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展览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

倒计时最后一个月!


80后图景

孙冬冬撰稿


从感受出发,或许是对当下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种最不差的表达方式。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在分析“现实主义”小说时,曾用“资产阶级的身体”一词,形容一种打破封建时代老套话语系统的新书写方式。而这种带有现象学式的身体还原,也启发了作为展览的“80后的图景”叙事开启的方式。在此,我们暂缓对身体进行意识形态的命名。虽然,当代中国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已经具备了一种强烈的“全球化”特征,例如,地区现代性经验发展不平衡,根据财富(收入)划分的阶层群体等等。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凡此种种,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言,又往往被解读为国家走向终极目标的阶段性现象。但同样地,我们也无法否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生活政治,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全球”的内部。所以,相较对于命名的诱惑,本次展览更在意的是,观察如同“布朗运动”式的个体实践,经由他们彼此之间的映射,如何图绘当下生活世界的“现实效果”,以此呈现绵延于时间之中的现代性矛盾。

本次展览叙事依据两个关键词展开,“现实感”与“历史感”。在第一层展厅,历史与未来,在当下又一次地只剩下了虚无缥缈的捕风捉影,就像周轶伦装置作品中“废物”所显露出的“临时感”一样——各色各样的冲动、直觉和倾向结合在一起,没有对于长期的承诺,只有速度、过度与废弃。客观地说,这是一种“消费主义综合征”——“80年代”对于物质生活的朴素想象,业已在“消费社会”中,产品生产转变为对欲望的生产。讽刺的是,周轶伦所形塑的关于“欲望”的房间,很难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提醒,而更像是一种美学形式下的现实。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周轶伦《显得遥不可及》

换言之,“消费主义”的投影真实地笼罩在生活世界之上。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在宋元元画中所显现出的“乌托邦”破灭后的废墟感——它源自画家在沈阳的切身体验,在这里,城市的命运与个体的境遇连接在一起。或许,城市只是一个借口(象征),所影射的是一种被时代放逐(遗弃)的宿命。要么留在原地,要么蜕变为唐狄鑫画中所呈现的,作为一种流动在社会生活的身体景观。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由左至右:

宋元元《Deadend》,《Sodom》;

唐狄鑫《凝视 1》,《凝视 2》;

陈维《华灯 #0907》

如何从一种抽象的或者数字化的不具名,走向一种自我认同,这是现代生活抛给个体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种现代性后果。只是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现代生活”的外部景观,使得自己无法想象有别于已知生活的能力,而“上一代人”却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带着对生活的想象成为突破边界的某种塑造者,而后来者更接近囿于生活的消费者,以及不想从原来生活滑落的继承者。


当然,也不是全无好处。至少对于艺术而言,相比上一代某种整体意义的呈现,“80后”艺术家是随着现代性情节展开的个体,即便“全球化危机”暂停了我们关于“共同体”与“美好生活”的想象,但他们叙事的起点不是为了“告别”,而是首先向自己身处的现代生活所做的开放。或者说,对于他们而言,中国不再是满足猎奇的特殊题材,而是一片展开现代生活的疆域场景。正因如此,他们可以不做现代生活的布道者,而是转向作为现代生活的情境提供者与阐释者。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由左至右:

娜布其《停留与占领》;

李然《重返十字街头》;

谭天《谁说艺术无处不在?》

回到本次展览中的“现实感”,其实就是在描述一种“困境”,例如在展览中,李然的画中的“青年”重新站到了“十字街头”,但问题在于,“过去的虚无之处”与“当前的虚无之处”不再共享一个语境,相较于“理想主义”,现实的紧迫感才是改变自身处境的动力,但至少在现在,这仍是一种私人事务。所以,身份与形象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是参与社会竞争与利益再分配的某种手段与方法,说出你的故事,将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转变为一种社会共情,以此转变为需要改变的社会议题。有个疑问,这是当下此刻才有的问题吗?当我们认真体验过现代化内部的张力,我们就会发现,暂时悬置艺术对于审美的要求,艺术家所发明与创造的,对于个体而言,其实是体验问题的方式。所以,本次展览所强调的“现实感”不全是召唤某种社会改良的行动——这当然是艺术面向公共时的社会责任,但对于我们而言,“现实感”是一种切实的生命感受,远比道听途说从别人那里嫁接来的强烈的多。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这是一种关于现代主体性的探索与疗愈。就像在李明作品中,对于缝与缝的思辨,身体上的伤口,即便缝合好也会留下一个时间的疤痕。今天与明天的区别,对于此时此刻日益加剧的不确定感而言,很可能就是天地之分。与其预测明天会怎样,不如回到过去暂停对于未来的想象。随之而生的是,如何回到过去又是一个问题?对于艺术而言,回到媒介传统是一种解决之道,作为一种心智的外化的形式,总会带有一种昔日重来的感觉。

在此,“传统”作为一种历史化的形象,回旋到本次展览之中,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对于未来所建立的缓冲与反省机制。例如,我们对于自然的投射,重温的是对于终极的无限遐想——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对于本次展览而言,“现实感”与“历史感”其实是一体两面,这里的“体”指向的是人类,而非其他,根本上说,这是人类关于自我的书写。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回到“潘晓式”的人生诘问——这原本就不是对于生活的诘问,而是对于未来的诘问。只是,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关于“未来”的实验失去了参照,突然落实在了自己的肩上。于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否解决人类现代性所承诺的生命问题,或许在历史中我们知道从哪里来,但对于未来者,我们是否知道生命该走向哪里?考虑到依然有大量的地方没有被考察过,依然有大量的刺激没有体验过,我们的生活必然要接受下一轮的洗礼。换言之,“代际的跨越”只能描述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因为至少我们明白了个体与世界之间所具有的矛盾感。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策展人孙冬冬


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

展期: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5月4日

票价:80元,优惠票40元

地址:油罐艺术中心Q馆,上海市龙腾大道2380号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 点击图片购票↑


—————— END ——————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 Shanghai 当前展览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TANK展览|孙冬冬:80后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