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如云如芝 君子之器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刘岳
如果您有机会去故宫博物院转一转,就会发现紫禁城的很多宫室里都摆放着一种独特的陈设,其造型是长长的“S”形曲柄,上连灵芝式的首部,被称作“如意”。它的历史其实颇为悠久,与今天日常生活中俗称“痒痒挠儿”、古代文献里多称“爪杖”的搔背工具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那么,如意是怎样从普通的日用品演变为上层人士珍爱的工艺品的?文人雅士又是如何将多种象征意义与不同用途加诸其身的?这些问题都令我们不禁产生了探究如意的历史渊源的浓厚兴趣。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砖雕执如意者为王戎

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

身世纷纭话如意

关于如意来源于搔背用的爪杖,释道诚编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的佛教常识辑录《释氏要览》里讲得很清楚:

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

考古发现也给我们提供了证据,在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了两件约战国时期的牙雕残器,首部为写实的手掌,指尖弯曲,下连圆柱形长柄,与习见的爪杖非常相似,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此类实物遗存。

如意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法确知,能确定的是,其不断发展变化,为贵族士人所青睐,有赖佛教的推动。在三国两晋至隋唐这一如意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阶段,佛教汉化对中国思想、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从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佛教造型艺术中较多出现如意的图像,也不难想见其为提升如意的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时的如意已出现了一些搔背之外的新功能。如作为馈赠,寓意祝福。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七载,有人赠竹如意给释慧勇,并祝福他:“寻当如意!”如意又可以助舞兴。据说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善作如意舞,因此后世关于他的图像常常以如意作为标志物,如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雕。如意还可以用作军事指挥,有令旗的性质。《梁书》卷十二载韦叡执白角如意调动军队作战。质地坚硬的如意尚可用于击打,从这个功能又引申出以如意防身的实例。如《齐书》谓南齐高帝用如意“备不虞,欲以代仗”。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大多数如意都还保留着搔背功能。如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三载:“虞世南以犀如意爬痒久之,叹曰:‘妨吾声律半工夫。’”可见此时如意用途虽有增加,仍大致不脱原始形态,“如意”只是爪杖的美称,二者是同物异名。

这一阶段用来制作如意的材质,在文献中提到的有玉、金、铁、白角、水晶、琥珀、竹、犀角等。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约为唐代的犀角黄金钿装如意、犀角银绘如意等实物,反映了当时高档如意的制造情况。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唐) 维摩诘经变之文殊像及帝王图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东壁门北侧

如意的形制则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龙门石窟多处北朝造像、莫高窟第220窟初唐文殊像、唐孙位绘《高逸图》等图像中,所描绘如意均为此形。到了唐代,出现了新的如意形制,其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化为颈部,柄首作三瓣卷云式。这种如意更为美观,却已不适合于搔背之用。法门寺出土鎏金银如意及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宣帝所执,都是新型如意,其加入了弯曲的颈部,使柄首与柄身各自独立,为后世多变的如意造断演变,寓意日渐丰富,制作日益精工,成为引人瞩目的工艺类别。

自宋至明前期,如意发展似乎陷入了低谷,史料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在石窟雕刻、寺庙壁画及绘画作品里,如意仍主要执于文殊等佛教人物之手。如意形制处在缓慢演化中,其柄首保持三瓣云形,但有向灵芝式转变的趋势。柄身曲线更为柔和,且出现镶嵌珍珠及装饰纹样的情况。而随着世俗化的观念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吉祥用语、吉祥图案等应运而生,如意凭其嘉名,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需求,赢得越来越多的喜爱。

到了晚明清初,以天然竹、木为材料制成的如意流行一时。在传世实物中,还有如“胡文明”款鎏金铜如意这样工艺水准很高的作品留存。

清代,特别是从乾隆至慈禧统治时期,是如意发展的顶峰,因为皇家的需求,使其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形制丰富,某些异形作品甚至突破了原有的如意结构,像乾隆时创制出的“三镶如意”,以镶嵌古玉为贵,如意本身反成陪衬;如意的材质除金、银、玉石、竹木外,还有瓷、漆、珐琅、象牙、琥珀等,无所不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多能代表相关门类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尤其是配以编织美妙的“中国结”,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是时代风尚与宫廷礼俗的一个生动注脚。清代如意已完全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装饰更多吉祥元素,如灵芝、蝙蝠、三多、八仙等,使对吉祥寓意的强调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因被赋予了简单而明确的吉祥寓意,如意的使用在清代变得非常广泛。每逢喜庆节日,臣子们都要进献如意以表祝愿。大约从乾隆中期开始,如意一般在各地贡品中位列于前,且多为九柄成套,取《诗·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的“九如”之意。如意同时也是皇帝对臣子的赏赐物以及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晚清时,如意又成了婚礼中的必备之物。清宫内如意多用于陈设。乾隆有诗曰:“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里也记述避暑山庄“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均可为证。发展至此,如意已与珍宝无异,俨然是一种财富与权势的象征了。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清) 紫檀嵌玉八卦纹三镶如意

长40.3厘米 头宽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谈柄与雅玩

纵观如意的发展历程,文人士大夫的使用、诠释和推崇起了很大作用。

六朝时期,贵族知识阶层清谈之风甚盛,在宣讲中烘托声势、比画指点的道具一般是用大鹿尾毛装饰的麈尾,如意也偶尔被移用来作谈兴之助。此风至唐不减,苏鄂《杜阳杂编》中载唐文宗赐辟暑犀如意予李训,并明确表示:“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这种以如意助谈兴的做法很可能反过来影响了僧侣的讲经传道,以至于如意成为弘法与威仪中必备的道具之一。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续高僧传》卷二四《智炫传》所载,在北周武帝废佛的辩论大会上,众僧“共推如意,以将付炫”,而作为佛教徒发言人的智炫则“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才开始辩论,从中不难看出,如意在汉化佛教礼仪上的重要地位。进而,这种风尚还使得魏晋以迄隋唐的文殊造像发生了改变,代表智慧与义理的菩萨也拿起了如意。

两宋时期,政治环境改变,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制度,平民出身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带来了物质文化的兴盛,如意也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载北宋隐士吾衍,常于书房内弹琴吹箫,抚弄如意,说明那时候如意已进入普通文人的书房。到了明代晚期,如意差不多成为每一间像样书房的必备陈设。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的《高子书斋说》中详述书房布置的时尚:

壁间当可处悬壁瓶一,四时插花。坐列吴兴竹凳六、禅椅一,拂尘、搔背、棕帚各一,竹、铁如意一。

在具体解说如何选择如意才能体现书房主人的高雅情趣时,则特别推崇天然竹木如意:

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时或用以指画向往,后有雕竹为之。近得天生树枝,摩作如意,精巧入神。复得竹鞭树枝,屈结如意,肖生而柄亦天成,不事琢磨,无一毫斧凿痕,执之光莹如玉,其坚比铁,惜不多得。

这类天然竹木如意的流行很好地体现出文人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强调个性、反感俗艳雕饰的文化品位。同时,它还是一种复古思潮的产物。早在唐代李德裕所作《竹如意赋》中就有“彼用玉之为宝我则不谢其贞,彼用铁以为固我则利在手轻”“素质或轻于流俗,贞姿或重于高贤”等语,将精神内涵与道德品格深深烙印在竹如意之上。影响所及,清康熙也曾手植木根如意和吉祥草于乾清宫西暖阁几上的周代青铜虎錞于中,乾隆帝爱重有加,不仅作诗纪念,而且绘入《岁朝图》中以为吉祥之征。

文人阶层因好古的心态,将如意纳入书房文玩之中,并以其作为高雅的象征,所以我们在不少表现古代文士集会的图像里能看到如意的身影。如故宫博物院藏宋赵昌绘的《南唐文会图》上,有侍童抱持如意;元人王振鹏绘的《伯牙鼓琴图卷》里,同样由童子托捧如意立于钟子期身后;明陈洪绶作、华嵒补绘的《西园雅集图卷》中,一侍女斜持如意;由清初画家吕焕成所绘的《西园雅集图卷》中,如意则放在石案上,似乎是一件待鉴赏的文玩。此外,在当时文士的肖像写真中,也常常将如意当作重要的道具,有时单手持握,如明代沈韶绘《嘉定三先生像轴》内的程嘉燧,有时抱在怀中,如清代佚名画家绘《麟庆像轴》,有时陈放于身旁,如吴绍瓒绘《房海客像轴》等,都是为了凸显画中人的身份与品位。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清) 弘历 岁朝图 纸本设色 

纵51.2厘米 横16.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铁如意——一个鉴藏与传播的个案

铁如意是如意中一个重要品类。后世常引作典故的几个关于铁如意的故事里,最著名的是《世说新语·汰侈》所载,石崇与王恺斗富,恺陈珊瑚树以炫耀,被崇以铁如意击碎。另一个不那么著名的故事出现在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曾以毒药试张果法力,果牙齿尽黑,但用铁如意打落黑齿,在牙床内敷以仙药,少顷即恢复如初,令玄宗称奇不已。还有一则见于《世说新语·豪爽》,记王敦每于酒后歌咏魏武帝《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如意击打唾壶作节拍,使壶口尽缺。原文中虽并未言明是铁如意,但后人想当然尔,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有关铁如意的例子。最后一个出自《宋史·西蜀世家》,后蜀王昭远好读兵书,以方略自诩,北宋军队攻打时,蜀帝孟昶派他与赵崇韬率兵迎战。在战场上,他手执铁如意指挥战斗,自比诸葛亮,哪知甫一交手,就大败。而我们从元人所绘《诸葛亮像轴》里看到的武侯还是手拈如意的名士风范,后世就演化为羽扇纶巾的形象,其中王昭远的蹩脚效仿,不知是不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清代文人士大夫圈中最具知名度的两种铁如意:一是南宋文天祥遗物,被称作“文信国公铁如意”;一是明代赵南星所制,被称作“赵忠毅公铁如意”。前者见于释六舟《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记载:“道光十年庚寅……杨君也鲁来晤,以文信国公铁如意易余所拓钟官图手卷去。如意背文曰:‘圣瑞文天祥制’,镂银丝为六篆字。”六舟是浙江海昌(今海宁)人,俗姓姚,字达受,别号万峰退叟、南屏退叟、西子湖头摆渡僧、小绿天庵僧等,曾以磨砖作镜室、宝素室、玉佛庵、小绿天庵、万峰山房等作为斋名。早年于海宁白马庙出家,后主持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杭州净慈寺等。六舟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印,还能刻竹、制砚,尤擅传拓,其以全形拓名重一时,嗜金石,富收藏,阮元曾以“金石僧”“九能僧”称之。文信国公铁如意经其收藏、传拓后,渐为士林所重,题咏者甚多,包括黄钊、李佐贤、吴重憙、张鉴等名家。此器今有拓本传世。

赵南星铁如意的流传情况则复杂得多。阮元在《赵忠毅公铁如意歌(成亲王教作)》小序中说:“赵忠毅公铁如意传世甚多,铭词、形制大略相同而年款各异。”张燕昌在《金石契》里甚至推测“当时东林士大夫各有一柄”。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光绪时期仿制品可见其基本形制。首部作四出葵瓣式,细颈,扁方体,通体错银文字及装饰,柄身正面铭文为:“其钩无 ,廉而不刿,以歌以舞,以弗若是,折维君子之器也。赵星南。”共26字。背面为:“天启壬戌冬制。”柄首正面错一翼兽,背面错:“光绪三十三年丁未,贵州刘世珩以家藏赵忠毅铁如意原器仿造于京师。”此外还错有河图洛书、星月、五岳真形等纹饰,可以看出其整体风格古拙奇异。

赵南星铁如意得到士林青睐,收藏者不忌真赝,必欲搜求之,宝爱之,题咏之,以至于诗章累累,著录连篇,除金石学思潮的影响外,根本原因还在于赵南星其人。赵南星,字梦白,河北高邑人,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季光宗、熹宗二朝东林党领袖,与邹元标、顾宪成合称“东林三君”。在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及“群小”斗争中失败,充军代州,死于戍所,崇祯初年追谥为“忠毅”。赵南星忠肝义胆,风骨崚嶒,体现的正是传统士大夫得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节操,所以与之相关的铁如意,才能得到后人的保藏与推重。

同样的,文天祥铁如意也是器以人传的典范,“知尔所宝在人不在物,要令忠义之气垂千年”(沈德潜《赵忠毅公(名南星)铁如意歌(为蒋半关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与人格的象征,更被赋予了砥砺士气、见贤思齐的深刻意涵,正如晚清诗人吴重憙在《宋文信国公铁如意歌》中所言:“呜呼!两公如意从此留人间,艺林歌咏成嘉事,有宋一代文信国,有明一代赵忠毅!”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明) 陈洪绶 (清)华嵒 西园雅集图 (局部)

纸本设色 纵41.6厘米 横43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期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如意与古代文人生活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