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9日,AURUA阳朔糖舍举办了第42期驻留活动,围绕“在地性文化”展开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地方特色逐渐消失,许多城市面临“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这背后反映了在地性文化的流失。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留和传承地方特色,成为当下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盲目复制他城模式,以本土文化为根基进行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探讨“在地性文化”正是回应这一挑战。挖掘与传承在地性文化,不仅为创新提供动力,也为地方差异化发展奠定基础。丰富的在地性文化与包容的城市环境,是吸引人才和激发创意的关键。此次驻留活动邀请文化工作者们从不同视角,结合自身的研究和艺术实践,分享和讨论糖舍过往的项目。
分享的内容是艺术驻地的历史发展,从宫廷艺术家到1990年代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介绍了艺术家和机构在驻地中可获得的益处,如创作自由、专业发展、资源获取、社交网络、文化体验等。展示了主要驻地机构的分类,包括非盈利组织、政府机构、社区组织、商业机构和盈利机构。列举了宝藏岩国际艺术村、二高表演、La Becque等具体案例。探讨了驻地目的,包括创作型、研究型和交流型。还列举了一些驻地项目案例。最后,讨论了艺术驻地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如沟通、生活与创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与育儿、限制与压力等问题。
文化地图集构建在地性文化
//糖Talk回顾//
基于上午的讨论,糖舍工作人员许丽花、邓佳敏与驻留嘉宾们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范君迪: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 the Swiss Arts Council)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作为海外办公室之一的上海办公室的核心使命是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再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在过往的项目中,我们特别关注两国艺术家和文化机构之间的互动,通过促进文化对话与国际合作,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一个国际机构,我们希望兼具全球视野和在地性,观察并参与各地文化项目的合作,强调找到共同关注的话题和态度。只有当各方关注的议题一致时,才能展开有效的合作。我们的工作促进了双向的文化交流和生产,是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汪单:如何快速掌握新技术,通过数据捕捉和分析进行文化观察?
李谦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从多元视角观察和呈现文化。对于数据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是公共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是公开可获取的,例如适用于驻地项目基地的研究和展示,便于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二是历史数据或记忆数据是基于过往经验和记录的资料,通常通过文献或口述叙述等方式获取,能够提供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的深入理解;三是测绘数据: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进行测绘的数据能够提供具象的感知,适用于空间分析和精确展示,特别是在涉及物理空间和历史遗存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有效工具,最早由谷歌于2012年提出,能够将零散的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帮助整理和呈现文化遗产、工业遗存等历史资源。在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展示中,所选技术工具应根据服务对象和项目需求有所不同:展览中可能更侧重个人表达,而博物馆等场所则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播与整理。在与客户的合作中,我们不断调整策略,寻找最匹配的解决方案。虽然知识图谱在信息整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出现,未来可能会有更便捷的方式来处理和展示文化信息,从而更有效地传递文化价值。
汪单:“长江流域非遗图卷”涉及大量资料整理的工作,具体方法是?
王斌:本科时主修公共艺术,在浮雕壁画的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并积累了大量壁画创作方法,逐渐建立起清晰的浮雕壁画内容与形式的分类框架,进而形成了一定的大型题材创作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因此在面对“长江流域非遗图卷”创作所需大量资料的工作时一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沿着长江流域深入各个地区,走访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以访谈、拍摄、记录等方式,获取的非遗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技艺细节、传承故事等鲜活内容;另一方面,广泛查阅各类文献资料,从图书馆、档案馆的古籍、方志,到学术数据库、非遗官方网站中的研究成果与数据,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资料分类时,按照非遗的类别,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进行一级分类,再依据地域,将长江流域各省市的非遗项目进一步细分,建立起清晰的分类框架,便于资料的管理与检索。为确保资料质量,严格筛选甄别。在整合阶段,深入挖掘资料间的关联,像非遗项目的传承脉络、文化传播路径等,将零散的资料整合为有机的知识体系,最终完成“长江流域非遗图卷”的资料整理工作。
汪单:广东省的街舞发展在与西方地下街头文化的根源上确实有显著差异,尤其在在地化处理方面。你是如何理解?
祁霄莉:广东街舞的崛起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在长期“野生状态”下积淀多年后,逐渐获得社会与文化机构的关注与认可。这一过程并非依赖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街舞群体通过持续的自我创新与影响力扩展,逐步赢得社会认同的结果。从个体的自发行动到群体力量的凝聚,广东街舞文化在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支持下,最终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与西方街舞文化中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反叛精神不同,中国街舞更注重个性化表达与艺术和技术的展现。尤其在广东,街舞一直是青年文化的某种表达,而非社会运动诉求的反映。这种转变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语境密不可分,街舞在本土土壤中经历了再造与重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如今,随着街舞产业的不断扩大,政府与商业机构的介入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与平台机会,进一步推动了街舞行业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
许丽花:如何避免一种刻意,表演式的展示(所谓的“staging”),而是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和地方特色,同时引导观众进入一种具有参与感和共鸣的氛围?
汪单:你提到的“staging”问题确实值得重视,过度的演绎和人为设定会削弱在地性文化的真实感。在地性文化的呈现应当自然流露,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刻意的包装和展示。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和把握在地性文化,做好基础工作——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以“火塔”计划为例,首先,我们需要对火塔的客观信息有清晰的理解,并且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不仅包括历史的客观叙述,也涵盖个人口述、情感和一些隐性的文化信息,它们共同构成文化的根基。再创作的过程,应该在传统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与当下的文化需求和讨论产生对话。“火塔”计划的核心正是激发更多的讨论和对话,借助集体智慧和公共参与来开启历史记忆的讨论,将历史和当下的文化相连。这种对话和交流不仅让文化得以自然流动,也为在地性文化的创新与演绎提供了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的呈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对话,而不是僵化的“staging”式展示。通过参与式的方式,文化能够得到更真实、更有深度的表达,也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范君迪: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认为在地文化的呈现应该是“活着”的,就像漓江的水,只有在漓江边欣赏时,才能领略到它那独特的韵味和灵动之美。如果将漓江的水抽离出来,放在水缸里,它就会失去那种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与当地人文相互呼应的生命力。同样地,文化也是如此,它不能被孤立地展示,而应该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场景中。人们最生动、最深刻的记忆往往存在于用脚步丈量后的风景和朴素的日常对话之中。当你漫步漓江边,与当地居民闲聊几句,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那种文化的力量就会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灵。这种“活着”的文化,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它能够让人真正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另一方面,我思考的是如何拥抱新的叙事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叙事方式可能会逐渐显得单一和局限。而艺术家们的参与,可以为在地文化的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艺术家们拥有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创造力,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和表达文化,从而丰富讲故事的角度和方法。比如邀请设计师参与设计的火塔,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呈现了一个传统仪式,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艺术家们的多元创作,可以让在地文化的叙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吸引更多的受众去关注和了解。
day1 参观糖舍
day2 考察老寨山与村民交流
day3 田园生活体验、围炉、橘子采摘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