染1959年开始画漓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画山是山,到中间画山不是山,到最后画山还是山的完整过程。李可染将黑、白、灰进行了重构,浓墨体现出敦厚、凝重,飞白体现出鲜活、晶亮,淡墨体现出纯洁、空灵,他在写生的基础上将对象提炼为更加纯粹、强烈的风格图示。这幅作品中两岸山峰,李可染将其塑造的无比坚实,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山峰间的江面上摇荡着点点簇簇的船只,它们自由漂泊。山的力量和水的力量,在一静一动间奏响了悦耳的华章。

万山红遍
79.5×49cm
1964年
释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
铃印:可染(白文)神鬼愁(白文)
据统计李可染一生共画过7幅《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意,7幅作品大同小异,虽尺幅章法略有不同,但无不以浓烈鲜艳的朱砂色突出其“遍”字。整幅作品虽尺幅不大,但构图饱满,运用积墨和破墨的手法使墨色与朱砂色相互对比,相互融合,层次浑厚,经过艺术的加工再造了一片深秋美景。蜿蜒的山川,直下的瀑布,无不体现着中国山水画特有的透视法。这幅作品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但不能否认其大胆创新的重要意义,既生动再现了毛泽东诗意,又表达了李可染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万山红遍》不仅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抓紧时间来看展吧!!
还未到访的观众,可以通过公众号提前了解展览中的部分重点作品,当您亲临现场时,将会收获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与感悟。如果您已经参观过展览,相信李可染先生的写生作品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充满灵性与诗意的画面,或许仍在您心中回荡。不妨借此机会,再次回味这些触动心灵的艺术瞬间,与我们一同细细品味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
展览闭展时间:2025年2月16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新馆)三层10、11号展厅
相关推文

展开说 | 李可染:以极致之力深入,凭无畏之心突破

山水图式与时代精神——李可染写生70周年深圳特展观后

艺林漫话 | 品读李可染的笔下烟霞,本周还可逛

艺林漫话 | 倒计时7天,这个重磅展览不容错过

再读李可染《万山红遍》

开幕回顾 | 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

展览预告 | 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

追溯艺术大家的“深圳印记”,李可染写生展揭开“美术菁英在深圳”序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