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于工作室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让·米奥特(Jean Miotte,1926-2016于阿尔敏·莱希画廊的上海空间个展「归返中国」(Return to China)刚刚圆满落幕,而他在画廊巴黎空间的个展亦于近日正式开幕。值此契机,我们荣幸邀请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Michel Bourcy)先生艺术评论专员马君怡展开深入对话。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 - 上海

「归返中国」
2025年1月10日 — 3月15日


“对他而言,绘画是一项独立的活动,拥有其自身的逻辑(或缺乏逻辑)。这项活动试图摆脱社会的一切预设条件:首先是‘画家’这一标签,它是一种‘将你牢牢抓住’的方式——正如塞尚早已拒绝的那样。抽象艺术家创作时,仿佛其他人,所有其他人,都不存在。只有当这些其他人愿意接受他的荒诞性和他的独特性时,才会与他相遇。这是一场极为大胆的赌注,并导致了一种悖论:为了属于这个时代,必须彻底将自己排除在外!”


—— 让-克莱朗斯·兰贝尔(Jean-Clarence Lambert),法国诗人、艺术评论家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 - 巴黎

「让·米奥特」
2025年3月15日 — 4月19日


3月初的一个早晨,巴黎迎来久违的阳光。我在阿尔敏·莱希画廊位于玛黑区的一栋办公楼内,见到了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Michel Bourcy)先生。他拄着拐杖站起身,笑着与我握手。天气真好,真应该带着我的小狗一起出门,而不是把它留在酒店。他此次来到巴黎,是为了出席画廊将于315日举办的让·米奥特展览开幕。与此同时,上海空间的展览“「归返中国将至尾声。


我与布尔西先生——他也是艺术家生前的多年挚友——就让·米奥特基金会的工作、让·米奥特的生活与创作展开对话。在交谈中,我捕捉到这样一些关键词:二十世纪、独立、手势、狂怒、色彩、直接、表达(与不表达)……并思考着它们之间的因果相连。


在战后的二十世纪艺术史中,让·米奥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几乎无处不在——从巴黎无形式艺术的展览,到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的朋友圈,甚至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中心都有他的痕迹。然而,他本人在这段历史篇章中,似乎又无处安放,尽管这是他的刻意为之。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肖像,1998年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 摄影:Sylvie Ruau



布尔西先生说,米奥特之所以独立,是为了“存在”。


而为了最纯粹的存在,他的创作是直接的——不像汉斯·哈同(Hans Hartung)那样做草图,不像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那样依赖音乐或酒精作“引子”。为了“存在”,他远离人群,不做赘述,而是在那种无法抑制的绘画狂热中,依循内心的手势和情感的色彩。“能够偶尔用一个超越寻常的手势,去表达内心所感,已经足够美妙了,何须奢求更多?否则,那不过是一场浮躁的竞逐,如同一场滑板车比赛。让我们学会抽离于尘世,向内探寻最深处的自己,不去理会外界的喧嚣,尤其是那些无谓的纷扰。”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最终,让·米奥特的抽象绘画并非虚无,而是极其具体的。它是“此时此地”,是鲜活的现实。它超越画布尺寸所局限的空间,成为内在的外化。它是自我的“生命即时”(la vie immediate)之绘——正如保罗·艾吕雅希望诗歌成为其所歌唱的那样。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工作中的让·米奥特,1981年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作为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请问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加入基金会的?在基金会的日常运营中,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米歇尔·布尔西(以下简称MB):2014年1月,在让·米奥特及其妻子多罗西娅·凯瑟-米奥特(Dorothea Kesser-Miotte)的邀请下,我正式加入基金会。我本身是建筑师,与让·米奥特是多年的好友。我曾在巴黎经营一家名为Point Rouge(红点)的画廊,我们正是在那个时期相识的,他还参与了画廊的开幕展览。


让·米奥特基金会位于瑞士弗里堡(Fribourg),其核心使命是系统整理、编目,并尽可能汇集让·米奥特的作品。同时,我们也通过展览和各类文化活动,在瑞士及海外推广他的艺术,使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目前,我担任基金会主席,米奥特之子Luc Miotte为副主席。此外,基金会的核心团队还包括艺术史学家兼评论家Lydia Harambourg,以及一位银行家和一位商业律师,他们共同为基金会的运营提供专业支持。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细节)1960

布面油画

193.5 x 128.5 x 3.5 cm



让·米奥特作品中最吸引您的特质是什么?是否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轶事可以分享?


MB:最吸引我的,是他作品中色彩的强烈表现力。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油画由大量色彩组合而成,并创作了许多墨水渲染画(encre de lavis),这些作品都获得了成功。到了七十年代,他开始尝试丙烯颜料,其中数量不多的黑色单色画,或以黑色为主色调的作品,是我个人尤其喜爱的。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1970

布面丙烯

 130 x 195 cm



让·米奥特对戏剧艺术充满热情,曾参与多个舞台幕布和服装设计项目,并在戏剧界结识了许多朋友。1985年,他认识了西班牙剧作家费尔南多·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l)。当时,大家苦恼于该给费尔南多送什么生日礼物。由于他酷爱抽基督山牌雪茄,我们便在米奥特位于法国南部皮尼昂(Pignans)的大工作室里,特意用雪茄制作了一个与他身高、体重相仿的“雕塑”。至于他是否真的抽完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至今依然健在,而且已接近百岁。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米奥特位于法国南部皮尼昂(Pignans)的大工作室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让·米奥特基金会是在艺术家本人主导下创立的。其成立二十多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MB:实际上,基金会早在1999年就已成立。让·米奥特的妻子多罗西娅是一位来自汉堡的医生,经营着一家大型分析实验室。她年轻时参观展览,深深爱上了让和他的艺术,此后更是倾注大量心血和财力支持他的创作,还曾资助他拍摄纪录片、出版书籍、制作版画等。多罗西娅向基金会捐赠了五百件作品,这是基金会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家夫妇曾考虑在瑞士以外的地方设立基金会,但在法国建立基金会的流程十分复杂。彼时,他们在弗里堡购置了一栋建筑,既作为居所,也用于存放部分画作。当地市长得知后提议:“既然你们已经定居在弗里堡,为什么不在这里成立基金会呢?”弗里堡市议会甚至提议提供一栋需要修缮的建筑作为基金会所在地。让和多罗西娅接受了这一提议,并承担高达一百万欧元的修缮费用,还亲自参与建筑设计与施工。然而,不幸的是,弗里堡的一些年轻人对市议会为一位法国艺术家设立博物馆的决定表示不满,最终纵火焚毁了这座建筑。彼时,基金会已经支付了一半修缮费用,这一巨额资金就此化为乌有,彻底损失。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米奥特位于法国南部皮尼昂(Pignans)的大工作室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尽管如此,基金会仍然设立在弗里堡,并曾在纽约开展活动。除了弗里堡的房屋外,让·米奥特在纽约苏豪区(Soho)和汉堡的工作室,以及皮尼昂的大工作室,包括这些工作室内存留的作品和档案资料,都归基金会管理。


基金会成立之初,艺术家夫妇已明确规定哪些作品将永久归于基金会收藏,不会出售。此外,我又保留了三百件作品,包括书籍、版画、石版画、雕塑、挂毯、绘画和素描,希望未来能在像蓬皮杜中心这样的艺术机构举办一次大型回顾展,全面呈现让·米奥特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历程。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1990

布面丙烯

260 x 195 cm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细节)1990

布面丙烯

260 x 195 cm


基金会工作的侧重点在艺术家生前和去世后有哪些不同?这些变化是否也反映了艺术界的某些趋势?近期,基金会在学术研究和出版方面有哪些新动态?


MB:让·米奥特有着强烈的个人坚持,拒绝被简单定义。他希望独树一帜,同时也渴望被博物馆接纳。然而,他不愿被归入某个流派的独立态度,使他生前未能在评论界和学术界获得更大的认可。


目前,基金会正在编纂 《让·米奥特作品全集》(Catalogue Raisonné),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一年。由于他的作品数量庞大,我们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在他的时代,许多版画师会邀请艺术家合作创作版画,让·米奥特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他留下了大量版画和石版画。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2010

布面丙烯

130 x 97 cm



那么,让·米奥特创作的布面绘画作品大概有多少?


MB:他的很多画布被卷起来存放在工作室或仓库中,如今才逐步被重新发现。让生前在国外举办了许多展览,售出过大量作品。多萝西娅在德国为他打开了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大门,他甚至曾在一场展览中售出上百幅画作。至于目前仍在基金会库存中的作品,我们估计大约有三千幅布面绘画,其中真正的大尺幅作品仅有三十幅左右。此外,大约有十幅未完成的作品已被我销毁,而让在世时,也会直接销毁令他不满意的作品。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1948

亚麻布面油画

46.2 x 38.2 x 2 cm



让·米奥特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曾是数学专业的学生,二战期间的从军经历激发了他的艺术潜能。1947年,他因肺结核住院,在病床上不断作画的故事,也让我联想到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和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米奥特的数学背景,尤其是数学所蕴含的规则与理性精神,是否与他的绘画理念和创作方法存在某种共通之处?


MB:不,他从未受到数学的影响,相反,他完全不喜欢数学。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 - 上海

「归返中国」
2025年1月10日 — 3月15日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让·米奥特的热情所在,也是他的灵感源泉。将绘画、音乐和舞蹈结合,曾是他的一个创作重心。那么,他是否会像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那样,在工作室里听着音乐创作呢?他画画的身体动作、拿画笔和刀具的手势,是否可以类比舞者的舞姿?此外,米奥特从不准备草稿,那他的创作是由什么开启的?


MB:的确,他热爱音乐,尤其喜欢路易·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不过,他不会在作画时听音乐,而是等到创作完成后,才去“看”画中的音乐。他创作时需要无人打扰的寂静。因此,他主要在深夜工作。


他有时会陷入一种艺术狂热状态(frénésie artistique)。有一次,我前往皮尼昂与他共同生活了一个月。一天,我们去圣特罗佩(Saint-Tropez),喝了一些玫瑰酒和红酒,回到家已是午夜。我准备休息,而他则径直走向画室。第二天早晨,我在吧台上发现了他留给我的纸条,上面写着:“你醒来后,去工作室看看我昨晚画了什么。但中午之前千万不要叫醒我。”那一夜,他一口气完成了五、六幅画作,直到凌晨四点才停下来休息。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无题1958

布面丙烯

97 x 130 x 2 cm



二战后,纽约与巴黎竞逐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欧洲的非形式主义(art informel)与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既相互交流,也充满竞争。在这段艺术史的重要篇章中,让·米奥特的角色颇为特殊——在五、六十年代,他与活跃于欧洲和纽约的艺术家们有诸多交集,并曾共同展出。例如,汉斯·哈同(Hans Hartung),兼得中西文化滋养的赵无极,曾在巴黎生活和创作的美国艺术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与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以及纽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在他与这些艺术家的交往中,是否有什么趣事?哪些人物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MB:他主要与山姆·弗朗西斯和琼·米切尔这两位在巴黎结识的艺术家保持联络。此外,他与汉斯·哈同和赵无极的关系也颇为密切,但他们并不常互相拜访。我曾建议他像许多艺术家那样进行,与同行交换作品,但他对此并无兴趣——他始终非常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与Alain Jouffroy,1985年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让·米奥特与赵无极的绘画风格相去甚远,但与汉斯·哈同的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


MB:确实如此。在汉斯·哈同基金会举办的一场展览上,有些作品不禁让我想起让·米奥特在六十年代创作的单色或双色墨水渲染画,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视觉上的共鸣。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倾斜1989

布面丙烯

130 x 97 x 2.5 cm



让·米奥特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参展,并置身于各种潜在的艺术影响中。他必然经历了一番严峻的对抗,才能在精神层面和艺术风格上保持独立性。对他来说,这种独立性意味着什么?


MB:是为了得以“存在”。


在您看来,是什么使让·米奥特的思想和作品在当代仍然具有意义和启发性?


MB:我认为,他的手势语言(gestuel)和色彩极具感染力。他的作品充满音乐性,是一种丰富、细腻且深刻的综合艺术表达。可以说,他的绘画是其个性与精神的忠实映射。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

《南方1991

布面丙烯

195 x 250 cm



让·米奥特曾说“绘画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姿态”,他十分注重内在精神的探索。此外,他经历了漫长的创作生涯,亲历二战后全球艺术世界的变迁。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后名声的?


MB:他们那一代的艺术家经历过很多艰难时期。要知道,在五十年代,他卖出一幅画的钱足够买下皮尼昂的一块土地。然而,当他没钱买画布时,则只能在床单上作画,并亲自制作画框。有一次,当他把画从工作室搬下去时,正巧下雨,整幅画都变形了。


让·米奥特希望作品能进入博物馆,并被视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他曾考虑前往美国寻求这种认可,因为在法国,他始终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尽管在1993年,敦刻尔克博物馆曾为他举办一场大型回顾展。然而,晚年疾病让他几乎完全退出了公众视野。如今,阿尔敏·莱希女士及其画廊团队为让·米奥特重新获得广泛认可,付出了许多努力。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1993年于敦刻尔克博物馆举办的让·米奥特个展现场图片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阿尔敏·莱希自2023年起与Diane de Polignac画廊联合代理让·米奥特艺术资产(The Estate of Jean Miotte)。基金会与阿尔敏·莱希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这一合作是否意味着当下艺术市场对米奥特的关注度在上升?


MB:我的立场一直非常明确;我希望让·米奥特的作品能出现在国际艺博会上。2023年,阿尔敏·莱希在纽约独立艺术展20世纪专场(Independent 20th Century New York)展出其作品,如今又在上海举办个展。


目前,几乎每天都有人联系我,询问是否可以购买米奥特的作品。此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赝品。因此,为拍卖师、藏家等鉴定作品真伪,并为真作出具证书,也是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纽约独立艺术展20世纪专场

「让·米奥特」
2023年9月3日 — 10日


1980年,让·米奥特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内地举办展览的西方艺术家。他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一特殊的身份?目前,阿尔敏·莱希上海空间的展览“归返中国”,与45年前北京文化中心的展览有什么呼应之处?


MB:让对能在中国参展感到非常兴奋。尤其是,他在北京展出的四十余件作品,几乎全是艺术性极强的画作,这让他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现艺术语言。在上海展出的作品,虽然不是曾经在北京展出过的,但同样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并且涵盖了他创作成熟时期不同技法和尺幅的作品,呈现出他丰富的艺术探索轨迹。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1980年于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让·米奥特个展现场图片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1983年于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让·米奥特个展现场图片 / ? 致谢让·米奥特基金会


3月15日,让·米奥特在阿尔敏·莱希-巴黎马蒂尼翁(Matignon)空间的展览将拉开帷幕。这个展览的核心是什么?与上海展览在主题或叙事上是否有联系?


MB:马蒂尼翁空间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展出让·米奥特创作于八十年代之前的作品,以及九十年代和2000年代的近作。这是基金会与画廊在巴黎举办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让·米奥特展览。此前,画廊图雷纳街(rue de Turenne)的空间做过一次小型展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个展,让巴黎的观众逐步熟悉米奥特的艺术,并进一步拓展他的国际影响力。


文 / 马君怡,2025年3月9日于巴黎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与作者马君怡在让·米奥特于巴黎的个展开幕现场,2025年3月15日 - 摄影:Dominique Maitre



让·米奥特 @ AR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阿尔敏·莱希(巴黎 | 布鲁塞尔 | 伦敦 | 纽约 | 上海 | 摩纳哥)

于1997年创立,现代理众多国际上重要的著名和新晋艺术家,并致力于探索现代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阿尔敏·莱希也是阿尔敏与伯纳德·毕加索基金会(FABA)的两位创始人之一。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让·米奥特:自我生命即时之绘 | 对话让·米奥特基金会主席米歇尔·布尔西先生 崇真艺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阿尔敏·莱希官方网站

#艺术家

阅读原文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