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军作为本次学术会客厅的主持人,在开场时详细介绍了活动背景、目的以及参与嘉宾,强调了学术会客厅的随性和开放性,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在研讨过程中,傅军巧妙地引导话题,使得讨论能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她深入剖析资深艺术家俞晓夫和何红舟的观点,也积极鼓励年轻艺术家李依袆、梁君儒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不同代际艺术家之间的思想碰撞。

俞晓夫在研讨会上围绕“新具象绘画创作如何应对图像化时代的现实”这一主题,指出图像化时代对绘画创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绘画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都面临变革。他认为绘画创作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传统技术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不仅是对经典艺术的崇敬,更是绘画创作的底线。自己在65岁以后,对图像化时代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绘画创作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俞晓夫回应新具象绘画创作,强调绘画创作的真实性,认为绘画不局限于对现实的模仿,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和体验的表达。现代主义绘画强调形式的探索,而新具象绘画则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找到平衡,通过绘画表达个人的生命体验。谈及个人的创作方法,他主张不依赖照片,尤其不能简单借用照片图像,即使参考照片,也必须保持绘画的独立性,并赋予作品新的艺术意义,就像德加对照片素材的处理方式一样。他对李依祎、梁君儒的展出作品进行了专业点评,提出中肯建议,并表达了对年轻艺术家的期许:希望他们保持学术严谨、态度严肃的创作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性创新,创作出更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
何红舟从绘画史的角度梳理了具象绘画的发展脉络。绘画创作在图像化时代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创作方法的变迁和对世界理解的颠覆性变化。他认为摄影的出现对绘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绘画走向了本体的探索。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派,再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绘画形式不断演变,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试图在形式上找到新的突破。
何红舟进一步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艺术家们重新审视现实,强调个人生命体验的表达。新具象绘画创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它经历了现代主义的洗礼,重新回归具象,但不再是简单的现实模仿,而是融合了艺术家的个人体验和情感。新具象绘画创作需要重新面对经典,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同时结合当代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也需要结合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作路径,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能力。
李淜分享他的创作常常借助电脑图像搜索等技术手段,通过拼贴和重组图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虽然科技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艺术家仍需保持对绘画本身的敬畏和探索精神。绘画创作也不应仅停留在对图像的复制,而是通过图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是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反映出时代的精神。
李依袆认为图像化时代的特征是科学进步带来的改变,同时也引发了对艺术发展的质疑。她引用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世界图像的时代》中的观点,阐述图像化时代不仅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还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冲击。图像化时代使得艺术体验化,导致艺术的意义被均制,变得廉价,这与传统的艺术评价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变化对艺术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意义。
在个人创作方面,李依袆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灵感来源。她提到自己的创作主题多源于戏剧题材,这次个展也是这一主题形式,这种题材的选择与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密切相关。戏剧对她来说能够放大人物的情感和冲突,从而更外化地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并以自己的参展作品为例,解释了如何通过图像表达社会现象和人物状态,这些作品虽然看似戏剧化,但实际上都是她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体现。俞晓夫对她的创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建议她在形式上可以更加大胆创新,摆脱写生的局限,进一步强化作品的个性与表现力。
梁君儒指出,图像化时代和AI技术的发展促使绘画创作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不必排斥这些,因为它们确实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也不必被这些技术手段所束缚,而应将其视为创作的辅助工具,毕竟艺术家的创作是基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体验,而不是单纯依赖图像和照片。
梁君儒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特别是他在创作大型历史题材作品时的心路历程。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会深入采风,了解题材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经历了多次的煎熬和反复修改,尤其是在创作第一幅大型历史题材作品时,小稿就画了11稿,这种真实体验使他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他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技巧和形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对题材的深入理解和真实感受。梁君儒由衷感叹绘画创作需要艺术家保持真实与真诚,即使作品存在不成熟之处,只要能够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就是有价值的。俞晓夫对他的创作方向表示认同,并鼓励他继续深入生活,挖掘更多具有深度与内涵的题材。
沈勇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此次学术会客厅活动。他作为画家,有着多年的创作经验,分享了自己对图像化时代下新具象绘画创作的理解。尽管图像化时代带来了诸多变化,但绘画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力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追求“活画”,即生动、鲜活的绘画表达,避免僵化和概念化。绘画创作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和情感需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在讨论的最后,观众们积极与艺术家们互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绘画创作、图像时代应对策略以及新具象绘画发展方向的问题。在场嘉宾耐心地解答了观众的疑问,分享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其中,俞晓夫回应在图像时代保持艺术个性与创新的重要性,建议年轻艺术家在创作中避免雷同,追求独特的艺术表达。绘画创作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写实或表现形式,而应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创新。何红舟则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油画教育中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掌握仍需加强,同时鼓励年轻艺术家深入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受力与表现力。李依袆和梁君儒分别分享了自己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理念,戏剧与大型历史题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心路历程,促使现场观众更为深入了解此次双个展的作品。沈勇则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角度,回应了关于新具象绘画与现实题材的关系问题,绘画创作应反映时代特色,保持活力和多样性。
2025年3月22日~4月10日
(参观美术馆无需预约)
开馆时间
10:00~17:00
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扫码关注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小红书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