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公众号:CAF长石艺术基金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0NDUyODAxMg==&mid=2247484871&idx=1&sn=e20ae10d405c82ffe74d8a1b93a02dea
左起:陈嘉莹,陈轴,胡亦宽
长石空间,即贵州安顺?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178号,在今年1月迎来了第二批驻留者:艺术家陈轴、胡亦宽和随行同游的策展人陈嘉莹。上周,我们从胡亦宽的驻留随笔中跟随他以一种“中介迷离”的状态,脱离惯常生活,落入旅行与日常中的夹缝时空。那是一种因为驻留,成为当地人看来格格不入的凝视对象,同时自我身份定位也很混乱的体验。今天,让我们再从陈轴的碎记中窥见另一种驻留视角。
《云山屯长石驻留 碎记》
在云山屯一侧的山顶上有一匹马,当我从上往下望见他时,他直直的抬头盯着我,这个偶遇是相当意外的,他在自己屋棚的院子里,在这个有点冷淡的且无聊无事的冬季,我对他来说就跟巧克力一样有浓度。我感受到他对我的强烈好奇,那种好奇力像一根意大利面那么粗的弹簧的弹力,对我一个一百三十斤,不到一米八的体型来说是相当有劲的。于是我走下坡道来到他院子的栅栏边上,当他从马厩远远看到我的那一瞬,就激动的像一颗弹力球一样跑出来迎我,几乎带着一种儿时玩伴相见时的兴奋。我多少被这种激动的情态共振,也对他产生了颇为强烈的快乐好感。相比其他动物,牛,羊,麻木的人,马的好奇力和生命的亮度令人振奋。往后的日子,我偶尔来看他,也认识了马的主人周大哥,才知这匹马两岁多,名字叫康熙。

两岁的小马康熙在走天星谷环线时,我们探寻了几个洞,其中有一个洞颇为特别。一般而言,进入洞穴就似走入山体的内脏肠道一般崎岖蜿蜒。而这个未知名洞穴却像一个独立的黑暗足球场。这个洞穴的入口是一个塌方的斜坡,从坡顶往下望去,是一个陷入的大洞口,若有些黑暗如阴影一样透出。因为坡度较陡,且有碎石,下坡过程非得很小心,且须一直注意脚下的路,低身缓行,大约十分钟左右方才来到坡底的洞口,当我站稳,抬头往里望去时,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巨型的洞厅,幽暗不见底。我见胡亦宽独自拿着灯棒在洞的深处,微小的光亮缓慢挪动。他像一只小昆虫迷失在未知世界一样,被一股催眠般的安静吞噬。

这个洞厅的地面很平,有一个足球场那般大,在靠近中心处,有一座单独的钟乳石,似有一座别墅宅子般大小,又如一尊巨型天然雕像。因为它的存在没有任何周边配角和可循迹的参照物,就这样孤立在这个广阔平坦的洞厅中间,不知为何,令我感受到一股神性的力量,就像在山林中遇见千年老树一般,它身体的古老质感散发着超越你的时间性。一种古老幽深的未知透出隐形迷醉的能量。我曾从南开诺布的书籍中读到过他讲述的一个梦,在那个梦境中他来到一处山洞,在洞中央亦是有一颗巨石,巨石上坐着秋吉林巴的童子身。也许是他这个梦境加强了神秘感受,我随即开始低声唱颂,缓缓地靠近那颗巨石,带着一种尊敬,用手触摸它。触摸的瞬间,多少消解了在靠近它时心中的那种轻微浮动,当手触及到钟乳石表面的磨砂肌理,冰凉的温度,一种很当下的实际的触感-石头-方才令神性体会短暂的消散。那瞬间就像翻开百科全书看到一段科普知识那般的下头。


洞中的巨石
某日陈嘉莹外出去了趟深圳,我跟胡亦宽两人独自在屯里待了三日,因为不想趁嘉莹不在就暴走名川,因此前两日我俩都烂在长石空间,整理素材,精神呆滞。终于在第三日的前一晚承受不住内心的蠢动,商议次日非出走不可,于是草草计划,打算随遇而安。次日路途我们先去了周官村一个地戏博物馆,到了之后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地戏面具手艺人的家宅。拜访完,在村里吃了个粉,完成任务后,还有一整个下午的空档,因为没有宏大目的,因此可以虚度时光。我在地图上用卫星模式搜索,以美学的角度看图中的线条色彩构图,并最终标定一个不知所处,驱车随性前往。县城,乡道,山路,蓝天,晴日,猪鸭鸡鹅。


胡亦宽点开音乐漫游,推送了一个迪厅曲风的俄罗斯爆裂DJ,粗笨如牛粪一般的重击鼓锤以极简主义大师唐纳德·贾徳的方形雕塑那样有节制、均匀的往我们脸上砸来。饱满的音量,瞬间令我们的车变成了一个深夜重型俱乐部现场,大白天的,我俩不顾对音乐品味高雅的矜持,瞬间现身舞池,舞动土嗨的身姿。实际上这音乐人的水准绝非粗糙,虽然通俗如城乡市井烧烤摊,但不时会看见烤架上竟有海豚肉配紫苏。胡亦宽是舞池中那种慢摇的跳法,坐在副驾跟着鼓点的节奏,匀速且有控制地挥舞双臂,双掌向外在胸前摆出一个往前慢慢推搡的动作,好比乡土人情酒席场所送礼欲拒还迎的推搡姿势,意味着一种不要,不要的要。他不要不要的有韵味的推搡舞动着双手,前后摆弄着身体,但表情神色始终不失胡氏风度。我亦是左手把持方向盘,右手握拳在空气中挥舞,跟着鼓点像砸门一样的敲动,并控制不住的跟着胡唱一番。原本这个县城山路的中国独立电影画风,此时掺合了美国爆米花大学生电影的气质。



陈轴
2025年2月8日
文内供图:陈轴
关于艺术家

陈轴198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现居上海。他以绘画、影像与行为表演为主要创作媒介,关注人的存在体验。陈轴早期的创作以影像为主,关于当代 生活的荒诞性,身份的表演性与欺骗性,虚拟世界的孤独与异化。疫情之后,他的实践更多涉及绘画与行为表演。其长期研习的佛家思想逐渐渗入 创作,使作品散发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静谧的气息,同时具有东方色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他开始探索身体、空间、知觉、精神、能量之间的关 系。在此期间,他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主要意象:观音瓶,象征一个人静定的精神状态。他也借用更多的原始意象,例如水、火、土、烟、骨骸 等,通过布阵、仪式、冥想等方法营造出一个感觉的虚境,以探寻人更细 微的存在体验。陈轴的首部纪录片电影《模仿生活》(2017)获得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 新视野奖;韩国 DMZ 电影节亚洲视点奖;并入围 61 届伦敦电影节。他也是ArtReview Future Greats (2018)的入选者之一。他的行为表演《形 同虚设IV》(2024)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他近期的个展有:“行旅图”西岸美术馆x蓬皮杜艺术中心五年项目,上 海西岸美术馆(2024);“蓝洞”香港白立方画廊(2018)。他曾参与的群展有:“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上海 OCAT当代艺术中心 (2021);“Age ofYou”多伦多当代艺术美术馆(2019);“Emerald City”香港chi K11 艺术基金Pop-up空间(2018);“寒夜”北京尤伦斯 当代艺术中心(2017);“第二届亚洲录像艺术与电影论坛”,首尔国立 当代美术馆(2017);“中华二十八人-Rubell家族收藏展”迈阿密Rubell画廊(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3),“未完成的国度:来自中国的新录像”, 休斯敦当代美术馆(2012);“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 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 OCT 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2)
长石空间·艺术驻留
“让艺术触手可及”,是?石艺术基金会的愿景,也是对于未来的美好希冀。?石艺术基金会现已启动全新驻留项目,驻留点位于贵州安顺?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的?石空间,即“云山屯178号”。
长石艺术基金会出资修复并租用“云山屯178号”为驻留项目点,命名为“长石空间”,为艺术家提供创作、起居、展示等功能空间,为乡村老屋保护、修复、活化提供一种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这里也将成为“艺术乡建”的据点,将人与自然连接,结合当地特色及资源,为土地提供诸多生机,让传统焕发新生。
艺术基金会的功能是推动新鲜血液流通到人身上每一处,直至四肢末端的毛细血管,这个过程即是将艺术传播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在这里,固有空间的概念被打破,艺术萌芽、传播、发声的舞台无处不在,无所不是。
这一次,我们将艺术与乡村相连。让艺术浸润乡村,让乡土滋养艺术。该驻留项目旨在推动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沟通,让艺术实践者走出钢筋水泥世界的工作室,返乡间田,在别样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中寻找全新灵感,并与在地居?进行良好沟通,帮助艺术在田间生根发芽,唤醒沉睡乡村,为乡村再生发展提供养分。
如需驻留资料或有驻留意向请联系:cathye.y@shmog.or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