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海报,回顾展览精彩开幕>
从隆冬到仲春,山中天艺术中心跨年展览《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圆满落下帷幕。展览由山中天艺术中心副馆长张宇飞担任策展人,呈现了11位艺术家共计18件/组作品,以“动物”为象征和连接,勾勒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开幕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聚焦”人物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对11位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进行了深入且系统的梳理,聚焦动物形象在不同艺术家创作中的独特表达,剖析了其背后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最终撰写并呈现了共计逾3万字的深度文章。
黄永砅
《首领》,黄永砅,动物标本、金属、布,尺寸可变,2012,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桃花源记》,黄永砅,文本写作,294×29.7cm,421-2008,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黄永砅的作品中,动物形象常常承担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既可以被视为宗教与哲学思考的载体,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动物为隐喻,是其创作脉络的延续,通过解构和重组既有的符号体系,将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对话推向新的高度。
相关阅读:
冯至炫
《星辰许愿阵》,冯至炫,铝、钢、不锈钢、树脂、玻璃纤维、铜币、游戏代币、中药材、海藻、贝壳、水晶,尺寸可变,2023,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海王遗响-双生纪元》,冯至炫,铝、钢制绞盘、玻璃纤维、996船舶树脂、环氧树脂、玻璃纤维、不锈钢鱼叉,200×200×350cm,2024,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化石的动物骨骼同时是某种文明的沉淀与具现,对冯至炫来说,他完全把骨骼当做一个物件,去构成任何它可能会呈现的形态,“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骨骼,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动物的复原的形态。但实际上它们在刚被发现、挖掘的时候也是乱的,完全是一种随机的形态。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能去把这些骨骼构成任何结构”。
相关阅读:
吴权伦

《肖像(来自NCfC计划)》,吴权伦,喷墨相纸,59.4×42cm,36张,2018,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与人类高度介入狼犬育种的姿态相比,吴权伦对收藏物的处理相当克制。正如他所说的:“没有做任何的诠释,没有做任何的更动,对我来说就是去尊重这些现成品的存在,去尊重它们的历史意思跟它们的记忆,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每次看到人家可以很自在修改他们的现成物,我都会觉得很有勇气。”他更擅长使用一种更加“庶民化”的转录,无论是严肃的类型学摄影,还是不加修饰的对收藏物的展示,都赋予了作品在沉默中叙事的力量。
相关阅读:
森山大道

《巴黎88/89》,森山大道,明胶卤化银,60×90cm,1989,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在《犬的记忆终章》中,森山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一个个与其摄影紧密相连的城市。其中,他将巴黎作为了一切回忆的起点,是年少的梦想与失意。开设私人展示空间的计划落空后,森山将自己的重心从“展示”转为了“记录”,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在街头四处抓拍。最终出版的《巴黎88/89》包含了21张在巴黎期间所拍摄的照片,在森山看来,那是他行走与记录的证据。
相关阅读:
邬建安

《锁龙山》,邬建安,枯树根、蜡、鹿角、碎玻璃、禽骨、素描刻纸铅笔着色、木板、铜、玻璃等,250×140×180cm,2014,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在邬建安的理解里,当下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规则”,例如生殖隔离,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极有可能是不存在的,那里既有长着四只翅膀、六只眼睛和三只脚的“酸与”,又有长着翅膀的蜈蚣、蛇身人面的真实生命。于是在邬建安的作品中,“想象的”、“拼接的”动物也似乎曾经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艺术家所做的,仅仅是在当下完成一次次对远古动物的召唤。
相关阅读:
张文智
《乌斯珠耶》,张文智,单频道影像,3840×2160i,1/3 Edition of 3,12'55'',2021,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北山》,张文智,纸本水墨,140×117cm×3,2022,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张文智将大连地区捕鲸历史与当下海洋生态问题并置,呈现了对当代工业化、环境主义及自然敬畏的反思。其作品也暗示了人类技术进步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张力、神话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人类对控制自然的渴望与自然界不可控力量之间的冲突。
相关阅读:
童义欣
《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童义欣,十通道高清影像装置,2015-2020,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兽性朋克——骨头》,童义欣,提花挂毯,镀锌金属管,钢环螺栓,160×284cm,2019,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童义欣的环境意识包含着去人类中心化特质,这种特质来自于童义欣本科所学习的地质学专业:相比于亿万年的矿石,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为感受到人类面对广阔天地的谦卑和渺小,童义欣提出了“非人工”智能理论。一方面,“非人工”的字面含义即为非人创造物;另一方面,基于“人工”的英文“artificial”有矫揉造作、虚伪的含义,“非人工”(non-artificial)则表示不是假的、而是真实的。
相关阅读:
董金玲

《海》,董金玲,雕塑,铸铁,370×169.6×158.4cm & 60×25.6×25.7cm,2024,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董金玲用身物互喻的方式制造了这样一个讽喻的道德废墟,马的喻体也许是那种引人悲怜的良善,艺术家想质疑的正是这种良善的反面。人们的道德实践绝非全然出于天性,而是更多遵循着权力关系和财富关系所制定的社会运行原则,道德是一种社会建构。当我们谈论崇高的时候,谈论的实际是权力制度和财富系统的稳定。
相关阅读:
朱昶全
《是我来访》,朱昶全,锡铋合金,尺寸可变,2021,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我伪装起来了,就在你面前》,朱昶全,影像、双声道,3840×2160p HD,10'00'',2021,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表现的形态如信息一般永久存在,并且刻录在身体里,以动作传达给外界。作品中的“记忆”是对于图像和文本等信息的演绎和想象;同时,朱昶全把身边的动物或者物品想象成为身体之外的器官,去了解生活的周围以及自身的形成。朱昶全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动物形象,是源自他对于动物所具备的能力和生存方式的肯定。他认为动物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人类去学习的,反而言之,人类也并不比动物更加高级。
相关阅读:
赵仁辉
《界线二(朝着朝鲜)》,赵仁辉,UV打印灯箱,100×150×12cm,2019,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界线三(朝着阿拉斯加)》,赵仁辉,UV打印灯箱,100×150×12cm,2019,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赵仁辉擅长以跨学科方法探讨人与自然紧密又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类基于“科学式的研究结果”对自然界进行的控制与改造,与人类基于自身喜好对自然界施加影响,二者之间可能并没有本质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人类控制欲的体现,都源自于“人类对物种存在的必然性的轻视”。赵仁辉通过作品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喜爱的花朵会枯萎,我们讨厌的杂草依然会茁壮成长。人类的控制欲其实是极度虚妄的。
相关阅读:
曹舒怡

《牙刺系列之一至八》,曹舒怡,炻器、磷灰石、铝土矿、方铅矿,尺寸可变,2023,山中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曹舒怡近年的作品都旨在超越生物中心的思考框架,围绕生态与地质力量在地球系统和深层时间中的互动,将非生命/无机物与生命/有机物的共同演化,理解成与其他演化系统(社会、物质文化、技术等)相互纠缠的复杂的共同事件,并通过生态思辨试图提出基于互惠与多元共生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想象,通过探讨有机与无机、生命与非生命之间不断发展的转变,作为一种消解人造边界的方式。
相关阅读:
同期活动
GRSPACE 会员观展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现场图片>
GR SPACE Beijing于山中天艺术中心进行了2025年第一个观展日活动,与GR会员一同点亮2025。
何以“厦门达达”——从民国厦门美专说起
《何以“厦门达达”——从民国厦门美专说起》讲座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现场图片>
展期中,以黄永砅作品《首领》与《桃花源记》为基点,我们邀请了“厦门达达”成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刘一菱分享了民国时期厦门的艺术生态,以及厦门美专(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存在的20年间,为中国近现代艺术的生发所做的铺垫。讲座从几近被历史湮没的民国厦门美专说起,再系统叙述“厦门达达”的活动历程。
刘一菱指出民国厦门美专奠定了区域美术教育的根基,“厦门达达”则在新时代以激进姿态突破传统,二者共同构成厦门近现代艺术史中“立”与“破”的双重轨迹。重新钩稽民国厦门美专的历史遗产,无疑能从更广更深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继续言说“何以‘厦门达达’”与“‘达达’何以在厦门”的追问。
相关阅读:
闭幕特别展映:越界
闭幕特别展映《越界》活动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现场图片>
在展期末,我们邀请了独立纪录片导演、摄影师顾桃,并联手KADIST,精选了四部影片进行展映。影片聚焦动物与人类社会的边界问题,呈现动物在地理和政治边界上所扮演的或戏谑或病态的角色,以此展开自由、边界和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KADIST中国合作项目总监富源在放映结束后谈到,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以独特视角解构全球权力体系:他们探讨的是关于权力结构如何作用于个人与生态;动物在其中作为载体,见证了身体与土地、科技与神话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拒绝宏大叙事,转而聚焦日常细节,在诗意中完成对权力结构的批判。它们证明:真正的反抗往往藏在看似荒诞的微观现实中,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唤醒这些被遮蔽的记忆。
顾桃导演探讨了纪录片创作的本质,认为真实源于拍摄者与被摄者的深度互动,而非刻意导演。他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正沦为"表演",年轻一代适应舞台化展示,而老一辈则无奈面对传统消亡。禁枪政策对猎人身份的剥夺尤为深刻,非遗保护也常流于形式。面对当下,顾桃主张“幸存者视角”创作——摒弃宏大叙事,关注个体真实。他推崇实验性作品,强调打破框架的真诚表达。通过长期跟踪拍摄,践行“等待真实”的方法以最终捕捉到被摄者的自然状态。
文末彩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手册内页>
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
《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电子版展册一份

Tips:电脑端点击PDF内对应作品页即可跳转至对应文章
展览《界的折衷,面的游移,漩涡的末梢》是山中天艺术中心在建设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的道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展览虽然落幕,但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依然值得思考,我们也仍然期待更多的答案。
感谢所有参与展览的艺术家和画廊的支持,感谢每一位来到现场的观众。正值山中天艺术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际,我们也将继续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讲座与工坊活动,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体验。

新展预告

<点击了解展览详情,早鸟票火热销售中>
Shrinking of the Present,
Whereas...
我借用了过去的乐观
艺术家:谭英杰
策展人:唐一菲
展期:2025年4月12日——2025年6月2日
主办:山中天艺术中心
点击下方微信小程序进入购票

山中天艺术中心坐落于北京朝阳区751艺术区,由著名建筑师金秋野设计,是一座融合了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也是集青年艺术家共创、艺术衍生品展示、多功能厅和咖啡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艺术中心每年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并积极拓展品牌合作项目、参与各类艺术公益活动。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艺术教育为基石、扶持青年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交流平台,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体验,并致力于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