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正在展出 | 阿尔敏·莱希 - 瑞士格施塔德
「面孔」
2025年2月12日 — 3月16日
阿尔敏·莱希 - 格施塔德荣幸呈现群展「面孔」(Visages)。展览已于2025年2月12日开幕,并将展至3月16日。
参与展览的艺术家们包括:
卡雷尔·阿佩尔(Karel Appel)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米里亚姆·卡恩(Miriam Cahn)
妮娜·奇尔德雷斯(Nina Childress)
日内瓦·费吉斯(Genieve Figgis)
君特·福尔格(Günther F?rg)
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oise Gilot)
玛丽·罗兰珊(Marie Laurencin)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
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
克莱尔·特伯莱(Claire Tabouret)
法兰契斯柯·维佐里(Francesco Vezzoli)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群展「面孔」 @ 阿尔敏·莱希 - 瑞士格施塔德 展期:2025年2月12日至3月16日 Bahnhofstrasse 1 格施塔德,瑞士 周二至周日:早11点至下午6点
为什么要在当下探讨面孔?因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脸,只要生命延续下去,面孔就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这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去年,美国卫生总署曾警告称,孤独、隔离和社交断联正在严重危害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流行病。与此同时,我们与面孔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奇特的变迁,犹如穿越“恐怖谷”(uncanny valley,用以描述人类对与自己相似却略显异样的机器人所产生的排斥感),并伴随人工智能、深伪技术、虚拟现实、数字滤镜、激素疗法以及最新的整形手术一同展开。
当下,关于性别与外貌的概念从未像现在这样流动、多元甚至中性化。与此同时,科技也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与深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一个被身份政治裹挟、社会趋于部落化的时代,身份往往被简化为外貌与种族的标签,这使得探讨面孔的多样性以及面貌与视角之间的交织变得尤为重要。或许,一场关于肖像与人脸的展览,其真正目的是在发问:当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敌意、残酷、破坏性甚至非理性时,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直面它?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吗?又或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是否可以通过呈现这个时代的众多“面孔”来找到与它对话的方式?
正在展出 | 阿尔敏·莱希 - 瑞士格施塔德
「面孔」
2025年2月12日 — 3月16日
在这场肖像展览中,每一幅作品都独具特色,出自不同艺术家之手,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创作。这些作品汇聚一起,形成了一个松散群体,似乎隐约勾勒出一个了只可意会的社群,或是臆想触动跨国共合体,时而让人困惑,时而滑稽;有的冷静克制,有的含蓄调情;有的扭曲夸张,有的充满张力;还有优雅阴郁、幽灵般神秘,或是焕发着活力与荒诞不经。一张脸——无论是美丽的、痛苦的、喜悦的、疲惫的、退缩的,还是深思的——在它的轮廓中,往往蕴含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而每张脸确实都是美丽的,就像每种动物也因其存在而美好一样:那独一无二的物质形态与存在感,伴随着所有细腻纹理与色彩细节,是真正血统与进化谱系的体现——真实的、肉身的、鲜活的。世上没有丑陋的动物,真的没有。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
此次展览是「面孔」群展的第二篇章,延续了2024年11月于阿尔敏·莱希- 纽约所举办的首场展览。此次汇集的多样肖像作品,以二十世纪艺术史上的两位巨匠——毕加索和沃霍尔——的作品为核心展开。他们各自以独特方式,将面孔分解为扁平的构成要素,借此突破对现实的狭隘理解,探索变形、扭曲、影像化、视角变化与形态转化。例如,安迪·沃霍尔1981年的黑白摄影作品《反串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drag)以及毕加索1956年的《雅克琳肖像》(Portrait de Jacqueline)画中正是体现了这种手法。这些从毕加索延伸出的脉络,更可见于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oise Gilot)创作于1949年的《艾瑞丝 I、II、III》(Iris I, II, II)三幅肖像画。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于2011年的两件拼贴作品也可视为是向这位西班牙大师的致敬。而玛丽·罗兰珊(Marie Laurencin)这些虽然熟悉,但可谓被边缘化的历史人物,则成为了跨世代的重要桥梁,使「脸孔」所讲述的艺术故事更具时代的延续性。罗兰珊于1923年创作的作品《索尼亚》(Sonia),描绘了一位如梦似幻的年轻女性天使:长发间点缀着蝴蝶结,胸前抱着一束繁重的鲜花,手指修长优雅,面庞苍白,唯有一双硕大的杏仁状黑眼睛与一抹微闭的玫瑰粉唇,勾勒出她的神态。这种超然脱俗的美感,仿佛将她的气质牢牢系于上个世纪,唤起人们对一百年前那个时代的梦幻式遐想,展现出一种跨越时光的飘渺永恒感。
展中的人物阵容进一步扩展,更纳入了当代与近代艺术界的传奇大师,如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君特·福尔格(Günther F?rg)、卡雷尔·阿佩尔(Karel Appel)、米里亚姆·卡恩(Miriam Cahn)以及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等艺术家。此外,还有近期崭露头角却是资深艺术能手的,像是日内瓦·费吉斯(Genieve Figgis)与法兰契斯柯·维佐利(Francesco Vezzoli)。
正在展出 | 阿尔敏·莱希 - 瑞士格施塔德
「面孔」
2025年2月12日 — 3月16日
在《致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中,巴塞利兹延续了他标志性的倒置人物画风格,将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与抽象质感注入一幅无头的荷兰现代大师肖像。米里亚姆·卡恩则以小说般的丰富叙事与情绪张力,描绘出令人不安、宛如幽魂般的角色。费吉斯笔下的人物仿佛诞生在「灰色花园」(Grey Gardens)与凡尔赛宫的诡魅交汇点,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诡异地融化在色彩斑斓的漩涡之中。福尔格于1990年创作的青铜作品《无题(面具)》(Untitled (Mask))呈现出被烈焰洗礼过的头颅,以原始厚重的质感铸造而成,凹陷的眼窝周围有着沉甸甸的痕迹,仿佛承载着时间的侵蚀与锻造。
法兰契斯柯·维佐利的《抽象的达·芬奇式圣母与圣婴》(ABSTRACT LEONARDESQUE MADONNA WITH CHILD)则延续了他近年来创作的系列,于古典大师的作品复制品上装饰泪滴状吊坠与饰物,为那些原本遥远而静默的历史面孔叠加上痛苦、受难与喜悦交错的情绪表达。克莱尔·特伯莱(Claire Tabouret)与妮娜·奇尔德雷斯(Nina Childress)则以松散而别具一格的时髦笔触,描绘出带着复古气息的年轻人物。在画中但人物总是俊美迷人,散发着浓郁的电影氛围,仿佛出自某本老旧手册里的插画,被刻意塑造成一种理想化的时代风尚。
而尽管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无疑各具力量、风格迥异且引人入胜,但或许比起这场展览的具体参展名单,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件深刻而富有共鸣的事实——在当代仍不断涌现出众多独具个性、引人思考、富有启示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描绘人物与脸孔,给自以完整且鲜明的艺术视角,坚持以自身的方式被理解和接受。
文 / Sarah Lehrer-Graiwer,作家、策展人及出版人
阿尔敏·莱希(巴黎 | 布鲁塞尔 | 伦敦 | 纽约 | 上海 | 摩纳哥)
于1997年创立,现代理众多国际上重要的著名和新晋艺术家,并致力于探索现代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阿尔敏·莱希也是阿尔敏与伯纳德·毕加索基金会(FABA)的两位创始人之一。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