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肖像的映象”即将落幕
闭展倒计时 4 天
最后展出日期:2025年2月16日
致此“脱帽,致礼!”
向历史长河中的百态千姿致以敬意
与展览中不期而遇的人们依依惜别
脱帽致礼!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常设展“肖像的映象——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三)”将于2月16日正式落下帷幕。展览聚集了近300件肖像作品,以15个主题章节贯穿叙事,带领我们结识时代洪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本期,我们将聚焦展览最后一章节“脱帽致礼!”。人们时常会摘下帽子来表示敬意或告别,而在本章节,我们聚焦艺术家肖像作品中的“帽子”,藉此与展览中那些曾与我们不期而遇的人作最后的道别。

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艺术巨匠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的代表作,以及来自利恩·福尔克斯(Llyn Foulkes)、比尔·科普莱(Bill Copley)、皮埃尔·约瑟夫(Pierre Joseph)、安东尼奥·绍拉(Antonio Saura)、安托万·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约翰·柯林(John Currin)、居斯塔夫·皮埃尔(Gustave Pierre)和娜塔莉亚·冈察洛娃(Natalia Goncharova)的作品。

利恩·福尔克斯被看作北美具象绘画的继承者,更是一位无法被分入某一特定类别的艺术家。《猩红峭壁》中这块巨大的岩石让我们想起福尔克斯工作室所在的洛杉矶周边的自然风景。福尔克斯通过这块岩石传递出的,不仅有对野性自然的浪漫迷恋,更有针对奇异和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岩石的人形轮廓表达出对作品构图和尺幅中带有的英雄特质的嘲讽。而在形式上,福尔克斯喜欢通过结合摄影本身的客观性与打磨摄影作品这一绝对主观的过程,创造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女人肖像》,1943年7月10日,布面油画,1969年由玛格丽特·萨瓦里夫人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 工业设计中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里,毕加索得以对肖像艺术革新进行一系列实验。这幅《女人肖像》见证了他对新模特、艺术家弗朗索瓦丝·吉洛日渐增长的兴趣。在这之前,朵拉·玛尔是他最喜欢的模特。玛尔痛苦的表情和尖锐的轮廓在这位年轻女人的五官中变得柔和起来,而以往在玛尔身上使用的对比手法和朱红色在这里都让位于更浅的颜色和更柔和的色调。这种处理的灵感源自亨利·马蒂斯,尤其是这种将淡紫色、绿色与黑色并置的安排。
? 扭曲再扭曲
·
安东尼奥·绍拉,《朵拉·玛尔 23.5.83 [1]》,1983年,布面油画,1998年由艺术家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 工业设计中心
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奥·绍拉创作了 一组系列作品,题为“朵拉·玛尔再创作”,或者“根据朵拉·玛尔所画朵拉·玛尔:戴帽肖像集”。该系列主题的灵感来自毕加索1939年10月3日所画的《戴蓝色帽子的女人》。有趣的是,毕加索曾对迭戈·委拉斯凯兹的《宫女》(1656年)做过的绘画处理, 绍拉也在毕加索身上进行了实践,扭曲了那些早已经被扭曲的东西。绍拉将肖像看作一种纪念碑,人们的敬意和亵渎都在这里交汇。他曾写道:“在现实中,人们从来不会没有理由地选择某个模特,也总是会在自己希求的镜子中发现其他镜子的反射。”
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拉乌尔·杜菲,《戴软帽的自画像》,约1898年,布面油画,1963 年由拉乌尔 · 杜菲夫人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 工业设计中心,保管于勒阿弗尔安德烈·马尔罗现代艺术博物馆
画中的拉乌尔·杜菲穿着严肃,彼时的年轻人都追求这种穿衣风格。他还刻意扮成老人,因为只有年长者才受到尊重。面对眼前的未知, 他展现出充分的自信,以一种确信与肯定观察着自己。带着熟练掌握的风格,他看向未来,而我们眼前这幅肖像正属这种风格。那时, 杜菲刚刚选择从事绘画艺术。在他衣服翻起的领子上,一抹红色隐隐地暗示了他往后的事业。

约翰·柯林,《摩洛哥人》,2001年,布面油画,2002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 工业设计中心
将风格和流派加以混合是美国艺术家约翰·柯林作品所呈现出的一大特点。他在作品中使用一种满是对绘画史的借鉴的视觉语言。在这幅作品中,柯林结合了肖像画和静物画的古典流派,直接借鉴了16和17世纪荷兰室内画的场景。这种神秘的混合体似乎意味着一 种隐藏的象征主义。柯林独特的美学使其成为纽约当代具象绘画界独树一帜的重要人物,而他作品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一种绘画和戏仿画作之间的脆弱平衡。



正价票¥100
学生票半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