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艺术长卷穿古越今,《第十雅集——杨思胜个展》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在香港的艺术3月里,中环集古斋展览厅内墨香氤氲,22日下午,由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基金会和香港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第十雅集——杨思胜个展》新书发布会暨策展人对话于此举行。艺术家杨思胜携六幅经典力作亲临香江,以笔墨为舟,以书画为风,与在场嘉宾和观众共赴一场融贯传统与当代的美学之旅。

发布会活动现场
策展人对话环节,杨思胜与著名中国现代设计教育重要奠基人、策展人王受之教授,及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共话艺术真谛。杨思胜笑称自己是“岁月神偷”——当年雅集大师们的只言片语、半卷丹青,皆被他悄然“窃”入笔墨。言语间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在创新与传统之间,他比喻说:“传统如云吞面,无论怎么创新,汤底是永远不能变的,味道还是中国味道。”面对他人的盛赞,杨思胜面露谦逊,回应说:“我也不知道我在搞什么(色彩)。“我都是乱涂一场”。但这背后是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笔”的勤奋,他认为“临摹就是训练自己,临摹是书画家的根基。”这时,就连他手中的拐杖也像极了一支笔,无时无刻不在地上、在心中“临摹”。

艺术家:杨思胜
作为《第十雅集——杨思胜个展》展览的导读人,王受之在书中以洋洋洒洒万字长文详细分析了「己未雅集」和杨思胜的艺术。在现场,他指出,杨思胜的非科班发展特色恰成优势——未受程式束缚的笔墨,反能重构传统,可借「己未雅集」了解海外最大的书画圈和收藏圈,王受之认为发现杨思胜的书画,犹如打开「图坦卡门」的空间,在这被遗忘的空间和时间里,曾经聚集了中国书画圈中最重要的人与作品,他希望可以通过其创作与收藏,续写「第十雅集」篇章,梳理、弥补当代水墨艺术史上的“空缺”。

策展人:王受之教授
孙文倩以海明威笔下的“流动的盛宴”比拟「己未雅集」,她提到,从这场“第十雅集”的发生地——杨思胜纽约的家中,到本身成为一个流动的、承载一切文人魅力的概念。在持续传承和举办雅集、不断回到传统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是不变的化石,而是一种连续的、可参与的、开放的历史。通过杨思胜的艺术,才得以了解如何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继承、加入和实践一种古老的传统,并使其焕发出当代的活力。现场观众提问踊跃,一位青年艺术家感慨:「杨老师的画作像一座桥,让东方美学与世界对话。」

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
活动现场高朋满座,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在致辞中感谢商务印书馆、集古斋以及一众艺术家们的支持,他表示:“非常荣幸一年多前我们邀请杨思胜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办《第十雅集》个展,他的艺术会为中国当代水墨做出新的灵感,他创新的最大价值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尊重,他的字和画值得历史学家好好梳理和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毛永波在致辞中称赞杨思胜的画作气象奔放,是中华传统文化有韧性、涓滴不息创造性转化的一种表現,与蔡元培提倡的“美育可以慰藉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主持人曾瀞漪认为,《第十雅集——杨思胜个展》新书在香港出版,恰与香港这座东西交融之城形成奇妙共振,更为香港建设成为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中心起到非常大的助力。
雅集余韵:即兴笔墨会知音
发布会后,主办方特设“雅集”环节,杨思胜与友人一起或坐或立于案前,以左手拄仗,右手执笔,与艺术同好们即兴挥毫泼墨,共展素宣,重现文人以墨会友之古韵。笔锋游走间,充满和谐与拙趣的形象跃然纸上,杨思胜的多元文化底色在墨色中迸发。
雅集不散,艺术长存 。春日的香江畔,这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对话,终以墨香留痕、以书卷传世。《第十雅集——杨思胜个展》已于香港各大书店发行,纸页间的山水云烟,静候知音共赏。

《第十雅集——杨思胜个展》于2024年伊始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启幕,一年后,香港商务印书馆将其中精华凝萃成书,不仅收录其磅礴山水长卷、精妙中尺幅人物花鸟,更将艺术家笔下那些「咫尺千里」的雅趣小品尽数呈现。此次新书发布会不仅是对上海展览的延续,更通过梳理成书,将雅集精神注入当代城市文化脉络。
“雅集”自古为文人墨客以艺会友之盛事,中国历史上有「梁苑之游」、「邺下之游」、「金谷园雅集」、「兰亭雅集」等九个著名雅集,而杨思胜自1979年己未年于纽约寓所延续此古风文脉,由他发起的一场庚续21载、每月一聚的「己未雅集」云集了王季迁、张隆延、黄君璧、谢稚柳、关良、程十发等书画大家、鉴赏泰斗与收藏巨擘,故此被誉为“第十雅集”。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文人盛会,不仅成为海外中国艺术的精神灯塔,更滋养了杨思胜“博采众长而铸自家风范”的艺术之路。
MoCA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