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策计划2024”展览项目已于2024年11月10日正式闭幕。在近5个月的展期中,通过专家评审、院校评审、媒体评审和大众评审共同票选,最终由策展人李晓晴、周楚策划的展览“小节线内的抽屉”获得本届“青策计划”大奖,两位策展人将获得5万元人民币用于项目所关注议题的持续研究。

“青策计划2024”
获选策展人及获奖感言

李晓晴
策展人和艺评人。2000年生于新西兰,成长并生活于香港。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士,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策展硕士。她的研究常以阈限状态为触爪,叙事建构为纽带,关注个体及社会难以名状的伤痛。所撰展评刊登于不同艺术平台,并于2023年为杨沛铿于伦敦Gasworks画廊的個展联合策划活动Sonic Friction。
“纵有满腔热血,亦难耐自我怀疑的苦涩。犹幸在求学出师之际,犹然若失之时,获得打开‘抽屉’的钥匙,久存于内的种种发想得以与外界交接,甚至去向前所未及的领域。顺利乘风起锚,昨日匣子已成今日指针,展览内思考得以翻滚流转的那份悸动,将继续牵引我航向理想航道。
由衷感谢一路以来给予信任和帮助的艺术家、美术馆工作人员以及搭建团队。亦感谢我的搭档周楚,荆棘满途总有你点亮前路,期待日后与你冲过更多死线。最后,祝大家平安顺心。”
——李晓晴

周楚
策展人和写作者。毕业于伦敦金史密斯大学策展硕士,工作生活于伦敦和深圳。好奇叙事元素之间的张力,视觉以外的暴力以及衍生空间的结构。现研究项目关注民族构建,声波与噪音。曾策划歌德学院(中国)展览《松果眼》,伦敦Gasworks画廊活动Sonic Friction。
“展览的空间被设想为一个半开的抽屉,观众可以选择继续深入探索,或是轻轻关上,直面这个抽屉。但无论如何,抽屉始终存在,无法抹去。正如展览所讨论的‘失踪’概念一样,消失之后,它以另一种形态持续存在,这种形态可能是被构建的,甚至可能带着某种癫狂。展览中的作品试图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勾勒失踪的踪迹,同时也反问:在当下,何为‘失踪’?如何‘失踪’?
特别感谢我的搭档李晓晴、所有参展艺术家、美术馆工作人员以及搭建团队在展览筹备和落地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也感谢前来观展的各位观众。祝大家天天开心。”
——周楚

评选过程
“青策计划2024”大奖自2024年6月22日展览开幕即开启票选,共收到8位专家评审、4所院校评审、4家媒体评审、2496位大众评审的投票。8位专家评审为:丁乙、费大为、林天苗、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阮庆岳、汪建伟、杨福东、龚彦。4所院校评审分别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墨尔本大学。4家媒体评审分别为:《FT中文网》《生活月刊》《澎湃新闻》《艺术新闻》。具体分数如下:

专家评委,汪建伟
PSA的“青策计划”
如果按照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来理解今天的策展工作的话,策展人所面对的无论是场所以及内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是由各个部分的行动者之间相互接触、支持、抵制而涌现出的事件,而各个部分之间并非完全服从于一个整体的逻辑,即策展作为一个整体的而由它的部分组成的概念已经受到了挑战,而行动者也并非只是我们人类。PSA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尝试对策展人的重新雕造,它包括策展人的身份、如何克服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与僵化的问题,挑战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这一工作已经带来了它的积极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从青策走出的那些年轻策展人所发出的清新而有活力的声音。
关于2024年“青策”的二个展览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的两位策展人不约而同的都有剧场实践的背景,他们将戏剧舞台的视角带入了展览的空间,而真正掩藏在这个看似前台和后台之间的是一个隐秘的时间空隙,这个空隙恰当的留给了参展艺术家和作品以及看展览的观众。策展人保留住了展览真正的复杂性,而没有仅仅停留在让“空间固定在裸露的框架和反向的展墙”的形式处理上。在这个时间空隙中重构了空间的逆转,即表演者与观看者的相互凝视的平等性,这种相互凝视也同时出现在艺术家和他们自己的作品之间,身体与排演、生物与技术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展开。即艺术家的情感以及作品的多样化所组成的空间不仅仅是人类及其文化的建构,还包含了无法删除的非人类,电子、屏幕、算力,它们不是简单的材料,或者说我们的主体感知物,它们与我们共同组成了展览的情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是展览和策划展览的人的问题。
“小节线内的抽屉”的策展人也许敏感地意识到了当代艺术策展中某种同质化的危险,策展人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对于策展人的身份、功能,以及认知能力的挑战,即在一种观念和修辞的统领下,各个部分(作品)通过阐释、注解、服务于一个整体的这个模式已经过时了。她们尝试取消策展人的权利范围,即策展人作为主控的管辖。而让每一个进入到空间的艺术家和他(她)们的作品既保持他(她)各自的独特性,又有足够的能量参与到与其他作品所形成的群体的效应中,这样,人、艺术家、策展人、不同媒介的作品形成了新的集体性。即每一个个体——策展人、艺术家、作品、欣赏者都被拖入到一个本体意义上的场域中,每一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不同的能量与信息。她们试图用消失去激活想象的可能,用隐藏去探寻公开的界限,将策展演绎为对一种“不在场”的思辨性叙述。这种缺席不是人的感知不在场,而是我们顽固的主观体二元对立的不在场,由此也带来了新的提问:是人的失踪,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失踪?
院校评委,金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本届“青策计划”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言显得如此的弱小以至于甚至可以说——失声!但对于年轻的策展人而言,我们仍需关注与鼓励。相对而言,今天的当代艺术场景意味着如何在一个话题对象中表现其艺术主体,并成为“他者”(加塔利,《混沌互渗》)。我们可能仍旧要在现场的“叠语”界面中寻找那些我们自己的审美。是的!审美判断!它是由主题对象的元素组表现在表达场景的生产中的。“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对于很多熟悉当代艺术现场的观众来说是一个标准的学院当代展示的生产线作业,主要呈现为板材模块化区域设计加套装主题对象,在我看来就是僵尸类表达!而“小节线内的抽屉”则好得多:主题以“失踪”为线索,在整个场景的控制中呈现为档案局或是圆形监控大型装置,在游走浏览与阅读过程中屡有感受。可惜的是作为这么好的主题而言策展人的大写的“写作”明显不足,使得作品单薄化,场景略显空洞,但瑕不掩瑜。不错的主题,全球乃至行星视野,地缘政治的时间错位,全球南方的最小单元的家等等都体现了策展人的野望!加油!
媒体评委,朱振,FT中文网
“戏法”、“仿真世界”和“后台表演”,这些概念共同构建起一个耐人寻味、扣人心弦的主题。如果?人都认定,我们所共处的现实生活是一个“草台班子”,那么欣赏和领悟到这场演出的要义,必然不只是端详那个人人粉?登场的前台,而是还要前去揭晓那些运转在“后台”的逻辑和系统。这也是本场展览的策展?最具巧思的地方。凭借这个有趣的视?,他们和艺术家们一起,延伸出了一场观念庞杂、细节丰富的展览。
“?节线内的抽屉”,这个以探讨“缺席”和“寻找”为主题的展览,被赋予了侦探小说式的色彩。但是整个展览的氛围,却并没有止步于紧绷、故弄?虚或者毛?悚然,反而是在解谜的悬念中,持续传递着安静、稳定甚?是温情的基调。“小节线”和“抽屉”分别指向韵律和空间,但在实际的观展体验中,对于置身于“空间”的感受,似乎要比“韵律”更为显著。展览的叙述,同样略略有些晦涩难懂,但这并不妨碍当观众真正置身于现场,被那些精练但不失丰富度的展品所牵引,最终?向思考和情感的纵深。
大众评委,Sylvia Yu
进入两个展览空间之前听了“青策计划”互动区的“问答接龙”,其中一位过往“青策大奖”获选策展人提到有太多展览都过于“正义”和“正确”,而缺乏对于感官的调动。听时,我正好转身看见“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的标题以及其后的木板,豁然开朗。心想这大概会是个有趣的展览!看罢觉得没有失望,有趣,有启发性。“小节线内的抽屉”的策展运用了多部影像,这种编排对于观众来说恐怕不是什么良好的体验,文气重、门槛高。
大众评委,Chestnut
从本人的角度和切实感受出发,“小节线内的抽屉”的沉浸感布置很好,观者的行动路线很合理,让我很快就深入到这个很“感性”的主题里。其次,作品的摆放,对视觉的延伸性和思维的延续性是一种空间的帮助和提示,虽然影像作品众多,但也有故事性体现。艺术家永远需要策展团队!让大家都集中起来,一起成长!一起书写新一部“艺术战斗论”!
大众评委,明倫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和“小节线内的抽屉”两个展览作为本次“青策计划”的作品就像一扇双面的窗户,让我看到世界与资深不同的两个感觉,就像理性与感性或是情绪变化的自己一般。“变戏法”主要给我的感觉是“干”和接近思考状态的感觉,自从走进木质展厅的那一刻,我便开始幻想一个多样舞台的世界背后的样子。而相反,“抽屉”则是一个“湿润”的情感,以作者(策展人的把控)的一种路径。虽然我更希望多出现如此有强烈情境性的、实验性的策展,但能如此反复在作品与艺术家、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切换感更是难得的经历。祝“青策计划”越来越好!
大众评审,方佳灿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以空间分隔的动线贯穿整体展览,观看与展品的互动感更强,顺应了主题下的我们走进“草台班子”的世界;“小节线内的抽屉”则更是以幽寂的氛围渲染给观者带来幽灵般的独特观展视角,文明的气息,独特浓郁。作为“青策”展,希望可以在展览之中更多地看到策展人的整体思路与理念的介绍,能更好的让我们走入展览行业。

回顾“青策计划2024”
“青策计划2024”方案征集时间从北京时间2024年3月15日持续至4月5日中午12:00,共收到稿件64份,有效方案43份,最终在入围的6份方案中,经评委会( 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唐娜·德·萨尔沃(Donna De Salvo)、丁乙、费大为、杨福东、龚彦)审慎决议,遴选出“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策展人:王骁勇、任越)和“小节线内的抽屉”(李晓晴、周楚)为“青策计划2024”获选策展人及策展方案。在创立十周年之际,“青策计划2024”回归PSA7楼空间,再次展开关于策展、策展人的发问,回归关于艺术追求最为朴实和真切的原动力,缔造多元化的社会声音。
相关展览

青策计划2024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24
时间:2024年6月22日 – 2024年11月08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楼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免费
“青策计划”旨在呈现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以艺术为媒介,为城市和社会引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在创立十周年之际,“青策计划2024”落地PSA7楼空间,再次展开关于策展、策展人的发问,回归关于艺术追求最为朴实和真切的原动力,缔造多元化的社会声音。
// 关于“青年策展人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是国内目前独树一帜的青年策展人发展与研究项目。作为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品牌,“青策计划”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四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十九场实体展览和两场线上展览。“青策计划”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不论背景、鼓励冒险,十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策展人的重要平台。通过展览的实践,从这里出发的年轻策展人积累了经验,获得了行业的关注;诞生于这里的一些策划方案正在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和展示项目。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互动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初春新品推荐!

引蛇出洞系列·明信片
尺寸:10.5x14.8cm
材质:艺术纸
价格:8元/张
规格:单件装
“引蛇出洞系列·明信片”精选张文心、冯立、陶辉、童文敏等艺术家12件作品,灵蛇入笺,以蜿蜒之姿寄寓新生。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春日读物

《新文化制作人》(1套4册)
ISBN 978-988-70626-8-4
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出版社:善本文化
定价:498.00元
这套中英双语出版物以金属银色的硬质纸盒收纳,含“新文化制作人”“手艺再兴:狂人之丘”“手艺再兴:回到未来”“活性建筑:影之道”四册装有书名织唛的主题分册,是对2022至2023年期间,“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手艺再兴”与第二季“活性建筑”的展览及衍生的活动、讨论、写作的全面记录。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加入PSA会员
一卡在手
免费观展、消费优惠、专享体验,就等你来!

正在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