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已于2024年12月27日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延续了山中天艺术中心对非物理空间的研究,即从个人视角出发,围绕个人志以及地方线索所构建的区域性思考。同时,展览将“动物”作为一个象征和连接,去勾勒“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并以此为启始,对地缘边界间模糊的、不断游移的地带进行探寻,通过作品所搭建的叙事网络,拨开事物发展过程中因不断变化与相互依赖所产生的内在肌理和网络。


为辅助展览呈现,山中天艺术中心将依次对11位参展艺术家进行介绍。


本期艺术家为曹舒怡,其作品《牙刺系列之一至八》正在展览现场展出。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曹舒怡


199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2013年获复旦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2016年获复旦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2018年获帕森斯设计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纽约



曹舒怡出生于广州,是一位驻纽约的艺术家,她的实践结合雕塑、装置、影像和写作,探索造物与知识的炼金术以及技术文化和宇宙论之间的多元关系。她以思辨考古与生态寓言的形式,通过贯穿地质和微观尺度的多媒介叙事,冥想跨物种亲缘、离散物质与非人类的行星诗学。她的创作方法融合多维时空与材料转化,包括以特定场域采集的地质及生物元素制作的综合媒介雕塑,结合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地景与化石。艺术家参与的机构展览包括加州橙县艺术博物馆(2025),第11届魁北克国家当代雕塑双年展(2024),香港Para Site(2023),和美术馆(2023),阿那亚艺术中心(2023),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023),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22),上海明当代美术馆(2021),北京今日美术馆(2021),纽约国际艺术基金会(2021)等。



 创作脉络



对“生物艺术”的探索



曹舒怡在获得了两个社会科学学位后,25岁才接受相对正式的艺术训练。她的早期作品展现了对生物艺术领域的兴趣,生物艺术是以生物或生物技术作为材料和媒介,或将其作为视角和框架所进行的创作。在她本人看来,最终选择生物艺术的创作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纯艺术专业本身比较注重观念,对具体媒介和表达不作限制。其次,艺术家本身有着社科背景,大学期间的社科研究对象主要是边缘及底层群体,如城市流动人口,因此她对跨学科的创作更感兴趣。


除此之外,她刚到纽约不久便结识了做生态艺术的芬兰艺术家Terike Haapoja,在这位芬兰艺术家的引导下,她发觉自己对生态艺术的议题,以及跨专业跨媒介的多元表达形式很感兴趣。生态艺术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下被边缘化的非人类生物,艺术家自己作为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身份也更能产生共情。此外,她想要强调的是生物艺术这个标签的局限性。生物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它们是在有机生物、无机物和非生物之间游移的状态,比如,她近年关注的矿石以及地质元素相关的对象,实际已经超越了生物的范围。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她的实践本身就是在拓展或者说打破生物艺术领域自身的界限。


在2018年的《去物种志》系列作品中,曹舒怡收集了关于自然散步、商店、科学实验室和互联网数据库的不同元素,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从而模糊了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与非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界限。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边缘复兴》,曹舒怡,灯箱、脱细胞处理植物花叶、玻璃、3D打印蚂蚁数字模型(一个南太平洋偏远岛屿上近日发现的新物种),2018,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去物种志》这个标题受到了艺术家当时正在阅读的多物种人种志的影响——这种思潮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置于多物种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中(而非支配性的力量)来反思我们的存在。这些雕塑展示了虚构的田野笔记,它们来自平时收集的不同材料,包括在野外或被改造为垃圾填埋场的海滩捡拾的自然遗骸,网络购买的用于实验室研究的生物标本,3D打印的数字物种,去细胞化处理的植物花叶等。她通过这个系列主要探寻了非人类物如何在人类活动与知识生产中成为被置换与抽离的对象。



“石头”——深度时间的炼金术



曹舒怡一直有收集石头的习惯,并认为石头的神秘形象大概是所有雕塑者最初也是最持久的启蒙。2020年,由于美国疫情反复,艺术家困在半居家的状态一年多,计划无限期延滞,同时她也经历了一系列美国国内的历史性的社会动荡,还目睹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和政治经济体系的失衡。出于这种长期的延滞和错位带来的迷失感,以及对线性的加速主义时间的反思,她开始思索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面非人类行为者的存在,尝试去看更深更慢的东西。


在艺术家看来,石头有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生命节奏,是大于个体单位的生命聚合。石头在微生物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不停改变,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各种地貌,只是这种变化周期的一个局部切片。当我们搬起一块石头仔细看,会发现石头的孔隙和底部布满了各种生物。而无数过往生命的凝结物,包括你我,也终将成为石头。在艺术家的创作中,石头既是一种物质与隐喻的触媒,亦是与之建立关系的装置,她通过石头来衡量自己与万物之间的距离。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左)《高原(之一)》,曹舒怡,炻器、釉料、玻璃,32×20×8cm,2021,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右)《盆地(之一)》,曹舒怡,炻器、釉料、木化石,30×18×8cm,2021,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无名(之六)》,曹舒怡,手工吹制玻璃,28×15×10cm,2021,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曹舒怡雕塑中常使用的材料,像玻璃与陶瓷都与石头有着亲缘关系,比如黑曜石就是火山产生的天然玻璃,人类最早开始制作玻璃也是为了模仿自然的矿石。但她的作品中并不会直接出现石头的实体,而总是会经过一定的转译,例如:对表面纹理的提取与再处理,或是物理实体与数字代理之间的置换,又或是与其它材料的拼接等。


艺术家认为,石头也一直存在于现代科技之中,像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时所刷的手机,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矿石中的稀土元素。现代科技使这种联系变得隐蔽,制造出一种无形与无限的幻觉,但所谓的虚拟世界仍然受制于其金属矿石构成的物理载体的生命节奏,也有迭代和腐朽的周期。同时,我们的技术也在制造新的“石头”,塑料、水泥、混凝土、合成纤维和钢化玻璃的凝结物是正在形成的“新地壳”。石头是深度时间的炼金术,而当代科技的炼金术再造了自然,重塑了时间。



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曹舒怡近年的作品都旨在超越生物中心的思考框架,围绕生态与地质力量在地球系统和深层时间中的互动,将非生命/无机物与生命/有机物的共同演化,理解成与其他演化系统(社会、物质文化、技术等)相互纠缠的复杂的共同事件,并通过生态思辨试图提出基于互惠与多元共生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想象,通过探讨有机与无机、生命与非生命之间不断发展的转变,作为一种消解人造边界的方式。


2023年,艺术家举办了个展《软流》。此展览的题目源于地质学专有名词“软流圈”,是指位于地下深度大约平均70千米至220千米处易于发生塑性流动的地带,呈现出固态和液态混合的变形物理环境。软流层顶底界面并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区隔,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这种不定形的地层状态暗合了她创作中的一些关键属性,比如对于不同物质材料炼金术式的融合转化,对于不相容的时空尺度的拼接重组。这些地质寓言与所谓真实事件的偏差与重叠所生成的痕迹,彰显了历史记录的偶然性与随机。它们在作品中的暧昧形态很多时候更像是某些变化中被刻意定格的中间状态,暂时的样貌和永恒的瞬间。艺术家用诗性的化石与遗迹来捕捉、承接游走于极宏观与极细微尺度之间的自然物与技术物,生成与灭亡的瞬间在这种被凝固的雕塑状态中显得缓慢又即时,指向更深远的时间、历史与生物之间的缠绕。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离岸的形状》,曹舒怡,影像静帧,单屏录像,15',2023,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离岸的形状》,曹舒怡,陶器、贝壳碎片、藤壶、玻璃、沙子、砾石、塑料橡胶、纸张、珊瑚、石化皮革、马骨鱼骨、生锈的插座、鲸鱼耳骨,尺寸可变,2023,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作品《离岸的形状》是雕塑和视频的组合。雕塑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于美国布鲁克林南部的死马湾。原先主要是处理马匹的尸体,当汽车工业取代马匹之后,此处就变成了垃圾填埋场。半个多世纪前,已废弃的垃圾填埋场封顶破裂。这些过去的“幽灵”(垃圾)被冲入附近的海水,又被翻带到海滩之上,重新进入当代的生活网络。艺术家通过使用海边捡到的废弃物品重新制造微观地景,将这些废弃的、无法被土壤轻易消化的、过去的物质在压缩时间里进行杂交,模拟呈现出物质元素与行星之间演化的痕迹。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亲密无间的陌路人(四)》,曹舒怡,手工吹制硼硅酸盐玻璃,25×13×13cm,2023,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帕布里特(卷曲的牙)》,曹舒怡,粗釉陶,84×84×15cm,2023,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帕布利特》系列为生物间的纠缠锚定了更为可视的证据,记录了远祖痕迹与持续转化的环境中的激进变质相遇时,一个不可思议的瞬间。“帕布利特”作为一项古生物学研究提出的术语,用以描述早侏罗纪时期的一块混合化石,其中甲壳动物、比目鱼和脊椎动物在相互吞噬、消化的过程中由于外力因素,被凝固为一个相互嵌套的整体。


曹舒怡的创作一直在探索微观与宏观尺度之间的跨物种共生与共死,灭绝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以及这之间交缠难解的隐约、幽暗的复杂关系。不同尺度的思考,使得关系呈现出一种非线性、非均质但是共同演化的状态。她的作品题目大多来源于当下正在阅读思考的文本,或是科学研究的术语。这让标题成了一种脚注、提示,对作品背后的故事做出了延伸性的解读。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下,无限进步的现代化幻想与世界终结的末日悲情得以无效化与被解放。存在于艺术家作品中,在多重时间与物种的纠缠里被边缘化的人类,或许也是作为亚裔女性工作于欧美系统的艺术家个体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找。



 展览呈现作品



「 牙刺系列之一至八 」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牙刺系列之一至八》,曹舒怡,炻器、磷灰石、铝土矿、方铅矿,尺寸可变,2023,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左滑以查看更多图片)



《牙刺》源自于对物质在无机与有机?体之间循环流转的追踪。海洋对磷的争夺驱动了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对磷的开采、转化和放逐这两条线索通过雕塑的形式交融。艺术家赴贵州瓮安走访以磷酸盐化方式保存六亿年前原始生命的古生物化石群,并于同?地域采集磷矿石与尾矿中积存的固体废料磷石膏,以此展开?系列材料试验。最终呈现的雕塑整体造型指向一种非线性演化的生命形态,暗示着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环境和适应演化的纷繁样态。它代表了有机和无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在转化过程中的交错和重组。



 过往参展经历



上下滑动阅览

 个展及双人展 

2024

《当大海敞开时》,Island画廊,纽约

《不合时宜的灼烧》,魁北克第十一届全国当代雕塑双年展(BNSC 2024)个人项目,加拿大

2023

《曹舒怡:软流》,“蜂巢·生成”上海空间,上海,中国

《嬑形陌客》,Para Site艺术空间,中国香港

2022

《湿生,卵生,有鳞,无鳞》,Agnes Varis艺术中心,UrbanGlass,纽约,美国

《幽灵代谢》,Hazel and Robert Siegel画廊,普瑞特艺术学院,纽约,美国


 群展 

2025

《出土》,奥兰治县艺术博物馆(OCMA),加州

2024

《你能听到树的声音吗》,F2T画廊,米兰 

《异形》,David Castillo画廊,迈阿密

《空间协奏》,上海静安公园国际雕塑展

《腹地脉动》,第四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美术馆,乌鲁木齐

《不明之物》,松美术馆,北京

《复魅》,Thaddaeus Ropac,巴黎

《漪界》,PODIUM,香港

2023

第二届“TAG·新当代-离岸”,西海美术馆,青岛

《南方故事》,和美术馆,顺德

《剧变生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

《相去几何》,阿那亚艺术中心,北戴河

《异界》,Yve Yang画廊,纽约

《从嘴唇和石头中学习阅读》,Below Grand 画廊,纽约

《融化的岩石,静止的风》,Yamanaka Suplex,大阪,日本

《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下辑:液态循环)》,长征空间,北京,中国

《皮肤地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22

《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昆明当代艺术馆,云南昆明,中国

《缠绕:生物/媒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地腐》,班夫艺术中心,加拿大

《物》,前波画廊,纽约,美国

2021

《词句》,纽约艺术基金会(NARS),纽约,美国

《重塑》,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9

《让我们再次聆听》,A.I.R.画廊双年展,纽约,美国

2018

《涟漪》,SLEEPCENTER画廊,纽约,美国

《混合造物》,Westbeth画廊,纽约,美国






文章内容参考:

2024 专访|曹舒怡:在时间褶皱里与无数生命重逢

https://mp.weixin.qq.com/s/G1q-SO_pn_-EeVTt2vlL7g

2023 与时共制 | 龙星如 & 曹舒怡

https://mp.weixin.qq.com/s/LHT-p0U42VjZ8bSoHJfxyw

蜜谈|曹舒怡:游离于地球历史与未来之间

https://mp.weixin.qq.com/s/0t_fIsdTXSquQr2Hnk-_BQ

今日专访 | 曹舒怡:用石头衡量自身与万物的距离

https://mp.weixin.qq.com/s/0vq0MUY8dC6vUPUVv9APwA

对话曹舒怡「1/2」:生态中的复杂纠缠 | Complex Ecological Entanglement

https://mp.weixin.qq.com/s/p_Zgnuhnhr4yFZ3AVL1Q2g

对话曹舒怡「2/2」:生态中的复杂纠缠 | Complex Ecological Entanglement

https://mp.weixin.qq.com/s/n8J99E3DcWYiaiv8RZurCQ

HBP XLII 曹舒怡:软流 | “蜂巢·生成”上海空间开馆展

https://mp.weixin.qq.com/s/XSyw7Ebo2bWSkidRDwyUoA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山中天艺术中心坐落于北京朝阳区751艺术区,由著名建筑师金秋野设计,是一座融合了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也是集青年艺术家共创、艺术衍生品展示、多功能厅和咖啡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艺术中心每年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并积极拓展品牌合作项目、参与各类艺术公益活动。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艺术教育为基石、扶持青年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交流平台,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体验,并致力于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




 点击链接进入购票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加入会员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人物 | 曹舒怡:生态边缘的身份体认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