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道路”占据了复星艺术中心的二层和三层空间,三层展厅展出了王光乐的29件作品,从最初创作的作品《午后》到去年在“南山社”实践的影像记录以及挪移过来的墙面,呈现了一个递进式的王光乐。二层展厅则是近期的12件“无题”系列作品,另有一面《红磷》如“影壁”般伫立在主展厅前。
这是王光乐的第一个美术馆项目,作为一位成名已久的70后艺术家,他并不希望美术馆首展被打上回顾展的标签。与回顾相悖的是“新”,如果留意王光乐近年的活动,会发现他时常跳出工作室,模糊画家身份,输出新的实践——譬如2023年底在蔡锦空间的“红磷”项目;2024年夏季在鼓楼西剧场参与舞台设计;秋季在西安“南山社”的合作式绘画;冬季前后两场与舞者们合作的“空房间”项目等。这些超越了独立艺术家身份,需要通过协作、沟通辅以新传播途径方能达成的项目,展现出艺术家在绘画之外的探索与旺盛的创作热忱。而此次的美术馆首展,王光乐却只展绘画,仅仅呈现一个绘画的王光乐。



复星艺术中心王光乐个展“道路”展览现场
绘画的王光乐是谁?是此前在即将要拆除的斑驳墙体上用一个月的时间做“无用功”的王光乐?还是制作了一块化学材质的平面鼓励他人在其上划出斑斓花火的王光乐?是教授给工人们自己的独家绘画程序让他们每日工作的王光乐?还是在公共空间的广场上搭建小型迷宫,为既定的房间设计出连接通道的王光乐?这些实践究竟是其创作主线的延展?还是属于他个体矛盾性的跨界表达?
然而,王光乐说自己并不矛盾,他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说,他一直努力通过回答“什么是艺术”来展开自己的工作。绘画,即是他在用平面的媒介回答上述问题,而选择抽象艺术则是因为抽象是最具普遍性的表达方式。王光乐确信,艺术永远通过最大的个性达到普遍性,而艺术在展现个性的同时最为迷人的特质之一是“包容”。
包容性作用于内部,是让看似不和谐的因子在作品里共振,形成丰盛多变的肌理;作用于外部,则可容纳各种媒介,无论呈现形态是画面、身体、声音亦或是一面墙,它们都是达成王光乐想要建立的“关系”系统中的分子,艺术家则借由它们在现实里汲取感性、平衡感性、进而超越感性,最终达成付诸于肉身的感受力——一种同频关系中的感受力。

ARTnews:你想展现一个什么样的王光乐?
王光乐:就是绘画的王光乐。
ARTnews:这次展览有多少张新画?
王光乐:10张,用来冲淡一点回顾的性质。我不想在展览中掺进其他项目,因为项目的那种热闹会冲淡绘画的单纯性。因为我还是一个画家,我的过去不由今年决定,而是由过去20年决定的。


复星艺术中心王光乐个展“道路”展览现场
ARTnews:在最近的一些个人项目里,你都在做“关系”——人与人、媒介、空间的关系。为什么在第一个美术馆项目里,反而放弃关系美学了?
王光乐:如果回顾我的艺术史,媒介还是以绘画为主,但是我也能回答为什么2024年会做“关系”,因为人是目的,最终还是回到人。过去不具备条件,我就在工作室用平面来回应这个事儿。但绘画需要思辨的过程,在关系里面是弱的,因此与直接性的艺术形式如行为、舞蹈放在一起是有冲突的。我还是要尊重我过去的20年,因此选择了现在这个比较保守的方案。我觉得语言的一致性很重要,但是思想的一致性更为重要。
ARTnews:你觉得自己矛盾吗?
王光乐:曾经矛盾过。我原来是纯粹的为自己去画,把所有人的目光都排斥掉。我设立了一个界限,自己站在线的另一边。大概是在2011年,我突然明白原来是自己虚置了一个前提,其实画画永远是给别人看的,这就是绘画最大的社会性。吕克-戈达尔启发了我,他说一张图片是由两个人做成的,图像是两个人的关系。人作为目的,避免不了关系的发生。我作为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媒介去反映关系,如果发生矛盾,只有媒介的矛盾,只有所见不一致的矛盾,但内核是一致的。
ARTnews:你并不拒绝与外界的交互,但你的画又是冷静并抽象的。谈谈你的美学观。
王光乐:我喜欢塞尚和莫兰迪,这两人开启了艺术新的局面,塞尚改变人对艺术的看法,在塞尚之后,人们看世界都变了。莫兰迪不一样,莫兰迪是充沛的情感,带着敬畏的生存感觉的表达。他俩一个是方法论,一个是世界观。在他们之后有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沃霍尔关于平等的阐述……他们都是我的艺术史,我的艺术是在他们的开启之后才拓展的,我才具备勇气寓于平面或做不同媒介的尝试。其中的共性是基于艺术是自律的,除了宗教观、政治观、经济观之外,终于有一个审美的对世界的看法。
ARTnews:你的审美观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
王光乐:复杂的。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因为意识形态从美往下才会捋到政治和经济,那些都比较能说得明白,但是美的“难”是难以将其中的奥义说清楚。审美性大体有一个特征,就是没有目的。艺术的本质是抵抗,它不是来组织人的,是靠人性里的善意、美感、默契、会意等说不清的东西达成。这个世界好像只能靠艺术填补一些空隙,虽然很艰难。
ARTnews:你的审美来源是什么?
王光乐:是理想主义而不是现实。我的审美观还是挺古典的,我很喜欢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说美好的东西还是一个理念,降到人间就破碎了,就变成一个现实,对此再做出反应,就变成现实的一个影子,越来越破碎,越来越糟糕。所以我关于现实从来没有完美的设想,现实永远不如意。
审美在现实里头是稀缺的,一定是需要打开感官去感受。比如说今天有一片叶子打开了,你出门正好碰上一只鸟落在路边,这些都是美的,但也都是片段化的。几乎所有人对自然的美都不会否定,因为是共识的美感,但需要打开更多的感官艺术才能发生。
ARTnews:无论它们是叶子或鸟,当它们落到你的画面上的时候,还是抽象。
王光乐:对,因为我不会镜像的反映现实。现实不完美,你何必拿镜子照呢?我比较同意我是理念的、观念的抽象,当然同时也完成了形式的抽象,因为我是给出维生素,抽出分子式,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说确实也是抽象的。
ARTnews:你觉得你是观念艺术家吗?
王光乐:我不敢说我是,观念是不能够直接拿给人看的。而目前为止我还是呈现出来更多平面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不敢那么说。这必须通过我此后作品更多的形态去验证,大家对比我做的平面、立体、时间性的内容,最后发现内里放着一个一样的观念,到那个时候也许才可以这么说。

王光乐,第二号无题之四,2025,
布上丙烯, 201 x 200cm

王光乐,180820,2018,
布上丙烯,180 x 130cm
ARTnews:非架上绘画作品里,哪一件体现了你观念性的一致?目前来说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王光乐:有两件。一件是2004年的水磨石墙,把它归类叫壁画也行。但其实它不止是一面墙,它属于空间,比空间更强的是它是一个月的行为的结果,具有时间性。另外一件是2011年的“椭圆”(《20110423》)。后者是不断的在椭圆基础形状上每次涂小一圈,最后变成一个像一艘船的底部一样。它是在一面墙上,但也属于一个空间,只进入空间就有一种静谧、出现那种年轮沉积物的压迫感,像白色的坟墓一样。当然2011年的那一件作品是在画廊完成的,计划性很强,但2004年的那件就比较偶发,因为碰上那个房子要拆,它过去是南湖砖厂的食堂,我想它一定演绎过许多的人间故事,就想为它留下点痕迹,其实也借此填补了我的落空感。
ARTnews:你的作品在很强的执行性中又包含一些不可控性。
王光乐:这里头有一个真相,我们受的教育被灌输了一种历史理性,你不断去做计划,但是发现结果通常不是那个样子,于是发现其实命运有一个特征是不可持。
ARTnews:对于此,你怎样应对呢?
王光乐:我有意地减少样本。这里触及到生存的一种关系,就是我们永远有一种惯性——通过一个主体去认识一个客体的状态。比如说我们要去旅游,最好是希望跑遍全球,这种刺激当然可以提供新鲜感。但我在意的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自我的体察,所以这些外在的刺激其实不大需要。
拿我来说,我喜欢运动,但很难抽时间专门去健身,于是我的习惯就是每天从家步行到工作室,每天走同一条路。其实大家可能忽略了身体是我们的第一自然,通勤时间的变长延展了我对自身第一自然的体察。并且每天行走的路径相同,很多真相会浮现出来。比如对于时间来说,老人剩下的时间最少是吧?但在路上老人会给你让道,因为他不着急,走路就是他的目的。
另外,我会看到有阿姨常在同一时间擦玻璃,哪家挂出来的衣服不一样了……你的眼睛所看见的不是按照一种现代性给你安排的路径来设计的,全是设定之外。

王光乐,无题221203,2022,
布上丙烯,230 x 160cm

王光乐,第二号无题之二,2025,
布上丙烯,280 x 180cm
ARTnews:海德格尔提过“对存在的遗忘”的遗憾,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你用朴实简洁的日常行走似乎拾回了存在的一种真相。
王光乐:当然人其实做不到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专注对身体自身的体察其实是为了让测试样本减少,只有一样的条件才更能测出微妙或更为真实的丰富性。生活不是静态的描述,每天路过相同的路,路上发生的都不一样,没有一次通过的是同一个红绿灯,所以主题还是人生。
ARTnews:你在乎突破性这件事情吗?
王光乐:突破只不过是外人的成见而已。我希望我的绘画要回到最原始的绘画平面上留下的痕迹,就像洞窟里画出的那一道的样子,从那儿再出发,才可以破除掉它的外观和“象”。当然我也会羡慕舞者的身体表达,或者诗人那种天才的灵感,而我的娘胎就是绘画,怎么办?就跟我是福建人会带着某种地域口音一样。但我的表达是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凝聚在一个平面上给你看,我要觉得不满意,可能是用10年给你看。
展览信息
王光乐最新个展“道路”
展期:2025年3月23日–2025年4月13日
地址: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佩斯画廊
Pace Gallery
1960 – now
佩斯画廊创立于1960年,它是全球最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代理了众多二十至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及艺术家基金会,始终扮演着艺术界生力军的角色。佩斯画廊如今已步入第七个十年,将继续秉承其使命,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提供支持,并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艺术创作。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小红书
Galleries
New York|纽约
540 West 25th Street and
510 West 25th Street
info@pacegallery.com
+1 212 421 3292
London|伦敦
5 Hanover Square
London W1S 1HQ
londoninfo@pacegallery.com
+44 (0)20 3206 7600
Hong Kong|香港
12/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kong@pacegallery.com
+852 2608 5065
Seoul|首尔
267 Itaewon-ro
Yongsan-gu
seoul@pacegallery.com
+82 2 790 9388
Geneva|日内瓦
Quai des Bergues 15-17, 1201
geneva@pacegallery.com
+41 22 900 16 50
Los Angeles|洛杉矶
1201 South La Brea Avenue
losangeles@pacegallery.com
+1 310 586 6886
Tokyo|东京
1F; Azabudai Hills Garden Plaza-A
5-8-1 Toranomon, Minato-ku
Berlin|柏林
Bülowstra?e 18, 10783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