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转自公众号:Art Ba Ba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MDU5MTI2Nw==&mid=2247525924&idx=1&sn=04f1dad140dabb785f0331e71d4ac4c2

 ?








展览


“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让·米奥特,《差异》 (局部) ,2005

布面丙烯,130 x 97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我想弥合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的还原、提炼和自我克制,只留下能同时表达整个思想和情感世界的一个印记,像禅宗那样。另一种则是奔放、完全的自发性,以及无拘无束的多种绚丽和穿插的色彩。在这两个极端中,都有一种失去自我、完全奉献自我的渴望。”


——让·米奥特



撰文 / 唐鎏

图片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归返中国”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上海,2025年1月10日-3月15日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Alessandro Wang




1月10日,阿尔敏·莱希-上海空间的开年首展呈现了已故法国艺术家让·米奥特 (Jean Miotte, 1926-2016) 的个展“归返中国”。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在中国内地举办个展的西方艺术家,让·米奥特曾于1980年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展出五十余件画作,引起极大反响,奠定了他日后与亚洲艺术界的深厚联系。本次“归返中国”则是时隔四十多年让·米奥特的展览再次落地中国,展出了这位法国艺术大师的十二幅绘画作品。2023年,当阿尔敏·莱希宣布全球代理让·米奥特艺术资产 (the Estate of Jean Miotte) 时,画廊主阿尔敏·莱希曾这样说道,“今日,我们看到米奥特丰富的创作时,意识到他可以被视为抒情抽象的‘经典’,是时候再次展示他的作品了。”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1980年于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让·米奥特个展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归返中国”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上海,2025年1月10日-3月15日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Alessandro Wang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肖像,1998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摄影:Sylvie Rua




二战后,法国国内以及国际艺术家逐渐重新聚集到巴黎,形成一股新的战后艺术热潮。1951年,评论家查尔斯·埃斯蒂安 (Charles Estienne) 使用了“新巴黎画派” (Nouvelle école de Paris)  一词,来描述当时探索抽象艺术新可能性的一批巴黎艺术家。1952年,米切尔?塔皮耶 (Michel Tapié) 的著作《另类艺术》 (Un Art Autre) 出版,提出“无形式艺术” (Art Informel) 的称谓;同期,波洛克、纽曼等艺术家开始在纽约崭露头角,逐渐形成后来人们称之为抽象表现主义或纽约画派的艺术家群体。

作为1926年出生巴黎,从40年代末开始创作,并长期往返于纽约的艺术家,让·米奥特无疑对两场浪潮都有所接受:艺术家原本主修数学,参军退伍后开始通过拜访巴黎艺术家的工作室、美术馆学习绘画;1960年后,受福特基金会资助,艺术家开始前往纽约,与罗斯科、马瑟韦尔等艺术家结识,并在此后开始画出具有转折意义,风格延续终生的一类绘画。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1983年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让·米奥特个展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1983年于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让·米奥特个展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尽管时期相近,包括尝试的手法、提倡的观点 (行动绘画、自动主义、手势主义、书法,等等) 也有所相似,但战后巴黎和纽约两地艺术家所发展的抽象艺术,仍旧有所差别。在法国艺术史学家托马斯·施莱塞 (Thomas Schlesser) 撰写的一篇有关新巴黎画派的策展文章中,他曾提到,巴黎的画廊主和艺术家所使用的话语,与在大西洋彼岸支持纽约前卫艺术的完全不一样:“在美国,人们大谈自动主义、自我指涉和形式的纯粹,而新巴黎画派的绘画风格则基于那些反映了人类表述、历史巨大社会动荡和宇宙意识直觉的姿势和标志。”[1]

让·米奥特的创作,便先后接受着这两类相似,又差异的思想的影响。一方面,艺术家的画作总仿佛是某种画布上的音乐、舞蹈,是抒情的、节奏化的、充满情感色彩的;另一方面,也与典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类似,画面无需向外指涉,而是单单自我指涉便能够具有完整的逻辑和意义——无论是从视觉的形式上,还是经由视觉随之而来的精神性上。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1980

布面丙烯,94 x 121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 (局部) ,1980

布面丙烯,94 x 121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这两个艺术上的方向看似截然有别,但让·米奥特却认为它们殊途同归,他曾概括自己的艺术道:“当我创作时,我想弥合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的还原、提炼和自我克制,只留下能同时表达整个思想和情感世界的一个印记,像禅宗那样。另一种则是奔放、完全的自发性,以及无拘无束的多种绚丽和穿插的色彩。在这两个极端中,都有一种失去自我、完全奉献自我的渴望。”[2]

这种所谓“完全奉献自我的渴望”某种程度上便构成了让·米奥特的绘画与许多同类艺术家的区分点,正如我们通常会从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中辨认出他们带有显著个人特点的内心世界 (罗斯科是“宗教”,马瑟韦尔是“悲怆”) ,让·米奥特的纷繁色彩便能被理解为某种剧烈动作中的“忘我”,它是轻快的、多彩的,甚至相较之下携带着一些纽约画派不具有的法式意味,但同时又令人联想起一种精疲力竭的冥想:在那样的冥想中,人们会感到自己的想法变得难以控制、不规律,在脑中四处冲刺,最终淹没冥想以及冥想者自身。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1994

布面丙烯,167 x 135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倾斜》,1989

布面丙烯,134.5 x 101.5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在部分早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让·米奥特试图联系这两个“极端”,表达它们所达成的那种和谐的“忘我”的尝试:在1949年前后的一批名为“空间探索” (Recherche d'espace) 的作品中,艺术家明显地区分着“色彩”以及承载色彩的“形象” (有时是有神秘感的符号,有时是受德劳内、克利等人影响的构成或是线条) ,而自50年代开始,画作中一些带有即兴性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多,艺术家开始更加直接地面对画布,对即时的画面做出反应,并且也将这些反应,即人的内心以及精神世界,更加直接地转换为一种身体 (笔刷) 、视觉 (色彩) 上的动能。

让·米奥特自己曾描述说:“ (我的创作) 源自内心冲突的结果,我的绘画是一种投射——是在完全的精神张力中所完成的一连串充满张力的时刻。绘画不是心灵或智力的思考推测,而是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手势姿态。”这句话向我们提示了他最终用来达成那种“忘我”的舞蹈或是冥想的方式,即其日后最标志性的手势主义。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1948

亚麻布面油画,50.5 x 42.5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1948

亚麻布面油画,50.5 x 42.5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手势主义很早便出现在了让·米奥特的绘画中,早期更多只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出现:有时是明显地与厚重、黑暗的底色区分,作为一个相对精致的、抒情的段落,来提亮、激活心理的质感与背景 (如此次“归返中国”展出的两件小尺幅的油画《无题》) ,有时则是用来“动摇”画面,使色彩排列、聚集的节奏不至于过分紧张(如此次展出的1960年绘制的《无题》) 。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1960

布面油画,198 x 133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而自60年代的转折期开始,艺术家受纽约画派影响,逐渐舍弃紧张、密集,由大量色彩组合而成,密不透风的构图方式后,这些即兴性的笔触,尤其是那种以“挥洒”为主要姿态的手势主义,便愈发有机地参与到画面中,并主导着画面的构成了:画面的起点通常是一种带有书法性质的黑色,具有最显而易见的强烈的速度或是动势,其他色彩,则配合着这种动态,以种种相较之下更缓和的手势,进入黑色与白色之间,创造出整个画面的空间感。


对让·米奥特自己而言,自己对手势的重视,部分起源于对舞蹈的喜爱:艺术家早年曾参加舞蹈演出,也曾多次为剧团和演员设计布景、服装。除了单纯地将舞蹈的动作、演员作为灵感和素材,让·米奥特还从一种更加根本性的“未完成动作”的角度,将绘画与舞蹈联系起来:“所谓的作品,所谓的‘作’,仅仅发生在动作的欲望与实质性的姿势之间。”他曾这样表示。而这意味着无论是“作品”,还是“创作”这一艺术活动,包括具体的“制作”,对让·米奥特而言都不是成型的、事后的,而是即时的、即发的。这样的思想使得让·米奥特的绘画无一不来自每一个具体的当下的瞬间,同时又充满不可预知性和能量,同时也使得他的绘画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舞蹈艺术本身事关一种思考,即我们的精神如何在身体中延展,“我们”又如何每时每秒、每分每刻地在时间、空间中延展。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燃动》,1996

布面丙烯,300 x 500 cm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Alessandro Wang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燃动》 (局部) ,1996

布面丙烯,300 x 500 cm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Alessandro Wang




除舞蹈外,另一个让·米奥特重要的灵感来源是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他曾多次到访日本、中国,也与赵无极、山姆·弗朗西斯等来自中国或与东方思想密切有关的艺术家交好。在他的认识中,与西方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不同,道家文化更加强调人居与天地、万物之中,同时也更强调“无作”。包括禅宗在内,东方的思想共同启发了他对白色,以及作为“无色”存在于画面中的空白的思考。


在本次“归返中国”展出的作品中,有数幅画绘制于白色底漆之上,有的则是在强烈的色彩之间,加入白色进行留白。让·米奥特自70年代中期便开始实验将白色以及画布本身的棕色融入构图之中,并进行过一系列双色画 (即只有底色和另一种颜色) 的尝试。而这些白色 (无论是空白还是留白) ,除了从视觉节奏、画面空间感上极大地调节、控制着纷繁的色彩,令其发光、运动之外,让·米奥特还认为,白色能为思想以及精神提供深度,他曾解释说:“二元性是我绘画中的一个常数,我从未试图消除他,相反,我试图有效地利用它。我对地中海文明的丰富光线和‘自然’本性着迷,但与此同时,也许是因为我的北方血统,我对形而上问题的兴趣也一样。”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1995

布面丙烯与喷漆,101.5 x 134.5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无题》 (局部) ,1995

布面丙烯与喷漆,101.5 x 134.5 x 4.6 cm (裱框尺寸)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Nicolas Brasseur




因此,对于理解让·米奥特而言,一个最应该被反复提示的关键点或许是,尽管其表象已足够难忘,提供着充足的视觉趣味,但仍不要遗忘了沉思。这种沉思是他向我们提供的结果,也是其画作产生的过程,它或许与刻板印象中哲人们扶额的冥想不同,是轻快的、简便的,但深度却丝毫不逊色,它甚至可能很东方,是发生在路上、行旅中,甚至是忘我的舞蹈中的。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归返中国”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上海,2025年1月10日-3月15日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Alessandro Wang



[1] Thomas Schlesser,The New School of Paris Through Its Pioneering Women (1945-1964) ,作者自译;

[2] 文中所引艺术家对话来自让·米奥特已出版画册或个人网站,作者自译。




让·米奥特 @ AR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阿尔敏·莱希(巴黎 | 布鲁塞尔 | 伦敦 | 纽约 | 上海 | 摩纳哥)

于1997年创立,现代理众多国际上重要的著名和新晋艺术家,并致力于探索现代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阿尔敏·莱希也是阿尔敏与伯纳德·毕加索基金会(FABA)的两位创始人之一。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Art Ba Ba 评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画家:让·米奥特归返中国 崇真艺客 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