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言午画廊#上海宝龙艺术中心 #合作艺术家#王叔重#当代艺术


《况味》——李颜珣、王叔重、杨勇作品展
展览时间 Duration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3月2日
艺术家 Artists
(按拼音顺序排列)
李颜珣 Li Yanxun
王叔重 Wang Shuzhong
杨勇 Yang Yong
展览地址 Address
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399号宝龙艺术中心2号厅
Hall 2, PowerLong Art Center, 1399 Xinzhen Road, Shanghai
展览票价 Ticket
单人票价:28元
双人票价:42元
艺术家王叔重的创作始终在古典与当代的夹缝中寻找呼吸的裂隙。作为联展“况味——李颜珣、王叔重、杨勇作品展”的命名者与核心创作者之一,他以“况味”二字为锚点,将个体生命经验与艺术史的褶皱层层叠合,在画布上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展览名“况味”诞生于一次宿醉后的清醒。王叔重坦言,这二字是醉意退去后对自我与时代的朦胧映照——它既不指向某种确定的答案,亦不迎合任何预设的期待,正如卡夫卡笔下永远无法抵达城堡的K.,艺术家的探索始终在“割裂与徘徊”中匍匐前行。
从耗时三年的《风景山》到西藏归途激发的《藏地》系列,王叔重的创作以近乎执拗的姿态剥离传统符号与过往惯习。他用综合材料重构山水魂魄,让唐宋笔意与藏地神性在麻布的褶皱间碰撞;以金石篆刻的刀痕刺破水墨的氤氲,直面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桎梏。这种对古典语法的拆解与重组,暗合了他对后现代理论《千高原》的思考,却始终扎根于中国画技法与水墨精神的土壤——在克制与偶发的平衡中,他试图让传统山水在当代语境中“逃逸”出新的路径。
展览中,三件新增作品《石鼓立碑》《石鼓文碑》的视觉实验,进一步暴露了他对“真”的偏执:篆刻的凌厉、书法的筋骨、油彩的混沌被强行缝合,形成一种近乎暴烈的美学对峙。这种创作姿态,恰如他笔下藏地雪山的罡风,既是对疫情封闭时期肉身困顿的隐喻,亦是对艺术表达镣铐的无声反抗。
当被问及与李颜珣、杨勇的联展逻辑时,王叔重强调三人皆在“与时代保持距离又陶醉其中”的张力里追寻“真”的微光。而他的战场,始终是画布上那些未被命名的况味——传统与先锋、灵与肉、记忆与遗忘,最终都化作刀锋划过麻布时的一声叹息。
以下是与王叔重的对话,揭开这场“脱胎换骨”艺术修行背后的思考与挣扎。
王叔重:山水只取一瓢饮
况味:酒醒初吟
王叔重始终在生活的点滴体验中寻找创作的原初感受。从那次宿醉后的清醒时刻,他以“况味”为起点,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时代的记忆融入画布。从景德镇酒宴后余温未散的情感,到藏地行旅中低语般的触动,每一段经历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朴实而深切的真实感受。

△ 左:杨勇,中:王叔重,右:李颜珣

△ 杨勇、李颜珣、王叔重在宝龙艺术中心《况味》展开幕式现场
Q. 能讲讲《况味》名字的由来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产生的?
王叔重:“况味”二字,是与我们各自自身有关,此刻下的自我观照。这与紧接着的我们三个人的《不周》《瓶禅》连成了三展一体;是我们一起在景德镇酒大醉,第二日早早初醒时突然间想到的。《况味》之后,接着《不周》是一个跳跃,《瓶禅》又是一次回归。
Q. 您在西藏之行后创作了《藏地》系列作品,这次经历对您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王叔重:2021年秋冬,很突然地被朋友带去西藏青海等地近月余,在藏地和回来持续一阵子画了些完全与古人绘画语言不相干的系列作品。这让我更明确地回还到当下绘画本体语言上来,对材料和技术的极致求索;同时间,在新与旧上,持续纠结来纠结去。恰巧这二天翻阅梵高书信集,起头的第二封便有一段文字:“换羽期对于鸟儿来说,就像我们人类面对逆境或者不幸一样,是痛苦的时期。你可以选择停留在痛苦中,也可以由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张扬的事,也不是一件可以调侃的事,正因如此,你才需要藏起来”。

△ 藏地水乳,2022-2024,绢本 综合材料
字:66.5x41cm 画:66.5x156cm

△ 藏地桃林,2022-2024,绢本/纸本 综合材料
字:84x43cm 画:99x50cm

△ 左:山下树丛,2023,绢本设色,134.5x60cm
右:藏地重山,2023,绢本设色,134.5x60cm
交融:古韵新声
在继承与超越之间,王叔重始终坚持在古典与当代的交汇处探寻可能。他既沿袭了唐宋山水的韵致,又在藏地的荒野与疫情的时空中汲取现代的沉思。那看似矛盾的融合,正是在拆解传统符号与重构画面语言中,映射出一种既沉稳又充满力量的时代对话。
每一道刀痕、每一层材质的叠加,都是对传统框架的一次温柔而坚定的突破。在拆构与重组中,王叔重让古典的沉淀与现代的呼吸得以共振,形成一种内敛而深刻的美学节奏,为当代艺术开辟了一条扎实而富有张力的表达之路。

△ 吴昌硕书石鼓文原碑之一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
△ 石鼓立碑,2024, 纸本 综合材料,418x77cm
Q:您在作品中既体现了对传统之古典的尊重,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以及当代观念。您是如何在他们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种平衡对您的艺术探索有何意义?
王叔重:古典之再延续、现代之还向前,(今天仍有很大一批人还在这么做),在我皆需为今日必须之当下。平衡点仍然是回到绘画本身——本身的语言,作为人——个体的人,去面对画的本质;
历史是有内在往复的一面,以此来求和当下的深度平衡,不只是简单地反映和记录。
Q: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是如何将东方山水画的精髓与西方艺术元素相融合的,可否选择一幅作品举例为我们解释?
王叔重:《风景山》这幅算我三十多岁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大画了。既然是巨大画,我还是希望竭尽所能地将我目前所会的和阅读到的施展开来,所以我拉的时间跨度比较久,也是不希望简单地快速解决。
所以这张,最开始起笔是涉及我自唐宋山水画语言的结构和用笔以及游览内地的士大夫文人语境下的黄山华山等地,西藏归来,加了些藏地高海拔雪山的造型和精神,再着就疫情下,我由水墨而择以黄色为基调的向着光明的太阳,最终是我近些年的对东西方的文字和图像的阅读下定稿。
其实,无关东西融合,还是与我个人的经历和阅读有关。

△ 风景山,2022-2024,绢本 综合材料,200x180cm
Q:在为《况味》展创作的新作品中,您特别将书法篆刻金石和绘画的视觉呈现相结合。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与创新?
王叔重:这个实际上是背后的中国绘画从唐宋的士大夫到元明清文人(部分金石时代),科举结束后的我们,面对没了士大夫和文人的书斋土壤,西方绘画的知识分子式的工作室制的强进输入下,今天大家张口闭口的所谓中国“传统”的这些书法篆刻绘画等如何生存、面对以及是否生还能发新的可能!
当然,中国人从事绘画创作,不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面对的都是中国这个语境下的绘画。今天在这个语境下,借鉴西方传统的中国人和借鉴中国传统的中国人,就如同北宋时的熟知儒道的和尚依然还是中国人自己念着西方的经以及儒门也要参佛以求理学,面对的问题和要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回到自我和面对这个时代。


△ 石鼓文碑,2022-2024,纸本 综合材料, 69x320cm
字:1、石鼓文初探。公衡。
2、予大学时即以籀篆为楷则,一者自商周散氏盘、毛公鼎、大克鼎而下窥石鼓;再即以缶翁、沂孙、愙斋诸公上探石鼓,惜未得门入;今见缶翁临石鼓九,碑残而精气逼人,遂以己意写之,再以画之,不观者以为如何?公衡敬上,甲辰十月廿五。
3、缶翁写石鼓,即如鲁公大字行草,扭拗处可走马行舟,最是时代中求新求变者。稍后之宾虹亦如稍后鲁公之少师,时代之散淡人生矣。公衡再识之。
4、近见网络上缶翁石鼓一篇,手拨放大,观之良久。涨墨金石处尤胜,此最得意,以此一种即入书史,况其霸悍不经意。公衡再识之。
5、今读宾虹先生画语,有言:“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此最中的予意。予写字作画最喜断,一波三折,无断便不得气之常显焉。公衡读碑时且翻翻书。
Q:您既创作艺术也研究美术史,在您的经验中,这两种身份是怎么互补,又怎么互相促进的?
王叔重:即使是现代分科明确,这在我不应是两种身份!文字(不管是文章还是书法)和图像,在绘画上的维度是一体的。
这次展出的作品《南北宗不在》和《风景山书画三拼》二幅,便是针对画史董其昌所论南北宗及今天东西方的再认识,这完全反映在创作的最后完成的整体之中。

△ 南北宗不在,2023-2024,绢本/纸本 综合材料,87x37cm

△ 风景山书画三拼,2024,绢本/纸本 综合材料,87x37cm
同携:共绘前景
跨越画布与历史的界限,王叔重不仅在独自探索中沉淀出对生命与时代的独到见解,也在与李颜珣和杨勇两位好友的互动中获得了新的启发。他在文字与图像的交织中,用真实的情感记录着每一次对话与碰撞,将个体记忆与时代脉动融入到不断延伸的创作旅程中。


△ 李颜珣、王叔重、杨勇作品在宝龙艺术中心《况味》展览现场
Q:与李颜珣和杨勇的合作给您带来了哪些新的创作灵感?您三位在艺术创作中是如何相互启发,共同提升的?
王叔重:同代人面对的问题是同一的,大体所想所作是趋于一致的,时代性所致,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不同程度地互相影响。
Q:您在前言中提到,在创作过程中不计材质媒介的语境。能否分享一下您对不同材质媒介的偏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您的作品表达?
王叔重:接着不计材质媒介的约束即是不计材质媒介的结果。
Q:您对在宝龙艺术中心展出的作品有何期待?您希望观众能从您的作品中获得哪些感悟或启示?
王叔重:够真地反映个体这个我;
希望大家真实地面对日常生活和创作。
Q:可否与我们分享您未来艺术创作的未来方向?是否有新的艺术项目或计划正在筹备中?
王叔重:减弱内容的存在,反对过度的阐释,回归绘画的本身;
近来重读中国历代画论书论和西方画论,翻阅中外历代书画图册资料,以及相关背后的思想脉络的书籍,以此阅读下进入创作。

△ 王叔重在珠峰大本营写生

△ 王叔重在创作过程中
△ 王叔重临石鼓“瀞”(一)
王叔重的画布上,时间被折叠成山峦的褶皱,记忆碎成篆刻的刀痕。当藏地罡风裹挟水墨撞向当代语法的岩壁,那些未被驯服的“况味”便从裂隙中升腾——它们不提供答案,却逼迫观者直面艺术与生命最原始的诘问。
这场展览不是终点,而是一段“在往复中生长”的切片:那些麻布上挣扎的笔触、金石与油彩的角力、封闭时空里发酵的灵肉辩证,最终都成为艺术家与时代博弈的证词。或许正如他所言,真正的“脱胎换骨”从不宣告完成,它只发生在观者凝视画布时,突然听见自己心跳与千年山水共振的刹那。
展期仍续,不妨踏入宝龙艺术中心,让王叔重的“况味”在你眼底撕开一道裂隙——那里或许藏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最诚实的回声。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on View




艺术家 Artist

王叔重 Wang Shuzhong
1987年出生于安徽灵璧县,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个展:
2019 一月二上黄山游——王叔重游踪展(一),万方工作室, 中国上海
2018 写向云林——王叔重画展,仓下艺术空间,中国无锡
2018 松见——王叔重画展,上海展览中心,中国上海
精选群展:
2024 瓶禅—李颜珣、王叔重、杨勇作品展,H Gallery,中国上海
2024 不周—李颜珣、王叔重、杨勇三人作品展,獭獭画廊,中国上海
2024 况味—李颜珣、王叔重、杨勇作品展,宝龙艺术中心,中国上海
2024 回还展,中国上海
2023 足下展,中国上海
2017 海上新力量,中华艺术宫,中国上海
2017 御风三醉,上海油画雕塑院,中国上海
艺术博览会:
2023 第九届巴黎亚洲博览会,法国巴黎
2023 Ink Asia 水墨艺博,中国香港
2021 香港典亚艺博及水墨艺博,中国香港
2021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2020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2019 香港典亚艺博及水墨艺博,中国香港
编著:
《吴湖帆年谱》《梅景书屋画事》《绿遍池塘草图咏》《吴湖帆文献》《张大千文献图录》《吴湖帆册页精品集》《佞宋词痕》等。
策划:
2023 回还,H Gallery,中国上海
2021 独秀——陈巨来的艺术世界大展,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2020 子建习作——一览众山小小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杭州
2018 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文献展,浙江大学,中国杭州
2017 孤帆一片日边来——吴湖帆文献展,上海油画雕塑院,中国上海
了解关于本次展览及艺术家的更多信息
请持续关注公众号@宝龙艺术中心PowerlongArt


宝龙艺术中心&言午画廊以推动亚洲当代艺术为己任,积极引进具有当代性和国际性的高品质展览、推荐和扶持新锐艺术家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项目。并以高度专业的自我要求,打造出艺术和收藏领域所肯定的画廊品牌,致力于国际化、多元化的艺术交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寻“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一脉相承的内在线索,希望把更多高品质的艺术家及作品推荐给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