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两人同行一人免单!透过艺术看到“爱”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即在朋友圈/小红书/抖音上发布不少于20字的打卡笔记一条,即可购买“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或”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门票一张,两人观展。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爱"始终是观念表达中极具张力的母题。本届新绎双年展也呈现了五组来自全球艺术家伴侣创作的作品。
值此情人节,我们以情人节限时活动,邀请您透过5组艺术家夫妻的艺术装置现场,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共时性编织,也可以是跨越文化藩篱的观念对话,也可以是直面人类困境的精神同盟。让我们在展厅中,见证带着“爱”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何成为具有公共价值的生命诗学。
Chow and lin, The Poverty Line
跨越38国的食物肖像,用静物的美学叩击贫困的真相。这对学者型夫妻以镜头为笔,写下对世界的关怀。爱可以很小,是一餐一饭;也可以很大,是共担人类命运的觉悟。
《贫困线》,2010至2020年,尺寸可变,摄影
《贫困线》审视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每天所面临的选择,使用了大众所熟悉的?物作为主要题材。从2010年,赵与林遍历了20万公里,完成了横跨6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的案例研究。
案例中的每一张照片反映了生活在各国家定义的贫困线上能够购买的?物。艺术家们根据各国家案例的金额,在当地菜市场、超市购买相应价值的?物进行拍摄。每个案例涉及60到100种?物,涵盖主要的?物类型—蔬菜水果、主?、蛋白质、 零?。
?物被摆拍在当天当地的报纸上。尺寸和光线经过仔细确定,跨越时间和地理以相同美学呈现。这种类型方法能够对图片进行独特的解释,同时将每个图片的细节与主体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各个?物肖像使用了戏剧般的聚光灯效果,突出生活中日常物品的存在。该作品借鉴了古典静物画的精神,但以当代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探讨这个话题。
报纸形成了单调的背景,挤满了各种新闻头条,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它反映了我们对信息的持续痴迷,但随着数字媒体的崛起,信息的相关性正受到质疑。信息传播的巨大转变在当下相互联系、分散注意力的文明影响了真理的可获得性。
《贫困线》是一个逐渐扩大的对话平台,穿越文化和经济体系,质疑了我们对贫困和不平等的理解。在一个全球化的视?,作品以客观、非感情化的?度促进观众发掘自己与社会的处境。
艺术家赵与林(Chow and Lin)主要的艺术实践在于关注全球性的人类发展问题,使用统计、数学 和计算技术的方法论融入艺术创作。赵与林的项目受到摄影、媒体、经济学和公共政策背景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输入的跨界推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包括贫困、消费主义、生态可持续性等等。他们的项目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拉合尔双年展、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联合国曼谷会议中心展览过。他们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中央美术学院永久收藏。
在一扇扇旧门与织物编织的时光隧道,70、80年代的旧物堆叠出记忆的温度,门帘摇曳间,仿佛看见宋冬与尹秀珍并肩创作的身影。愿穿越其中的我们也能成为彼此的“共时旅人”。
《门》,2023-2024年,镜面空间、旧门、门帘、日常用品、地毯、灯具
《门》是宋冬和尹秀珍两个艺术家的一个作品,70、80年代的旧物、旧门窗组合成观众们所见的场景,这里的门帘及织物是尹秀珍常用的创作材质。各个时代的旧物都会勾起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都回忆,虽然不同时代的人的经历不同,但其背后的故事都具有温度,回味其中,会获得新的体验与感悟。《门》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观众可以在其中驻足,完成一场时光之旅。
宋冬,1966 年生于北京。1989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宋冬从早期的中国先锋艺术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家。艺术形式横跨行为、录像、装置、雕塑、摄影、观念绘画、策划和戏剧等多个领域,对人类行为短暂性的观念进行了探索。用“无界”的理念进行创作和生活。先后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众多国际艺术展,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等地举办大型个人展览。曾获得光州双年展大奖、CCAA 中国当代艺术奖杰出贡献奖、AAC 年度装置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年度艺术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英国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 M+ 艺术博物馆、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等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尹秀珍,1963 年生于北京。1989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尹秀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了她的当代艺术实践,她的作品具有实验性和多样性,把不同人的经历、记忆和时代的印痕作为创作的元素之一,并对材料进行反思和实验进行了大量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创作。作品涉及装置、行为、陶瓷、影像、绘画雕塑等众多领域。曾参加众多国际艺术的重要展览,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她曾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和中国国家馆展;圣保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光州双年展,横滨三年展,莫斯科双年展等大型国际艺术展。并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被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日本森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香港 M+ 艺术博物馆、尤伦斯基金会等地收藏。
PEKKA & TEIJA ISOR?TTY?, Robohemians
三个在酒吧“买醉”的机器人,演绎着人类的悲欢与脆弱。芬兰夫妻用废金属与幽默感,组成了一个机器人酒吧。可以拉TA一起坐下,听机器人的醉话,也谈谈你们的故事。
《机器波西米亚人》,2022年,165 × 60 × 70 厘米 * 3,混合介质包括:金属、陶瓷、塑料、电子零部件
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展示了三个机器人在酒吧喝酒聊天的情境,它们表现出各种人类情感:醉酒、挫败、焦虑、快乐、悲伤。它们会笑、会哭,也会吹嘘自己。
维克和托斯图阿来自芬兰的工人阶级,深夜时分,它们已经把硅胶制的面具剥落在酒吧的桌面上,豪饮啤酒,谈论着修车以及关于自豪感的种种问题。这与玛丽娜形成了鲜明对比,她是一位文艺气质浓厚、悲观而富有灵性的、成熟性感的墨西哥贵族艺术家,她陶瓷般的手中摇晃着几乎要从玻璃杯里溢出雪利酒。
这些机器人之间的交流让人类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像是在隔壁桌偷偷关注这场讨论。
伊索拉特亚·佩卡和伊索拉特亚·泰亚的艺术创作多采用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各类机械的零件、废弃塑料、骨骼以及动物皮料。他们巧妙地将科技元素与这些材料融合,打造出充满机械美感的雕塑、机器人和装置艺术,以充满诗意的手法探讨人类与科技及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不乏幽默与讽刺。
如同流行文化中常见的那样,伊索拉特亚夫妇利用机器人来展示理想化人格与人类真实脆弱性之间的张力。
巨型白碗内外象征的乌托邦与贫民窟,是这对夫妻对理想与现实的诘问。或许我们借此会明白:爱不仅是浪漫的想象,更是直面差异的勇气。
《飞碗》,2002年,800 × 800 × 275 厘米,木、铁、玻璃钢、红土
黄永砅和沈远为巴西圣保罗双年展(2004年)合作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飞碗》具有普世的意义。作品外部是一个表面光滑洁白的大碗,模仿由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巴西利亚议会大厦的乌托邦建筑形式,代表了巴西这一全球南方新兴民主国家的崛起。作品内部则堆积了多间木屋,形似圣保罗城内真实存在的贫民窟。
现代主义建筑的整洁和空气动力学外形与混乱贫穷的贫民窟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以“第三世界发展主义”为标志的现代主义乌托邦的矛盾本质。现实是,乌托邦城市一旦建成就随之变成了反乌托邦。
显然,这是对喜欢巨型主义的主流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的批判。然而,它也表达了一种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创造力,为边缘化群体创造替代结构,得以从内部颠覆主流秩序,开启人道发展的新视野。尽管这是被隐藏的,但它能带来更顺畅的创新和更有效的居住结构——与奢华的新城区形成对比的,真正的家园和活跃社会空间……
——摘自侯瀚如展评《黄永砅 & 沈远:小的仍然是美好的?》
卡罗琳 · 利布尔 + 尼古拉斯 · 施密德-普法勒
Carolin Liebl and Nikolas Schmid-Pf?hler,Vincent and Emily
在《文森特和艾米丽》的世界里,爱情不再是简单的你侬我侬,而是一场关于控制与被控制的无尽游戏。这对机器人情侣,仿佛在告诉我们,爱情中那些微妙的牵绊与挑战。
《文森特和艾米丽》,2018年,30 × 30 × 230 厘米,弹簧钢、热成像照相机、传感器、电机
这对机器人由细长而精致的弹性金属棒制成,彼此相对但又保持一定距离。两个机器人平稳移动,时而向房间内的各种事物倾斜,时而又转身远离它们。它们配备了光学传感器,能够带领它们相互寻找彼此,但并不总是能够在周围环境的信号中准确辨认出彼此的信号。这一特性在艾米丽、文森特与观众之间产生了不可预见的互动。
卡罗琳·利布尔(Carolin Liebl)和尼古拉斯·施密德-普法勒(Nikolas Schmid-Pf?hler)将机器人视为合作伙伴,创作出奇异的塑料雕塑,探索了自然与人造、人类与非人类、物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交织。他们毕业于奥芬巴赫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in Offenbach),并于2019年在那里创立了跨学科艺术空间“洗衣房工作室”(Atelier W?scherei),自那时起他们便一直担任其艺术总监,作品被诸多当代艺术中心收藏。于2022年出版专著《你好,世界》。
时间:2024.10.27-2025.05.07
票价:单人票¥98|双人¥188
地点:新绎美术馆·西展厅1-3,东展厅1-2,公共空间
购票: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
在《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中一朵诞生于1972年的"玫瑰",这并非普通的花朵,而是在一个装满政治理想的瓶中插着象征和平的玫瑰。
真正的爱不应仅是恋人间的私语,更应向世界舒展。博伊斯用玫瑰比喻"用爱重塑社会"的理想。当我们在情人节收获玫瑰时,不妨也尝试理解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念,思考如何用对话代替对抗,用理解化解分歧。
新绎美术馆将通过艺术展览、学术研究、系统收藏、艺术教育、国际艺术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化的运营,构建集创新、开放、多元、跨界于一体的国际化艺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区域内兼具艺术影响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专业的非营利美术馆。| About ENNOVA Art MuseumThroug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such as art exhibitions, academic research, systematic collections, education programs, and international art forums, ENNOVA Art Museum aspires to become a leading platform for global artistic exchang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 openness, diversity, and cross-border. We are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non-profit museum that fosters artistic influence and expands public access to cultural experiences at the core region of the Jing-Jin-Ji cluster.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