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月28日下午3:00,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共同策划推出的以跨学科方法的实验性研究展——“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本展览尝试探讨影像及其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平等媒介”,连接起不同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个体与群体。影像媒介所带来的平等,不止因为其拍摄设备在全球的技术普及和我们深陷其中的日常生活,还因其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贡献了记录和表达的复杂可能性。本展览邀请了在中国和东南亚工作的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以参与式策展方法进行合作对话,通过他们长期在地创作的影像作品,呈现单向度的被观看的亚洲叙事之外,还有一些以往未曾顾及的微观世界或个体声音。结合不同的情境装置带来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现山海、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和其间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在展场的中间地带,还呈现了策展过程中的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参与者对于各自工作的误读、对话和理解过程,一些开放的问题结构同时提醒了依赖模糊与多义的“我们”概念的复杂性。

展厅中以亚洲南方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并不过多强调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分别,这种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和对专业中心主义的降解,是希望在去掉知识标签后,以影像作品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除了影像作品,本次策展设计还在展厅中部呈现了这次策展过程的讨论中值得分享的观点,并提供给观众加入进来继续讨论的媒介,这种参与式策展方法为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更多的“我们”创造了临时的团结空间和时间。这些对话,除了将考察创作者的思考、问题意识和视觉叙事在现场所具有的表达上的穿透性,也希望观看者可以循着感受和直觉的引导创造自己的观看线路,借由作品中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和经验,思考到底是什么构成了关于“我们”的认知,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以及寻找未来之眼的可能。

出席开幕式及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王芳;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创作部副主任、研究馆员黎丽明;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徐冠勉;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菠萝的记忆:超越人类世视角下的热带水果微观全球史之旅》策展人张嘉芮;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前台”共同主理人梁健华;顶上空间主理人韩飞;艺术家、岛外空间发起人银坎保;新造空间主理人许冰煌、游飘;资深艺术从业者,斐济艺术共同体筹备负责人余音;第一届泛东南亚参展艺术家、广州画廊主理人胡向前;第一届泛东南亚参展艺术家林植;Ten Button负责人,本次展览设计师田博;氹边建筑主理人,本次展览空间设计师刘洋。
本次出席开幕式及研讨会的校内嘉宾有: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学术顾问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关志全;岭南美术馆副馆长莫菲;广州美术学院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
本次展览参展人代表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2018-2023)鲍江;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张静红;清迈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系助理教授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Sorayut Aiemueayut);菲律宾人类学家凯瑟琳·雷·利马约(Kathleen Lei Limayo);马来西亚艺术家艾金·基·查尔斯(Ekin Kee Charles);新加坡艺术家何锐安(Ho Rui An);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秦晋。
本次展览策展团队成员包括: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陈晓阳;人类学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熊迅。
到场的媒体朋友有中国网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雅昌艺术网编辑江静,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新闻媒体,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艺术界的朋友们。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洪荣满主持开幕仪式,由策展助理赵凡进行英文翻译主持。
校方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表示,本次展览作为“热带眼: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首展,通过艺术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重构区域认知,推动影像媒介成为文化转译的学术工具。广美始终肩负双重使命——以艺术赋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艺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本届三年展以“热带”为纽带,串联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探索跨文明对话的新路径。未来,广美将持续深化泛东南亚艺术研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人才,并推动三年展成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
常务副馆长陈晓阳表示,本次展览作为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首展,延续“展览流”模式,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区域艺术交流。“热带眼”不仅关照东南亚,更希望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全球艺术中的未知世界。“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以影像作为“平等媒介”,邀请12位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合作,呈现多维视角下的亚洲叙事。展览通过“热带坡屋顶”构建影像聚落,模糊学科界限,以感官体验建立更开放的观展空间。同时,展厅也提供观众参与策展讨论的机会,共同拓展艺术与人类学的对话,并希望展览带来更多启发。
本次参展人类学家代表鲍江表示,本次展览为艺术与人类学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展现人类学家如何将田野经验转化为美术馆展品。他强调,人类学关注人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的核心实践,而民族志则是其研究成果的多模态表达。本次参展,不仅是人类学家对美术馆邀请的热忱回应,也是顺应数字人文时代的实验性探索。通过展览,他们尝试突破传统专业边界,拓展人类学的知识分享场域,让田野研究成果直接呈现于公众,并期待广美美术馆继续深化艺术与人类学的跨界对话。
本次展览艺术家代表艾金·基·查尔斯(Ekin Kee Charles)表示,作为一名来自于马来西亚沙巴的原住民艺术家,她从小便开始记录家人、家族的故事,以及她所生活的原住民土地和文化的流失。对于艾金来说,这些记忆和故事是她镜头下的重要内容。她提到,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让她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尽管人们来自不同的土地,文化背景也各异,差异看似巨大,但她认为,我们在记忆、情感、好奇心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共鸣,在展览策划的对谈中就开启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
本次展览策展人代表熊迅表示,当今社会的疏远和陌生感成为了人类面临的局限和困境。熊迅老师提到,传统的人类学研究通常需要走到遥远的地方进行田野调查,但如今的学者同样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并使用多模态方式表达学术成果,特别是视觉人类学通过电影和摄影等手段来呈现研究经验。他感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敏锐视野和开放性,表示自己在第一届泛东南亚三年展中感受到艺术家和人类学家共享的关怀与信念。他认为本次展览通过艺术家和人类学家的跨学科合作,展示了亚洲的多样性,探索了跨学科和多模态合作的新方式。熊迅老师将这次展览比作一个“湿地”,处于艺术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地带,虽然它可能不在观众的舒适区,但正因如此,它可能带来新的可能性。他引用费孝通的话,表达展览旨在成为一次视觉交流与文化探索之旅,希望观众在展览中能够发现和理解“我们”这一概念的独特内涵。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表示,作为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第一个展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和亚洲映像》不仅是对“我们怎么看、怎么被看”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更升华了关于“开放”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个展览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的目光是什么?”通过艺术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本次展览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的文化、历史与身份如何通过视觉表达和艺术创作相互交织,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他者”与“自我”的反思与认知。
最后,王璜生主任宣布《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和亚洲映像》展览正式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在场的参展人与策展团队为观众进行了现场导览。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结束。
展览现场
相关链接:
3. 展览预告 | 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 #1 |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4. 展览预告 | 开放的课堂系列展:菠萝的记忆:超越人类世视角下的热带水果全球史学术文献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