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本周六,“凝视GAZE”展览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策展人徐烜,展览艺术家陈子丰、郝世明、韦宗尧,及众多嘉宾莅临了现场。

展览以“凝视GAZE”为题,集结展出了三位创作极具东方性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从自身文化土壤、生命经验出发,面对当前东西方语汇深度交融的国际化背景,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探索发展路径,呈现出各具风格的创作面貌。陈子丰用传统水墨笔法表现了对现代流行文化的观察,并将这一观察融入对个人符号的持续深化和塑造;郝世明则延续了对历史上东方文人广泛青睐的审美对象的刻画,如山水、书法、太湖石等,赋予传统东方题材以现代诠释和对话;韦宗尧作品中的东方性表现则更为隐晦,基于对东方哲思的兴趣和内化,将对世界和周遭的体悟通过绘画行动予以传达,迸发的线条、螺旋扩展的圆等都在不动声色地对他作品中的东方性进行回应。




“凝视GAZE”展览也意在对我国三十余年当代艺术的进程进行一次回望。陈子丰、郝世明、韦宗尧三位艺术家,作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中的三个个案,我们力图通过他们基于深刻的东方性而创作的跨东西、跨代际,充分展现国际语汇交融和全球化背景的作品,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国际艺术话语不断流变的潜在格局。

开幕现场

策展人徐烜在开幕发言中阐释了展览主题“凝视”的含义,并通过“凝视”行为所指向的权力关系,引出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看法:
“本次展览的主题叫做‘凝视’,它的字面意义是聚精会神地看。但从哲学角度去解读,凝视就不只是一种观察行为,还包含着权力和控制行为,你好不好对不对不是你自己说的算,而是据凝视者的标准和要求而定。举例来说,就像家长会给子女提一堆要求,然后说都是为了你好,就是一种权力凝视,当这种方式被被凝视者(凝视客体)接受,就会开始用对方的标准审视自己,甚至不自觉的迎合对方。凝视本身是一种欲望表达行为,它指向的是欲望满足,而欲望本身就意味着匮乏和空虚。任何凝视扫过你,其实都是扫过他们的心在这个世界的投影。



中国的艺术也经历着这种凝视,自世界大战后伴随美国崛起,艺术的话语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就是美国提出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做追随者和模仿者,被欧美左右。但随着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终究会走向世界。如果按照西方建立的规则和道路去追赶可能50年都追不上,只有具有中国哲学和审美的作品才能先一步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在中国,东西南北跨度和差异如此巨大,有56个民族在同一种文明下共存,到处都有可以挖掘的宝藏。而这次参展的三位老师就锁定了适合他们的中国元素并呈现在了他们的创作中,可以说既有国际化的表现力,又具有东方美学传统。”

艺术家们也先后进行了发言。艺术家陈子丰置身展厅,对“传统”又有了新的感受:“我有一些颇为直观的感触。我们三人具备一些共通的特质:皆接受过美院体系化的专业教育,对绘画原理与方法论展开过相对标准化的研习,像大量临摹、品鉴经典画作,参与造型训练等。同时,我们都秉持创作者的立场,回溯历史,探究民族传统,展望未来。然而,饶有趣味的是,当将我们的作品陈列在一处,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表达媒介亦是丰富多样。相同之中各自独立,不同之中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宏观角度而言,人于不同时间与空间获取的动态感知,皆能化作创作的工具与追求的目标。



此刻,当我进一步追问‘传统’究竟为何物,部分概念似乎变得清晰且鲜活起来。在我看来,‘传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精神能量,是对生命及个体感知的无限尊崇,是动态的演变以及实现超越的可能。我认为本次展览亦是一个能量汇聚之所,它必然是我们彼此交流互动、情感与想象相互交织、引发共情的场域。”



艺术家郝世明以“化生”二字,细述了他由内而外的创作生发过程:“画家一般不太能够诠释自己的作品,因为它是非语言和非逻辑的,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是在很多日常都会被问到,或者说观者也需要通过一个链接更加理解作品,所以我会总结和重新建构一种说法。
我概括了三点来简单诠释我的创作意图。不一定准确,聊胜于无吧。
一是通畅而独立的表达
当绘画变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我力图提升自己的这种生活的质量,这首先就是独立和自在。而语言体系的建立是独立的第一步,当然独立的语言不是想出来的,是画出来的,是在自己的艺术生态中生长出来的,这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生命经验。这不是形式主义,独立的语言体系是作品最坚定的力量和锋芒。而另一方面,表达的通畅则须立足于共同的文化情感,立足于共同的时空中人的处境,思考人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人最原本的力。所以我的作品中呈现着重构的景象,因为消解与重构是变化中的世界的常态,重构而凝聚,呈现的巨大力量是这个世界最底层的原动力。这是我们基于人的共同体验,也是观画者产生共鸣的基点,更是我能够通畅表达的基点。



二是对传统的深入追索
这里所说的传统首先是整体的人类文化的传统,如同在某国家博物馆里漫步,不同的文物以时间线索呈现时,给予我们的是人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意味,是不同而又相同的温暖的力量。不同的文化在相互参照下更凸显其色彩。而相较之下最使我迷恋的是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这深厚的意味在千百年的流转中已深入我们的基因,亲切而温淳,欲罢不能。这是东方的,也是人类的。而我对本土文化内核的追索,主要是文本之外的,相对不易言传的那部分。所以我不会回避自己作品与传统的紧密关系,我本来就是从传统出发的,且从未离开,并更加深入。本来,对传统的深入探究与当代表达并不矛盾。


三是语言化生以弱化边界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化生’的文化理想,即是变化生成,当孙悟空从石头中孕育而出的时候,‘化生’其实早已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学、哲学和宗教渗透到我们的基因。道家:
《庄子·秋水》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就表明‘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永恒存在且不断变化的。《庄子·大宗师》中也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佛论:
诸行无常
生住异灭
变易生死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根尘相对,境随心转
不论能否七十二变,有意无意间,理性或感性,时间‘化生’着空间。
这是一种如水的艺术状态,在繁复的个体生命经验中,变换无常的处境下,充斥着与世界沟通的欲望。从表面到内在,个体表达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或突然产生,形成单纯的绘画语言,我把这理解为由繁生简的过程。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个体,是由简生繁的过程,然后再次以繁生简,我的系列作品《繁生》之名也由此而来。最单纯的语言,逐渐能有更丰富的承载,单纯构建出繁复,繁复‘化生’出可能。


同时,我也以这种无限的方式在模糊边界。模糊书法与绘画的边界,模糊传统与当代的边界,模糊二维与三维的边界。模糊东方与西方的边界。”

艺术家韦宗尧则简单分享了作品创作的心路:“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次展览中和陈子丰老师、郝世明老师,以我们不同维度的艺术语言在展厅中构建起对话场域。这次展览的作品是我对自己艺术探索的一次总结和展示,也是我对内心情感的一次释放和诠释。在创作中,我一直在探索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微妙平衡,希望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传递出我的内心世界。我相信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者,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与大家产生共鸣。”并致谢了展览团队。



而后艺术家们为现场嘉宾进行了作品导览,展览宣告正式开幕。展览将从即日起展出至2025年4月6日,每周二至周日(9:00-18:00)开放,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艺术家简介
Artist Profile

陈子丰
Chen Zifeng

郝世明
Hao Shiming

韦宗尧
Wei Zongyao

推荐阅读
RECOMM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