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1-05, 2025


我如果是个中国人而且马上要回家的话——与维也纳青年艺术群体的“串联”实践
原文发表于《画刊 Art Monthly》2024年第4期·特稿,有删改
冰淇淋融化之时
2023年四月底,我与艺术家杨罡由罗马转机到达了维也纳,开始了一场我们虽然计划不久,但却都深感迫在眉睫的行动。这场行动,如标题所言,是与当地青年艺术群体的“串联”实践,这个“串联”实践指的是多角度地参与与介入当地的艺术生产,并希望借此重构一种依托于自身肉体经验的,面对面的交流关系下的生产与价值关系。这种紧迫的感觉,则是来自于过去两年时间内由于全球健康危机与战争风险导致的全球各层次生产、交流与合作系统的停滞与不断瓦解。行动的起点选择在奥地利维也纳,这样一个在欧陆历史中极其特殊、混杂的复合体。如今特殊的地理与政治区位也让它成为了东欧与西欧的十字路口,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艺术群体在此地汇聚,各种艺术活动层次鲜明且相当活跃,所以以维也纳为切入点作为在欧洲发生青年“串联”实践的开始,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维也纳的城市面积不大,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杨罡用双脚几乎走遍了整个城市。从黄昏的霍夫堡帝国大厦到清晨的西火车站,从午夜的廉价酒吧“盛宴之所(Schmauswaberl)”到午后忙碌的玛丽亚西弗大街,我们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用在穿梭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体会这个城市独有的活力。


在我们关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家自发串联的讨论中,他也对前往中国充满兴趣,甚至有一次激动地说道:“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的思考过,欧洲与中国在同一块大陆上意味着什么。现在我觉得,如果你想,你甚至可以走到中国!”在我们的交流中,这位从未离开过欧洲的奥地利艺术家决定来到中国,之后他在2023年9月到11月来到了中国,完成了一次难忘的驻地之旅。
Gallery Aa Collections谢幕组展“石头、剪刀、纸”展览现场,主理人乔尔吉·梅尔尼科夫至此结束了12年的空间运营工作。维也纳第15区Reindorfgasse 9号,2023年 / 图片致谢作者,摄影?吕晓凯
在我们驻留维也纳的时间里,“Aa Collections”迎来了他策划的最后一个展览:“纸”。我和杨罡也有幸受邀参与,在展览中我们展示了一份合作的文献,由日常收集的印刷品,如票据、招贴海报等等组成。在这个展览结束之后,作为主理人、策展人与艺术家身份的乔尔吉将会把工作重心重新集中在创作上。在最近一次我们的谈话中,他计划着2024年再次来到中国,在不同的城市进行驻地创作,来深入地、持续性地进行我们共识中的这种自发的、自组织的国际交流。

Gallery Aa Collections谢幕组展第二场“纸”中展出的合作作品《欧洲餐盒(European Lunch Boxes)》,吕晓凯与杨罡将在欧洲驻地期间所产生的各类纸质现成品,包括城市招贴、传单、纸巾、餐盒等陈列为一件带有文献性质的作品,维也纳,2023年 / 图片致谢作者,摄影?吕晓凯
椅子的命运
“水塔”展览现场,维也纳,2023年 / 图片致谢作者,摄影?杨罡


艺术家杨罡受奥地利艺术家及艺术组织Dessous发起人Gert Resinger(盖亚特·雷辛格)邀请,作为Dessous参展部分的一员参与展览:“On the New. Viennese Scenes and Beyond - Part 2",本展览中,Dessous选择了艺术家驻地期间创作的一件小型绘画作品:"Sweet Child (甜孩)”。作品的图像来源于欧洲香烟盒上的警示图案,暗合了艺术家在欧洲驻地期间对欧洲日常的体验与转变,贝尔维德21(Belvedere21)当代艺术博物馆,维也纳,2023年 / 图片致谢作者,摄影?杨罡
艺术家发起的组织或机构,首先便是艺术家自身的一种行动般的实践。作为组织/机构,这种实践也是一种集体的,体现为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展示。正是在每个不同的时代都出现了这种类似的、持续的实践,才能使地区的微观艺术生态得到不断地建设。在持续地谈话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此问题的关键性,因为正是这种微观的、基层的集体工作构成了今天艺术系统的底层代码。


2023年瑞士苏黎世艺术周中坐落在城区内原有工厂的替代空间展区,乌尔斯·费舍尔展出了其代表性的雕塑作品,苏黎世,瑞士,2023年 / 图片致谢作者,摄影?Alexandra Grimmer
自组织/艺术家空间作为微观生态的开拓者、整体系统的补全者、局部系统瓦解时的重新组织者将在可观的时间内继续发挥着效用,该类空间与画廊系统,博览会系统与基金会-美术(博物)馆系统时而相斥又时而合谋的张力也是它们在各局部地区存续的看点之一。
与国内情况不太相同的是,奥地利(也包括一些其他欧洲国家)的自组织/艺术家空间或非盈利机构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地区或国家的专项赞助,相对减少了他们日常运营的压力。不过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在讨论范围、展览及活动的频次也会受到此原因的限制。所以在当地的各种空间回顾他们的文献与档案时,我们也能发现他们在展览与内容输出方面有着高度的近似性。整体来看,仿佛一个大型的艺术家与机构运营者的半官方就业孵化基地正在形成,并不断地、反复地锻炼这些新生代的年轻人们形成国家与时代叙事的合力,并与美术学院的年展系统与画廊系统形成上下或互为平行的链条系统。





与工厂内艺术家的合影,2023年/ 图片致谢作者,摄影?Anny Wass
除了这种样貌的聚落,有很多艺术家也会选择到城市各个区域的酒吧来参与一场短时间生成的聚落。前述中那家位于维也纳市中心区域“盛宴之所”酒吧,便是其中之一。“盛宴之所”每天晚上都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艺术家聚落,我和杨罡曾经数次被不同的当地艺术家朋友拉着光顾了这里,足见这里对于当地青年艺术家的重要性。在这里,来自天南地北的、从事各种艺术门类的青年汇聚于此,数不清的新想法在这里碰撞出来。艺术家顾客们在这里的闲暇时光又何尝不是一种集体生产呢?我们意识到,类似这样的无数聚落正在空前广阔的范围内发生作用,作用于一个正在成形的,我们可以参与的世界。这个世界靠我们的集体实践给出决定性因素,同时也依据我们的实践给予我们视域形成的基础。


所以说,这场与维也纳青年艺术群体的“串联”实践只是一个片段,需要坚持这种行动般的实践与实践般的行动;同时也需要坚信这种行动-实践的产物应由艺术的逻辑给出——但在此逻辑中,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有着有关新的日常的东西在持续发生,无论它所精确到的社会内容是什么。在自组织/艺术家空间的内部及周围,有趣或无聊的事情日复一日发生着,但需要肯定的是:它们持续的在日常中制造不同,不断促使一些日常中的可能性生产成为经验。
局部的集体实践需要日常来维持才可以在时期内形成如上所述的在地的话语生产与价值输出,构建时期内新的日常性也是自组织/艺术家空间和非盈利机构的任务之一,在我们自己的实践范围内,我们正愈发认识到这一点。日常性的构建就是基础设施般的构建,也是目前我们自己生态中贫乏的一环,我们的实践活动必须包含对于日常性构建的决定。套用列斐伏尔的思路来说,这样的实践可以在日常中便是一种“契机”,而“契机的目标不是让节日消失或消失在平淡无奇的世界里。契机是要统一节日与日常生活。”
原文发表于于《画刊 Art Monthly》2024年第四期·特稿 有删改
吕晓凯(b.1998),河南郑州人,现居杭州。本科及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三角洲The Delta INST及旗下独立空间GODOWN(2023) 和LOUNGE(2024)联合主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