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骆丹个展《素歌 Simple Song》在M艺术空间正式开幕。
展览呈现了骆丹极具代表性的《素歌》全系列作品,这也是该系列自创作以来首次完整的公开展览。以百年前的湿版火棉胶工艺拍摄的《素歌》,模糊了时间的确数,隽永恒常。此次展览在震荡摇摆中重读《素歌》,重塑峡谷中“返魅”动人的精神性背景。

骆丹《素歌》:寻找精神美学的镜像
文/李晶晶
《素歌》是摄影师骆丹继《318国道》和《北方,南方》之后拍摄的又一代表作。3月 22日,《素歌 Simple Song》全系列作品在上海M艺术空间亮相,这也是该系列自创作以来首次完整公开展览。这批拍摄于2010年至2012年间,以百年前19世纪的湿版火棉胶工艺拍摄21世纪的影像,记录了信仰与精神的力量,作品中的傈僳族人仿佛一群未被时间带走的人,他们的眼神闪着百年前的光,温柔而清澈;他们的神色,质朴中透露出坚定的力量,安然而隽永。
45幅湿版摄影作品规规矩矩地上墙,接近象牙黑的影像基调与白色的卡纸、灰色的墙面组成黑白灰经典搭配,一幅幅画面兼具纤毫毕现和朦胧变幻,人物或立或坐于其中,沐浴着光影,散发着古典而神秘的气息,彰显着虔诚的生命状态。因晨昏而变的自然光线游移在作品的不同角落,形成斑驳晃动的光影,与画面上那些随机偶遇的手作痕迹合奏出一串串无声的灵性音符。在展厅入口一侧,光线透过大玻璃穿过被放大的作品《路》上,人站在它面前就好像自己正踏上这条蜿蜒又笔直向上的山间小路——此时,光线成了展厅唯一的装置。

光与《路》
素歌,是骆丹本人最深的情感投射,也是被摄者状态、气质的自然咏叹。展厅入口处有7幅傈僳族人物肖像,骆丹说拍摄每幅作品从准备感光板到冲洗完成,前后加起来要一个多小时,是被摄者自身的精神力量支撑并展示着他们的身体、目光、力量和状态。那些粗粝的肌肤、素朴的衣褶,与全程手工生成的一幅幅 6×8英寸大小的玻璃版作品,共同构成了拍摄双方合作的赞美诗。在拍摄《敲钟的约翰》时,约翰一动不动地站了20多秒,漫长曝光时间下的定力和信任感令骆丹每每念起,感动犹在。这部作品后来被收入英国费顿(Phaidon)出版社出版的《The Photography Book(2nd Edition)》(摄影手册第二版,2015)。此书“收入超过550张来自19世纪中期至今的世界最佳摄影作品”,每人一页。能与罗伯特·弗兰克、布列松、黛安·阿勃丝、南·戈尔丁、马丁·帕尔等世界级大师一起入选,骆丹说自己非常幸运。

《敲钟的约翰,老姆登村》,2010
《感恩节的聚会,瓦娃村》记录的是村民们聚集在一处简陋之地过感恩节的场景,也是《素歌》这批作品里极少的多人群像作品。在准备拍摄这个场景时,太阳越过后面的山顶,一束阳光正好落在遮雨棚上,整个光照亮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骆丹说,“这一刻仿佛神谕,可遇而不可求。”一匹《雾中的马》也是骆丹非常喜欢的作品之一,占据了一整面展墙。湿版摄影独特的工艺技术带给作品丰富的纹理与质感,“既是随机偶然,又有一些必然,呈现出一种保守美学的典型性,具有一种穿透性和象征性的美。”骆丹与马儿在山地大雾中邂逅,彼此默默相视,心有灵犀。

《感恩节的聚会,瓦娃村》,2010

《雾中的马》于《素歌》展览现场
展厅一角,播放着骆丹拍摄《素歌》时的纪录片。崇山峻岭中的怒江大峡谷、瀑布溪流、终年劳作的傈僳族村民,仿佛从百年前的画框中走了下来,活生生来到现实之中。片中的色彩和人物对话缓释了展厅里的庄重感,将观众从模糊了的时间感中又拉了回来。

《素歌》纪录片 展览放映空间
展厅中还安放着几个老物件。其中之一,是英国牧师富能仁(JamesOutram Fraser)在1913年进入怒江大峡谷时随身携带的行李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承,行李箱正安静地置于展厅,佐证着大峡谷中的精神背景。“箱子是一个见证和传承,一代又一代,而我也是其中结出的一粒种子。”骆丹说。

富能仁行李箱于《素歌》展览现场

可在展览中沉浸聆听老姆登教堂的四声部阿卡贝拉原声
10多年前,当他第一次在怒江边的傈僳族周日礼拜中听到素歌,瞬息直击心灵——四个声部的美妙合唱,未经训练的质朴清澈之声,带给他深深的感动和震撼。看到傈僳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吃苦耐劳和举手投足中由内而外的平静安稳,骆丹在感动之余心向往之,并在自己的手工拍摄中彻底确认:奥秘在信仰中,生命状态是信仰状态所结的果子。今年2月,骆丹再次来到怒江大峡谷。代表作《老姆登村的金玛伟》拍摄的是最年长的百岁老人金玛伟,刚刚离世不久。对照着她的巨幅侧面肖像与纪录片里的音容笑貌,听着骆丹的讲述,不禁令人感慨又崇敬。而其他被摄者的生命状态并未随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改变,依然如往昔般平静安稳。正如骆丹所言:“生活在怒江峡谷的人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参照。我们拥有的,他们尚未接近,他们拥有的,却早已离我们远去。”

《老姆登村的金玛伟》于《素歌》展览现场
骆丹的《素歌》通过技术返古、时空折叠与信仰共情提醒着我们:在算法图像泛滥的当下,真正的摄影仍能成为叩问灵魂的媒介。这些影像既是傈僳族的赞歌,也是现代人丢失的精神锚点,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寻找精神美学的镜像。
本文原刊于《中国摄影报》,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第24期,略有删改。
展览现场
0322






艺术家|Artist
骆丹 LUO Dan
策展人|Curator
杜曦云 DU Xiyun
展期|Duration
2025.03.22-2025.05.02
周二-周六 10:30-18:30
Tuesday-Saturday 10:30-18:30
地址|Address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2号楼1楼
1F,Block2, 50 Moganshan Road, Shanghai
艺术家 骆丹
ARTIST LUO Dan
1968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9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现在生活工作于中国四川成都。
骆丹已是多个摄影奖项的获得者,包括因《素歌》系列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摄影类大奖(2013年);2011年,他荣获候登科纪实摄影奖、并被评为大理国际摄影节的最佳新锐摄影师,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他还曾因《北方,南方》系列作品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2008)。除此,骆丹《素歌》系列作品之《素歌之二十五:敲钟的约翰》被收入Phaidon 出版的 《The Photography Book》(2015,第二版-难以逾越的作品集),此书“收入超过550张来自十九世纪中期至今的世界最佳摄影作品”。
策展人 杜曦云
CURATOR DU Xiyun
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曾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赵半狄的小窝(上海、武汉、南京、厦门、沈阳、顺德、青岛、成都、常州、郑州、北京、苏州……2020年至今);洄:繁星计划,武汉美术馆(琴台馆),2023;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上海昊美术馆,2021;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 NFT 加密艺术展,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2021年;我与博伊斯·尹秀珍,上海昊美术馆,2021;我与博伊斯·赵半狄的小窝,上海昊美术馆,2020;联合构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杨振中,上海昊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上海昊美术馆,2019;上海文件:匀速运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2019年;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