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Art Basel Hong Kong
展位 1C14
展会地址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会时间
2025年3月26日—30日
Thaddaeus Ropac 画廊宣布参展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将于1C14展位呈现共二十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下滑预览参展艺术家名单及精选作品:
参展艺术家
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罗伊·利希滕斯坦,《睡莲池与倒影》,1992年
丝网印刷珐琅涂层于加工及旋涡纹不锈钢表面,配有喷漆铝制画框,147.3 x 214.6 厘米
《睡莲池与倒影》(1992)是罗伊·利希滕斯坦在不锈钢上制作的六件丝网印刷作品系列之一,以睡莲为题材,向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绘画致敬。这位在纽约出生的艺术家曾在1960年代后期创作了他第一个以莫奈为灵感的系列作品,重新想像这位法国印象派画家的《鲁昂大教堂》和《干草堆》画作。本作是极具成就和创新的版画形式:利希滕斯坦在不锈钢上印刷,抛光某些区域以模仿水的粼粼波光和漩涡状质感。利希滕斯坦长久以来一直着迷于倒影,在《镜子》绘画(1969-72)以及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一系列《倒影》绘画和版画中,他探索了倒影瞬息万变的视觉感知和效果。
乔治·巴塞利兹
Georg Baselitz

乔治·巴塞利兹,《幽冥着,存在着》,2019年
布面油画,304 x 216 厘米
乔治?巴塞利兹无疑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在艺术生涯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汇,同时也塑造了战后德国艺术的身份。巴塞利兹从艺术史中汲取灵感,并自指地从自己的大量作品中挑战绘画传统,多年来掀起了一系列风格上的变动。

位于乔治·巴塞利兹工作室的该系列作品,2024年。
一直以来,巴塞利兹都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创作实践,其近期作品,包括《幽冥着,存在着》(Es ist dunkel, es ist ,2019年),均采用转印的方式制作,艺术家将金色清漆从一张未拉伸的画布转印至另一张涂有黑色油漆的画布上,从而创造出最终的图像。这两个剪影人物是两个倒置的结果:在技术上,他们的形状由空虚的负面空间塑造,而在构图上,他们被倒置排列。“Es ist dunkel, es ist” 翻译为“幽冥着,存在着”,它强调的是媒介而非内容,同时也以偶然性元素为特色,提供了对绘画本身意义的反思。巴塞利兹在奥斯陆蒙克美术馆举办的个展"脚先上" (Feet First) 正在展出中,展期至2025年5月4日。
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罗伯特·劳森伯格,《中国玫瑰》(电镀系列),1991年
丝网印刷油墨与丙烯涂层于电镀钢板,91.4 x 61 厘米
在罗伯特·劳森伯格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以他广泛的经历、终生的协作以及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实验精神作为创作灵感。1980年代中期,劳森伯格开始如饥似渴地尝试以金属绘画。本作品来自“电镀系列”,艺术家与众不同地使用电镀铝作基底。劳森伯格将在中国拍摄的黑白图像(一幅描绘玫瑰花瓶的静物桌景)丝印在金属板上,然后再涂上半透明的塑胶彩颜料。这种将机械技术与人性的接触、手工制作的印记醒目地并置的方法是劳森伯格作品的特点。1982年,劳森伯格首次访问中国,1985年再访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展“ROCI中国”。“中国玫瑰”是指原产于中国西南部的玫瑰品种,本作品的花瓶中盛载的正是这种玫瑰,由此反映了艺术家的色调选择。2025年是劳森伯格的百年诞辰。一系列机构纪念展览包括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将举办的“劳森伯格与亚洲”,展出艺术家在亚洲生活时创作的主要作品。展览将于2025年11月开幕。
汉斯·约瑟夫松
Hans Josephsohn

汉斯·约瑟夫松,《无题(露丝)》,1974–75年
黄铜,117 x 54 x 43 厘米
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瑞士雕塑家汉斯·约瑟夫松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突破了具象表现的界限,并强调人体形态本身的质感。他的作品以石膏塑形,再铸造成青铜,展现出极具力量感的身体性。《无题(露丝)》(1974–75)呈现了一位女性半身像——她的双手在身前轻轻交握。雕塑的塑造方式极为质朴且富有触感,艺术家的指痕清晰可见,深深嵌入雕塑表面。这种肌理如同厚涂的绘画笔触,或自然形成的岩石纹理,见证了约瑟夫松的双手与材料之间毫无罅隙的互动,这一直接且亲密的创作过程。
玛莎·琼沃斯
Martha Jungwirth

玛莎·琼沃斯,《欧仁·马奈兄弟(致敬埃德加·德加)》
2023年,布面纸本油画,241.5 x 300.3 厘米
玛莎·琼沃斯作品的主题取材广泛的“托辞”(pretexts):从个人际遇、回忆和旅行到文学、时事和艺术史。在每一件作品中,特定主题留下的持久印象被吸收并转化为油彩。这幅画作的灵感来自于埃德加·德加对欧仁·马奈(爱德华·马奈的兄弟)的肖像,琼沃斯在2023年于奥赛博物馆的“马奈/德加”展览上看到过这件作品。德加在欧仁·马奈和贝尔特·莫里索结婚时赠送了这幅肖像。画中马奈所躺的乡村场景和远处的海景灵感源自他们订婚的地方——滨海布洛涅。琼沃斯专注于人物的轮廓,并使用她标志性的鲜艳粉色、胭脂红、品红色和蓝紫色调进行绘画。在琼沃斯的画作中,笔触的强度被她的敏感和克制调和,她在此大范围地留白,不加任何修饰。
亚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

亚历克斯·卡茨,《海边的艾达》,1999年
布面油画,152.4 x 213.4 x 4 厘米
杰出现代画家亚历克斯·卡茨的创作灵感来自电影、宣传广告牌、音乐、诗歌和他亲密的朋友圈和家人。他的作品主要取材自生活,通过精心构建的笔触和平面色彩来表现线条和形式。《海边的艾达》(1999)是卡茨的妻子——艾达的典型肖像,自1950年代后期起,她一直是这位美国艺术家的模特儿。她被描绘在沙滩、大海和天空的景色中,都是来自缅因州海岸线的经典场景。裁切后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度假照片或电影特写,这也是卡茨自1960年代初期以来的灵感来源。卡茨曾说过:“我热爱电影。我喜欢广角荧幕被使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打散了长方形的框架。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这是相当有创意的。”
丹尼尔·里克特
Daniel Richter

丹尼尔·里克特,《进攻希贝斯星球》,2024年
布面油画,230 x 170 厘米
丹尼尔·里克特最新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将拟人生物呈现在色彩斑斓的背景中。作品以明亮的棱镜色彩绘制而成,在几何的刚性与有机的流动性之间摆荡。这位德国艺术家在1990年代崭露头角,当时他从音乐界切换跑道至艺术界(他的事业始于为朋克乐队们设计海报和唱片封套)。《进攻希贝斯星球》(2024)引证了里克特创作中的反叛和电子能量核心精神。在鲜艳的粉红色背景上,有如漩涡的快速笔触、姿态化的涂鸦和水滴迸发而出,纠缠的躯体仿佛从中浮现。里克特述说:“在我作品中展现的动态主要来自于推和挤的力量,或是元素之间的相互对峙,例如混合交错、推动、拉扯等。”
汤姆·萨克斯
Tom Sachs

汤姆·萨克斯
《戴帽子和皮草领的女人(玛丽·特蕾莎·沃尔特)》
2025年,画布上合成聚合物与墨水,121.9 x 101.6 厘米
《戴帽子和皮草领的女人(玛丽·特蕾莎·沃尔特)》(2024)属于汤姆·萨克斯的“绘画”作品系列,他为此探索了毕加索在“战争时期”(1937-1945)的绘画作品。当时战乱冲突的恐怖令毕加索不堪重负,在此期间的创作中使用了破碎断裂的形状和形式。萨克斯发现了与他自己实践的相似之处,即在他的作品中受到 美国涂鸦和街头艺术的影响而反复出现的粗线条。策展人达金·哈特在描述萨克斯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时解释说:“萨克斯首先描画出这个时期绘画中呈现 的黑色轮廓(这些黑色轮廓的粗线条和刻意而为的生硬感与萨克斯绘制的马克笔线条相似,他曾说自己被这种相似性所吸引),然后用颜色填充,尽可能忠实地 再现它们,甚至包括毕加索的笔触风格。”通过将再现艺术品的构造过程可视化, 艺术家邀请观者审视自己与艺术史文物之间的关系。2025年4月29日至5月31日,萨克斯个展将在Thaddaeus Ropac首尔画廊亮相。
罗伯特·隆戈
Robert Longo

罗伯特·隆戈,《无题(紫藤)》,2024年
装裱纸上炭笔,224.2 x 177.8 厘米
罗伯特·隆戈以其基于在主流媒体上寻找到的原始图像和照片创作的大型炭笔画而闻名。《无题(紫藤)》(2024 年)捕捉到了艺术家对物质过程如何影响表现本质的迷恋:“ 这些图像不是简单的点击,而是非常耗费精力的构造物。” 他续:“在四英尺之外,它们是超真实的,但一旦你越过这个界限,靠近它们,它们就会分裂瓦解,变成这些抽象的标记或手势。”隆戈用精湛的明暗法表现出每片紫藤花瓣的细腻形态:利用由“木炭、 灰尘、粉末和炭笔”组成的细致层次来营造暗影,通过仔细的擦除来营造光线,从而暴露出他创作时所使用的原生纸张。最终呈现的图像仿佛凝固在时间中,充满了亲密感。继维也纳阿尔贝蒂娜美术馆的回顾展和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的大型个展(均于2024-25年进行)之后,哥本哈根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5年4月11日起为罗伯特· 隆戈举办个展。
阿尔瓦罗·巴林顿
Alvaro Barrington

阿尔瓦罗·巴林顿
《诺丁山嘉年华 2024/红树林日落(N11)》
2024年, 麻布上的丙烯酸和Flashe颜料,配雪松木框, 157 x 63 厘米
《诺丁山嘉年华 2024/红树林日落(N11)》是阿尔瓦罗·巴林顿在2024年第四次为伦敦 诺丁山狂欢节创作的艺术作品的一部份。这幅画作取材自艺术家在格林纳达的成长经历以及加勒比风景中温暖斑斓的色彩,捕捉到了明亮的半圆形太阳在地平线上落下的场景。在艺术家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几何图形,以亮蓝、橙和粉红的色彩在前景中相交和镶嵌,形成清晰明快而富动态的组合。巴林顿表示,艺术家埃特尔·阿德南和她如宝石般的风景画对这一系列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很简单,但给你的感受却丰厚”。他亦借鉴其他艺术家包括亨利·马蒂斯、色域画家马克·罗斯科和海伦·弗兰肯瑟勒,以及同侪乔·布拉德利和彼得·多伊格的作品。
琼·斯奈德
Joan Snyder

琼·斯奈德,《消失的剧场/切口》,1974年
布面油彩、丙烯、纸糊、线、人造毛皮、纸、铁丝网
152.4 x 304.8 厘米
六十年来,美国艺术家琼·斯奈德专注研究和想像抽象性叙事的潜力,并推动绘画形式的可能性。从玫瑰、樱桃树、向日葵到葡萄,还有涂鸦字句、月亮和图腾等,都是斯 奈德切身运用的语汇,从而创造出复杂且深具触觉的拼贴画面。《消失的剧场/切口》 (1974)是斯奈德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标志着她“笔触”绘画形式主义的结束,以及她在 作品中加入更多自传色彩的开始。这幅作品由三部分组成,可从左至右阅读故事。左上 角以黑色大写字母勾勒出“第一部分:哀歌W”、“第二部分:消失的剧场/切口”与“第 三部分:女士,脱掉衣服,让我们看看你到底是谁”(PART I LAMENT W WORDS’, ‘PART II VANISHING THEATRE / THE CUT’ and ‘PART III TAKE YOUR CLOTHES OFF LADY AND LET’S SEE WHO YOU REALLY ARE),分别对应了斯奈德不同风格的绘画表现。“哀歌”是刻在狭窄的白色背景上,密密麻麻、难以辨认、用血红色文字写成。“消失的剧场/切口”是作品的戏剧性高潮:一条巨大的斜线割裂了画面的中央部分,在其下方,有一颗贴在画布上的黑色毛皮心脏从中断开。第三部分的画面是一个又一个色彩缤纷的矩形网格,以纸糊加强边沿,故事以此作结。

琼·斯奈德,《消失的剧场/切口》,1974年(细节)
布面油彩、丙烯、纸糊、线、人造毛皮、纸、铁丝网
152.4 x 304.8 厘米
这幅画的标题来自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1871年)中的一段文字。一位女性在好友过世后表示:“我所有意念的剧场已经消失”。斯奈德的《消失的剧场/切口》 象征着她与一位年长女性漫长而痛苦的关系断裂。正如艺术家在1974年12月12日的日记中所写:“只有当剧场消失时,它才变得更明显。切口变成了开口,为结束而开始, 为开始而结束。”将自传与抽象的形式结合,斯奈德宣示了感性与女性主体性在其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丽莎·露
Liza Lou

丽莎·露,《魔鬼的眼泪》,2022年
玻璃珠布上丙烯画,108 x 108 厘米
丽莎·露的作品的特点在于其诱人的、甚至是有魔力的物质性与创作过程中的密集劳动交织时衍生的张力,该张力体现于制作过程和她的创作主题中。《魔鬼的眼泪》(2022)是艺术家的“云”系列作品之一,由方形的珠子拼布组成,珠子以柔和的粉彩色调涂饰。每个方块的大小与普通的洗碗布相当,艺术家用锤子敲打珠子,揭示出将珠子连接在一起的精细线网。露说:“珠子在你用其创作之前,就有了很多象征意义——它们与美、珍贵,甚至劳动有关。它们是被用心制作的,拥有它们自己的价值。”
伊米·科诺贝尔
Imi Knoebel

伊米·科诺贝尔,《图像Phi》,2019年
铝板上丙烯,226.8 x 187 x 4.5 厘米
伊米·科诺贝尔果断的抽象艺术探索了绘画和雕塑的基础,汲取了至上主义、极简主义和色域绘画的珍贵传承。这位德国艺术家经常以组合或系列形式创作,将独特、简洁的形式语汇与鲜明的色彩相结合,打开了合成木板、铝和纤维板等基本物料固有的物理可能性。作品《图像Phi》(2019)是一块不规则形状的涂漆铝板,装设时刻意与墙面保持一定距离,呈现出在空间中无重力漂浮的效果。此作是艺术家”图像”系列的其中之一,以其愉悦的色谱和感性的绘画手法为特色。科诺贝尔在画面表面以充满活力的笔触和微妙多变的浅蓝色丙烯颜料为这件作品赋予活力,谨慎地平衡了其庞大的雕塑存在感。
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安东尼·葛姆雷,《设置VII》,2024年
10毫米方截面钢棒,190 x 54.4 x 34.5 厘米
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广受赞誉,这些作品探讨了人体与空间的关系。《设置VII》(2024)延续了艺术家备受推崇的“格栅系列”(GridWorks,2014–19),标志着他对人体质量的持续探讨。

安东尼·葛姆雷,《设置VII》,2024年(细节)
10毫米方截面钢棒,190 x 54.4 x 34.5 厘米
一尊站立的人物由交错的、不锈钢条构成,精确焊接成一定角度,形成错综复杂的内部支架。格栅是现代工业主义的结构,也是当代人体的框架。借此,葛姆雷以简洁、建筑化的线条、立面、体积和透视来阐明身体。剩下的,是人物的残余坐标,映射在空间中。
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

唐纳德·贾德,《无题》,1992–93/2020年
4幅木刻画套组(全组共20幅), 钴蓝、镉红、翠绿和镉橙印于手工韩国纸上,单件 60 x 80 厘米
唐纳德·贾德(1928–1994)是战后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彻底改变了“可见性”的概念,发展出一种严格的视觉语言,强调简单的数学比例和形式的开放性。在这件作品中——一组由四幅木刻版画组成,分别为钴蓝、镉红、翠绿和镉橙——贾德通过重复正交形态来强调色彩、形状和材料的首要性。版画,尤其是具有强大几何感的木刻版画,构成了贾德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的三维创作并行。这里,贾德使用一种名为“韩纸”的手工纸进行印刷,这种纸由韩国岩石山坡上生长的桑树内皮制成,他在1991年春季访问韩国时首次发现这种材料。
米格尔·巴塞洛
Miquel Barceló

米格尔·巴塞洛,《贝类等...》,2024年
画布上混合媒介,74 x 100 厘米
作为西班牙最备受赞赏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米格尔·巴塞洛以其有如浮雕般的混合媒介绘画、自由流动的水彩画和陶瓷闻名。《贝类等...》 (2024) 结晶了他对水生生物和绘画本身的体验。这件作品展示了无数的贝壳,从空中俯瞰,背景是滴落的深海蓝色,仿佛观者在窥视海底或岩石池。用巴塞洛自己的话说:“当我 工作时,就像是在自由潜水:我有一、两分钟没有呼吸,只够我画画,然后我再浮上水面,恢复呼吸。”巴塞洛的童年是在环绕着家乡西班牙马略卡岛的巴利阿里海的陪伴中度过,因此海洋领域是他无尽的灵感源泉。
奥利弗·比尔
Oliver Beer

奥利弗·比尔,《共振绘画(完美一日)》,2025年
画布上颜料,150 x 200 厘米
奥利弗·比尔在伦敦当代音乐学院接受音乐作曲训练,其后进入牛津大学罗斯金艺术学院,并在巴黎索邦大学攻读电影理论。他的音乐背景见于他的现场表演、电影、装置、绘画和雕塑中,作品揭示了容器、身体和建筑环境隐藏的声学特性。在他的“共振绘画”系列中,比尔利用声音震动在画布上构成精确的形状,调整频率以产生膨胀、涟漪状的图案,正如他所说:“以声音作为画笔”。在这件新作品中,比尔将法国多尔多涅省史前洞穴的声音转化为颜料。他一改以往共振绘画中蓝色和白色的空灵色调,这次使用了丰富的泥土色调,并将其融入天蓝和粉红色彩。
李康昭
Lee Kang-So

李康昭,《风吹-240533》,2024年
画布上丙烯,130 x 162 厘米
李康昭是韩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自1970年代以来,他在摄影、绘画、版画、雕塑、装置和表演等多个领域创作,发展出一种高度实验性的创作实践,深刻影响了韩国艺术的发展。创作于2024年的《风吹-240533》体现了他作品中标志性的表现主义单色构图。简洁、削减的线条既唤起了书法和东亚文人山水画的传统,又同时指向西方极简主义的美学。李康昭偏爱使用长柄的东亚毛笔,因为它能够更好地与身体的细微动作产生反应,艺术家在湿润的画面上快速作画,以实现笔、手、身体与情感之间的统一。李康昭目前正举办一场重要的个展,该展览在韩国现代美术馆展出,将于2025年4月13日闭幕。
严培明
Yan Pei-Ming

严培明,《国际风景》,2013年
布面油画,146 x 235 厘米
严培明的作品始终受到西方绘画和肖像画历史的影响。这位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曾在法国求学,从风格和主题上来说,他都认为自己是欧洲画家,但他在艺术创作中汲取自身的中国文化遗产,与欧洲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国际风景》(2013年)是一幅大尺幅的风景画。两幅颜色深暗而情绪强烈的画面——用精细的泼墨渲染和充满动感的黑色油彩涂抹而成——呈现出暮色中天际线下孑立的树木轮廓。这幅作品氛围感饱满,让人想起16世纪画家和雕刻家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弗的风景画,以及包括亚当·埃尔斯海默在内的德国文艺复兴前辈的作品。

关注我们
官网|www.ropac.net
画廊地址
伦敦伊利府邸 | LONDON ELY HOUSE
37 Dover Street, London W1S 4NJ
+44 (0)20 3813 8400
巴黎玛黑 | PARIS MARAIS
7 Rue Debelleyme, 75003 Paris
+33 (0)1 42 72 99 00
巴黎庞坦 | PARIS PANTIN
69 Avenue du Ge?ne?ral Leclerc, 93500 Pantin
+33 (0)1 55 89 01 10
萨尔茨堡卡斯特别墅 | SALZBURG VILLA KAST
Mirabellplatz 2, A-5020 Salzburg
+43 (0) 662 881 3930
萨尔茨堡哈雷 | SALZBURG HALLE
Vilniusstrasse 13, 5020 Salzburg
+43 (0) 662 876 246
首尔堡垒山 | SEOUL FORT HILL2F, 122-1 Dokseodang-ro Hannam-dong,
Yongsan-gu 04420, Seoul
+82 2 6949 176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