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涌动的暗线
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
策展人:王慰慰
展期:2025/3/15-7/13
11am-7pm(周二闭馆)
地点:CHAT六厂,香港

韩梦云
2025
综合媒介装置:影像投影,侗布,铝制翻模树枝,手工纸扇
影像作品时长:11'9'',循环播放
*本文图片来源:艺术家韩梦云 ?韩梦云
作品的开篇是艺术家与一位侗族女性的对话,后者阐述着侗族人从生产手工纺织品到购买工业生产织物的转变,这消减了借由传统纺织工艺来维系文化认同所需的繁重劳动。在第二个故事中,艺术家的独白引发了对“家庭清洁”作为一种控制形式的反思,作品引涉到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的开创性著作《洁净与危险》(Purity and Danger) 中的语句:构造了所谓“清洁”定义的并不是实际上的卫生洁净,而是奠定了文化框架的父权制结构针对纯洁与道德秩序的观念。

《不可承受的洁净:三个故事》截帧

《不可承受的洁净:三个故事》,CHAT六厂展览现场
作品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回溯到了2020年艺术家前往印度斋普尔的田野考察,在那里她对当地的纺织业和雕版印刷传统进行了研究。她探访了一个运用丝网印刷术在纺织品上制造出手工印刷效果的工作坊,这让她审视着自身对于手工艺中人手触觉痕迹所怀有的那种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式的迷恋,它与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关于机械复制时代之前的“灵韵” (aura) 的概念有关。在使用着印刻木章作画时所体验到的身体疼痛提醒着她,这种手工的美丽往往伴随着风险与代价。借由一种文化、劳动和性别之间交叉地带的内在性互文对话,通过探究现代化进程如何将价值生产变得复杂化——无论是文化的、种族的、美学的抑或是情感的层面——作品中的三段叙事挑战着对于手工劳动长久以来的过誉。

《不可承受的洁净:三个故事》,CHAT六厂展览现场
在此前的作品中,艺术家将侗族亮布应用在围绕着动态影像创作的装置作品之中,而此次的《不可承受的洁净:三个故事》则以不同方式直接将动态影像投映在这种布料上,唤醒了织物表面由蛋清所赋予的光泽感。为观者提供的手持纸扇能够补足侗布上视频影像的模糊性,这些纸扇就像移动的显微镜,既辅助着眼睛的运动,也使得这种运动变得更为显见。然而在将手中纸扇介入投影光线中的那一刻,令观者始料未及的,是眼前映现的那些家务劳动中混乱与荒废、乏味且无休的幕幕场景。

韩梦云《夜经》(Night Sutra ???????????) | 2024年釜山双年展
/

/
关于艺术家

韩梦云 (1989年生于中国武汉,成长于中国深圳) 是一位从事多媒介创作的跨学科艺术家、比较文学研究者、影像创作者、诗人和母亲,现居伦敦。她在巴德学院获得艺术创作学士学位 (BA in Studio Art),并在京都大学等多所机构学习梵语,随后在牛津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MFA),硕士研究方向集中于古典印度学及印度美学理论。韩梦云的创作实践以隐喻的方式分化为“昼”与“夜”两种形态,探索着从欧亚地区跨文化杂融,到作为女性和母亲的个人体验等等广阔丰富的主题。
在“昼”的实践中,韩梦云挣脱出古典及当代的欧洲中心主义认识框架,深入考察处在欧亚大陆的往昔及当下的深远跨文化背景之下的复杂历史联结,以此集中关注着绘画本身。最初接受西方传统油画训练的韩梦云,在之后转向了构建出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和跨文化对话中所蕴藏的复杂性。她的研究涉猎广泛,涵盖着从宗教、哲学、神话,到贸易、乡土手工艺、书籍制作等等方面有关文化对话及多元美学交流的跨学科表现形式。
在“夜”的实践中,韩梦云探索了她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的私人层面、情感层面及心理层面的体验。她对于夜晚的亲近感,源于她在产后抑郁时期的无数深夜里,想要在黑暗中写诗的强烈渴望。黑夜解放了她,释放了她的“阴性书写” (écriture féminine)。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Gayatri Spivak)对“属下层” (subaltern) 的批判性关注、由殖民主义和现代性造成的进退两难的存在性矛盾、以及作为反叛手段的创造性游戏,它们都在催化着她的女性主义意识,激发着她对于休戚与共的根本性认识。韩梦云从自身作为“女性属下阶层”的经历出发,调介着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为争取能见度与塑造全球文化话语的公正途径的斗争中,探索有关他异性团结的新兴概念。从写作和影像制作,到绘画与织物装置——或者这些形式的彼此融合——她的“夜”之实践在跨代际、跨文化、跨历史和跨宗教的语境中,审视着属于女性的经历、言语和艺术形式,探寻着属下特性的根源以及解放的可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