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画与素描是人类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二者虽形态迥异,却同样承载着艺术家对技术、媒材与表现力的深刻探索。《天工开物》作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手工艺技术与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其记录的雕版印刷、墨色运用,以及材料选择等内容,为版画和素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次展览以天工开物的精神为起点,借探考之名,呈现东西方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探索技术传承与当代的可能性。
版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汉代,早期以雕版印刷为主,用于宗教经文的传播,木刻版画在唐宋时成熟,明代更发展出多色套印技术,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版画因其可复制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国的版画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Hokusai)代表作《冨嶽三十六景》,不仅展示了东方木刻版画的魅力,也深刻影响欧洲印象派。
西方版画的发展则始于十五世纪,主要技术包括铜版蚀刻、干刻与石版印刷,欧洲启蒙运动时,版画成为知识与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德国版画大师丢勒(Albrecht Dürer)铜版与木刻版画如《启示录》和《丢勒的犀牛》,展现了极致的细节与创造力,开创了西方版画的高峰。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重要人物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丝网版画《玛丽莲梦露》,将商业元素与艺术结合,重新定义了版画的现代性。
素描被认为是艺术创作的根基,以铅笔、炭笔、钢笔等工具在纸上创作,素描注重线条与明暗的运用,追求形体结构与内在精神的捕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从即兴、草稿转变为一种有力的艺术语言。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素描作品《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解剖素描等,不仅展现了艺术天才的构思能力,也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素描,呈现了人体结构与动态的完美掌控,被誉为素描的巅峰之作,十九世纪印象派艺术家爱德华.马内(Edouard Manet),打破传统素描的细致刻画,将素描作为表现自我情感和风格的重要形式,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
本次展览“天工开物—版画与素描探考”(Tiangong Kaiwu: Exploration of Prints and Drawings),重新审视技术与艺术的边界,并探索传统媒介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性。焦点作品包括,曹吉冈 Cao Jigang(中国,b. 1955)一组九十年代早期铅笔素描作品,以铅笔细腻表现长城的废墟苍凉历史感。里埃拉.伊.阿拉贡 Riera i Aragó(西班牙, b. 1954)展出以1735-1871年家族纪事文献为灵感的《澳大利亚》(Australia)手稿系列。鲁普雷希特.冯.考夫曼 Ruprecht von Kaufmann(德国, b. 1974)的叙事版画《小红帽 2》(ROTK?PPCHEN 2)、《渔夫和他的妻子》(DER FISCHER UND SEINE FRAU),前者以寓言故事暗喻战争的爆发,使原本简单和谐的生活变得复杂且危险;后者则以《格林童话》为灵感,描绘当今的时代和对于不断追求更多的痴迷。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南韩, 1929-2021)为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版画《再现》(Recurrence)系列,以中国书法家王羲之所写下的《千字文》为元素,水滴在这些文字上滴落扩散,仿佛时间和思想的流动,也是对历史与文化的再诠释。朴栖甫 Park Seo-Bo(南韩, 1931-2023)为韩国「单色运动」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以描法(Ecriture)为核心,探讨文字与抽象艺术间的关联,展出版画为朴栖甫于2000年在《描法》(Ecriture)系列的突破之作,加入鲜艳的色彩,对红、黄、蓝三原色进行深入研究,以呈现画面的立体特征。翠西.艾敏 Dame Tracey Emin(英国, b. 1963)为英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版画《我的起源》(The Beginning of Me)取自2006年创作的一系列素描,艺术家曾形容自己对这件作品的坦诚感到「有些尴尬,几乎像是一种邀请」,展现她作品中强烈的自传色彩。另也将展出一系列如常玉、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卡萝.普鲁莎(Carol Prusa)等现代、当代艺术家难得一见之精采作品。
版画与素描,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两大基石,更是技术进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在美术史上,二者不仅推动了艺术表现的革新,也将艺术带入了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无论是东方的雕版技术,还是西方的素描精髓,这些艺术形式在不断演进中,承载了人类对技术与美的永恒追求,并为后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展出艺术家作品:
曹吉冈 Cao Jigang
里埃拉.伊.阿拉贡 Riera i Aragó
鲁普雷希特.冯.考夫曼 Ruprecht von Kaufmann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
朴栖甫 Park Seo-Bo
翠西.艾敏 Dame Tracey Emin
卡萝.普鲁莎 Carol Prusa
苏珊.库恩 Susanne Kühn
常玉 Sanyu
罗伯特.柯廷汉 Robert Cottingham
刘若望 Ruowang Liu
理查.麦尔 Richard Meier
马丁.克里德 Martin Creed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克里斯托夫.尼曼 Christoph Niemann
Tiangong Kaiwu: Exploration of Prints and Drawings2025.2.14(五)3:30pm – 5:30pm2025.2.15(六)2:30pm-6:00pm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展出部分作品
Selected Works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重现 Recurrence》72.1 x 116.8 cm 裱框后 76x125cm, 油墨印刷版画 Pigment printing 版次 Ed. 10/150 2015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水滴 Waterdrop》72.7x60.6 cm 裱框后 76x64cm, 油墨印刷版画 Pigment printing 版次 Ed. 2/150 2015
朴栖甫 Park Seo-Bo《描法 No.40-73 Ecriture No.40-73》89.4x131.2cm 裱框后 92.7x134.7cm 油墨印刷版画 Pigment printing 版次 115/150 2015
朴栖甫 Park Seo-Bo《No.070324》89.6x112.3cm 裱框后 92.3x110.4cm 油墨印刷版画 Pigment printing 版次 2/150 2015
翠西.艾敏 Tracey Emin《我的开始 The Beginning of Me》52x46cm 裱框后 72.2x66.2cm, 三色丝网印刷于棉布上 3-Colour Screen Print on Cotton Fabric. Ed. 175 2012
翠西.艾敏 Tracey Emin《与你同坐 Sitting With You》30.5 x 23 cm 裱框后 60.7x53cm 蚀刻版画 Etching print 版次200 2013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赤裸的我沉思死亡 Naked Me Contemplates Death》50x50cm 手工无酸裱框尺寸 62x62cm 四色胶印平版印刷、银 4-Colour Offset Printing, Silver Ed. 18/300 2013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POM 与我在死者的红色土丘上 POM & ME On the Red Mound of The Dead》50x50 cm 手工无酸裱框尺寸 62x62cm 四色胶印平版印刷、银 4-Colour Offset Printing, Silver Ed. 17/300 2013
里埃拉.伊.阿拉贡 Riera i Aragó《澳大利亚 22 Australia 22》含框 32 x 44 cm, 纸上复合媒材与拼贴 Mixed media on paper 2005
里埃拉.伊.阿拉贡 Riera i Aragó《白色飞机的岛屿风光 Landscape with white airplanes》66x97cm, 蚀刻凹版、金饰与手工染色布拼贴 Etching and aquatint with illumination and collage of hand-colored fabric on paper 2003
47 Albemarle St, London, W1S 4JW
info.uk@blueriderart.com
Tel +44 20 3903 7827
info.china@bluerider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