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鸟头 X btr:格就是阿拉的新村!,图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正值鸟头2006年的《新村》系列中“雪野新村”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系列展——从前”中展出期间,由艺术评论人btr与艺术家鸟头以“新村”为主题出发的对谈在展览现场展开。
本篇梳理了对谈中艺术家阐释的其艺术创作理念的演变路径,从早期《新村》等作品基于个体经验的视角出发,逐步转向对图像本体可能性的探索。

“从前”展览现场,图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从《新村》系列后,鸟头的创作从个体经验叙事到图像本身的可能开始转变,早期作品更多基于个人视角的自我表达,而当下则聚焦在图像的重构。艺术家试图通过拼贴重组、矩阵排列等呈现方式,突破既有的视觉认知惯性,在物质载体与观看逻辑的双重维度上拓展图像的边界。这种对图像本体性的追问,正成为他们当下创作的核心驱动力。
冬之树,UV打印于亚克力上,120X160cm,edition 5,2025
“我在研究一个美丽的冬日”
冬日之美不仅体现在萧瑟与枯败的外表上,更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生命力的象征。冬天虽不像夏天那样充满青春活力,但它却孕育着一种独特而深沉的力量。你仔细观察它,其中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它代表了终结,也预示着新生的起航。换一个角度观察冬天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而不仅仅是休眠。
——鸟头
新村,黑白C-print,2005-2007
这种实践源于对摄影与图像本质的反思,作为机械复现的产物,相机的技术基因先天带有再现性枷锁,而鸟头试图在图像的有限性中寻找一些相对无限的合理并建立新的对话关系。同时,他们仍使用胶片,其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偶然性特质,相较于高度可控的数码设备,胶片在拍摄过程中会因操作偏差或环境因素,在底片上生成超出主观审美的意外成像,这些偶发的视觉痕迹往往能成为创作的重要启发点,而数码成像的确定性恰恰稀释了这种特质。
鸟头世界-什么时候来到我身边,2024
鸟头在近期的创作中尝试将影像去物质化,解除“照片”与“纸张”的物理绑定关系,把影像从这张照片的框架里面解放出来,去做更多的其他可能的尝试,跳出个人经验范围去看待一些你已经习惯的事情,到最后会形成一个很有趣或者是可以看到事情本质的通道。
颠三倒四,225×115×2cm,?漆,麻布,?,2024
在《更大的照片》系列的作品中,鸟头将三张保持原始构图的照片并置。从大量照片中筛选、翻转、组合三张具象的照片,形成一幅结构稳定但视觉生动的抽象画面。例如,远看《颠三倒四》仿佛“山”字的书法,近看作品则是被偶然性连接的图像。摄影的图像通过丝网印刷的手段直接转移到木板之上,并由大漆固定。当显现影像的工序脱离相纸,图像获得以白漆为基底的活跃机理以及丝网印刷在表面叠加的均匀质感。不受载体限制的摄影实现了去物质化到再物质化的繁衍。

左:拜影-泰姆05/06,榆?、照?、丙烯颜料、码钉、中国墨、树脂,45.5*23.3*8cm,2019 右:有?,装置(综合材料),上丝?印照?,?盒上?墨涂绘和书法,内置排?扇,LED 台灯,70*33*33cm

鸟头成立于2004年,由宋涛(1979年出生于上海)和季炜煜(1980年出生于上海)组成,组合名称来自拼音输入法生成的一个错误选项。在鸟头近20年 的创作中,摄影是其常用的重要媒介之一。他们的早期摄影以多以戏谑、主观的视角,从大量抓拍照片记录下真实的都市日常生活,到朋友、熟人不经意流露的表情,都被定格在创作中。鸟头以摄影为创作基础而不被摄影所框限,其镜头捕捉任何能涉及的事物,将关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思考逐渐内化到他们的图像语境中。近年来,鸟头愈发强调作品的装置属性,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不断突破人们对于摄影的传统认识。他们结合照片矩阵、拼贴、装裱、摄影书等各种对于照片的使用方式,在不同的展览空间和环境中呈现多个自我更新进化的“鸟头世界”。
重要展览包括:欢迎再来?头世界,源-SOURCE,京都国际写真祭,日本(2024); ?头: 云云,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摸着石头过河(2024);沙特阿拉伯迪里耶双年展,沙特阿拉伯(2021); 缪斯,愚公与指南针,坪山美术馆,深圳 (2020); 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 连州摄影博物馆,连州(2019);生活城市,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英国(2017);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2017);第六届莫斯科双年展,俄罗斯(2015);2012 新摄影,MoMA,纽约,美国(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2);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意大利(2011);艺术家档案,东京国家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年展,国家艺术中心,东京,日本(2011);中国发电站 - 第二站,ASTRUPFEARNLEY 现代美术馆,奥斯陆,挪威(2007) 等。
机构收藏:泰特美术馆,英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美国;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坪山美术馆,深圳;江南布衣,杭州;Uil sigg, 瑞士; 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德国; Sammlung Wemh?ner, 德国; The Margulies Collection, 美国; 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Astrup Fearnley), 挪威等。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上海胶囊》等。译有伍迪·艾伦《毫无意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等。播客「上海胶囊」「Encounter」主播及微信公众号「意思意思」主理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