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新画廊(Neue Galerie)于近日亮相一场特别展览:“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 / New Objectivity 2025年2月20日-5月26日),以此作为古斯塔夫·F·哈特劳布(Gustav F. Hartlaub’)于1925年在曼海姆艺术馆举办的同名开创性展览的百年纪念。
“新即物主义”一词最初是由曼海姆艺术馆馆长古斯塔夫·弗里德里希·哈特劳布提出的,用作原计划于1923年开幕但直至1925年才举行的艺术展览的标题。该展览展示了包括乔治·格罗斯(George Grosz)、奥托·迪克斯(Otto Dix)、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格奥尔格·施林普夫( Georg Schrimpf)、亚历山大·卡诺尔特(Alexander Kanoldt)等在内多位艺术家的后表现主义作品。虽然这些艺术家的风格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专注于客观看待生活,旨在描绘一个更加“可触及的现实”。“新即物主义”的另一个译法常常是“实事求是”,也暗示了他们对日常事物的关注。
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半段,“新即物主义”继续发展,但1925年的展览仍然是与该运动相关的唯一的一次公共展示。此外,哈特劳布将展览在萨克森和图林根州的多个城市巡回展出,使得这一艺术流派变得广受欢迎并具有深远影响。
时代背景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在战后几个月里,大约有二十五万人死于饥饿或疾病,这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彻底的毁灭状态。加上极度不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并最终在1919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作为德国的第一个民主政权,旨在通过新的政治和经济方法来振兴和重新定义国家。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魏玛共和国的生活却遭遇恶性通货膨胀,尤其是在1921年至1923年期间,使得德国马克的价值变得一文不值。这种经济困境定义了德国持续存在的饥荒和疾病的普遍氛围,整个国家充斥着妓女、乞丐和整体的堕落。由于背负着巨额债务,德国的状况似乎并不乐观。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新即物主义”艺术家们在地理上分散于德国各地,风格上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德国的发展方向持怀疑态度。他们深感希望幻灭,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都反映了他们的担忧。奥托·迪克斯解释说,所有艺术家都“希望看到事物赤裸裸的、清晰的,几乎不带任何艺术修饰的样子”。
哈特劳布也指出了该运动内部存在的矛盾。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们对即时现实的热情,这种热情源于一种愿望,即希望完全客观、基于物质地看待事物,而不赋予它们任何理想化的内涵。这种对现实的直接和客观描绘,是该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另一方面,该运动也存在一些倾向于玩世不恭和听天由命的声音。
正因此,被归类为“新即物主义”的绘画作品展现出了极大的多样性和深度。它们既可以是儿童的超现实主义肖像,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纯真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是讽刺腐败个体的尖锐漫画,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将那些贪婪、自私、虚伪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两个重要分支
“新即物主义”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以客观、直接的方式描绘了德国的现实状况,揭示了战争、腐败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推动了社会对更加清醒和理性认识的追求。
1922年,曼海姆艺术馆馆长哈特劳布已经识别出“新即物主义”艺术家中的两种主流倾向,其中左翼倾向的艺术家(即Verists)以一种偏好当代题材且蕴含政治评论的现实主义形式而闻名。
Verist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Verus”,意为“真实的”。这一流派的艺术家,包括格罗斯和迪克斯等人,以他们对社会和权力的激进和高度批判性的攻击而统一。他们的作品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战争对经济个体的冲击,通过夸张讽刺和令人震惊的绘画,以冷静而犀利的视角揭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悲惨状况。
Verists继承并发展了达达主义关于艺术不必遵循特定规则或语言的观念,发展出了一种“讽刺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这是由劳尔·豪斯曼所使用的一个术语,它以一种挑衅的方式强调了丑陋和原始。
这个群体中还包括德累斯顿的康拉德·费利克斯米勒(conrad felixmüller)、柏林的鲁道夫·施利希特(Rudolf Schlichter)和克里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艺术评论家维兰·施米德曾赞誉他们的作品极其尖锐,仿佛能“直抵人心”。此外,还有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的早期作品,以及同样来自卡尔斯鲁厄的卡尔·胡布布赫(Karl Hubbuch)、格奥尔格·斯科尔兹,(Georg Scholz)和威廉·施纳伦伯格(Wilhelm Schnarrenberger)。值得一提的是,Verists流派还吸纳了一些摄影师,其中约翰·哈特菲尔德( John Heartfield )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尽管他因对魏玛德国的尖锐批判而主要被视为达达主义者,但他的照片拼贴作品同样展现了Verists风格的精髓。
而右翼倾向的艺术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典主义者们。这些经典主义者们致力于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通过回归古典艺术观念来寻找一种稳定和普遍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受到意大利形而上学画派的影响,该画派强调对形而上问题的探讨,追求画面的超现实感和哲理性。在这种背景下,经典主义者们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冷静、客观的氛围,与当时社会上的动荡和变革形成鲜明对比。
经典主义者的代表作品主要来自格奥尔格·施林普夫( Georg Schrimpf)、亚历山大·卡诺尔特(Alexander Kanoldt)、卡洛·门斯(carlo mense)、海因里希·达夫灵豪森(heinrich m. davringhausen)。
尽管他们避免直接涉及社会问题,但经典主义者们的作品仍然反映了他们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他们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了对秩序、稳定和普遍价值的追求,这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个新术语的诞生
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这一术语由德国艺术评论家Franz Roh于1925年首创,最初用来描述“新即物主义”在Verists流派下的一种绘画/表达趋势,但随后该术语发展成用来描述一种将“客观”的生活观念与超现实或神秘特质相结合的不同风格。
这种风格的作品深度强调技术的准确性,同时融入了一种难以捉摸的“魔幻”元素,赋予作品一种“奇幻”视角。在Franz Roh提出这一术语时,它主要用于描述绘画领域的一种新趋势,尤其是那些试图以客观方式呈现现实,却又融入超现实或神秘元素的作品。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阿尔伯特·卡雷尔·威林克(Albert carel willink)的作品成为了一个主要例证,特别是他在建筑环境中使用外来物体的手法,在现实中结合了疏离的元素,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绘现实的“客观性”。
随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传播到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并与美国艺术家保罗·卡德摩斯(Paul Cadmus)、乔治·图克(George Tooker)、有时也包括安德鲁·怀斯 (Andrew Wyeth)那些令人不安且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相关联。墨西哥艺术家如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也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尽管魔幻现实主义在绘画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但它或许最为人们所知的是与拉丁美洲的文学流派相关联,该流派由传奇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和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le Allende)等人实践并推广。后来,这一术语还被应用于电影领域,如《巧克力情人》(1992年)和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的电影作品等。
摄影师们同样在强调客观视角,为摄影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纪实美学,他们的作品往往与Verists流派相关联。他们偏好选择描绘工业、技术、建筑空间以及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鸡蛋和植物)等主题。像一些画家一样,摄影师们对肖像画也抱有浓厚兴趣,致力于记录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他们的作品特点在于使用锐角、公正视角,追求视觉清晰度和秩序感。宏观摄影,尤其是在自然摄影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经常依靠序列化重复和有序排列的物体来描绘工业生活。例如,阿尔伯特·伦格-帕茨奇(Albert Renger-Patzsch)的作品主要以工业场景和自然特写为主,而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德国最受赞誉的摄影师之一,则以其肖像画而闻名。海因·戈尔尼(Hein Gorny)的作品涉及工业和商业领域,借鉴了包豪斯和德国工业联盟的趋势,也与这一运动相关联。卡尔·布洛斯费尔特(Karl Blossfeldt)的植物摄影也被视为该运动的一个基本范例。
“新即物主义”随着纳粹的崛起和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的结束而终结。
1933年10月,德国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要求艺术领域“结束颠覆性的精神”,并补充说“以新客观性之名进行的完全非德国式的构造必须结束”。1937年,由于纳粹发起清除德国“颓废艺术”(即不符合纳粹世界观的现代艺术)的运动,该流派的所有作品都被禁止。颓废艺术被禁止展出(纳粹举办的一个臭名昭著的展览,该展览旨在澄清公众舆论)、出售,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家甚至被禁止创作。该流派的一些艺术家,如马克斯·贝克曼和乔治·格罗兹逃离了德国,而其他人则留下来适应了这种新的压迫性生活方式。
尽管“新即物主义”在纳粹时期受到了打压,但它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新的重视。这主要源于超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运动从“新即物主义”中获得了巨大灵感。因此,“新即物主义”在德国经历了“复兴”,影响了重要艺术家,如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及其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此外,它还可以在当代现实主义摄影师的作品中看到主要影响,如德国夫妇摄影师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尔夫妇,他们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创始人,曾教导过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坎迪达·霍夫尔(Candida Hofer)、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和托马斯·斯特鲁特(Thomas Struth)等摄影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