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不断覆盖的绘画

——蒋华君访谈

王新友 × 蒋华君



劳而无获是艺术的至高境界,恰如老人与海。


——来自蒋华君的朋友桑尼亚





蒋华君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的画室位于环铁附近。从2009年搬到环铁艺术城,之后辗转到环铁直线段,到现在的庄园北路,艺术世界经历种种变化,蒋华君似乎一直安于画室一隅。每日劳作,不论严寒酷暑,他保持着钟表一样的节律:每日两餐,吃自己早上带过去的便当,直至深夜回家。这十年,蒋华君一直在画同一批画,这其中的一部分,呈现于目前偏锋画廊正在展出的《静距离》中。


——王新友




王新友(以下简称W):距离第一次在偏锋做个展,已经过去15年了。我记得是2010年的《消磨》,可以谈谈那时候作品的风格么?


蒋华君(以下简称J)那个展主要展出的是2007年至2010年左右的作品。2006年,为了毕业创作,我在索家村租下了自己的第一间工作室。2006年底开始创作《漂移》系列,到2009年,大概有二、三十张。这是我第一个阶段的创作,很多现在已经无法重现的,向外发散的感觉,形成或者可以称作“浪漫的”或“表现的”风格。就像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刻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绘画的动作成为表达的媒介,也是我现在很难重复也很怀念的一种状态。2009年在《漂移》系列之后,创作了《世纪公园》《没有命名的出走》等,开始逐渐进入一种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叙事和景观的议题开始逐渐取代个人情绪的表达。偏锋2010年的展是这一阶段的一次总结。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漂 移 No.10 | 2007 | 布面油画 | 200 × 300 cm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世纪公园 | 2008 | 布?油画 | 300 × 200 cm × 3





////


W: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寻求个体化的确立,这一时期的作品的确有一种放射性的、打动人心的“真”,笔触的表现性很强。似乎在你与世界的对峙之中,重复着个人执拗的坚持。那一时期的作品中总有一个赤裸的年轻人,孤独的面对工业社会各种巨大冰冷、或者肮脏的机器,广袤荒凉的自然,坚硬的岩山、长满荒草的荒原、废墟与动物世界,种种意象包围着他。这样的经验是很多年轻的、躁动的灵魂的共同感受,各种不服,各种抵抗,甚至各种幻想在其中。这与下一个阶段的作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你刚才谈到转向景观的再现与批判这个层面。


J:的确,最初这个阶段的画尺幅也都不小,创作的速度与现在相比也快一些,画的很直接,甚至赤裸,没有保留,有青春的热量在其中散发。但经过3年强度很大的工作,这一状态也就告一段落。2010年之后,我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向外部世界的意义系统与图像的关系上转移。相比于最近十年的尝试,2010年到2015年是一个在个人心理上的“变动”期。不过事实上画的并不顺畅。五年时间只有完成10张左右,当然还有一些准备阶段的小稿。比如2010年之后一系列围绕艺术城的作品,很多图像都是我周遭生活的象征性重组,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包围之下形成的个人心理图景。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据说今天可以改变过去 | 2014 | 布?油画 | 150 × 200 cm; 60 × 80 cm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澎拜的内心戛然而止 | 2016 | 布面油画 | 150 × 180 cm




////


W自我以另外一种图像的方式重现,我注意到这一时期之前作品中强烈的表现性锋芒被逐渐收回到绘画的体内。其中有一件很大的那张,在几个展览上见过,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像是打开潜意识的阀门,想要揭开意识的幕布,看到的却只是一对玩偶。故事似乎开始于那个想要捕获什么东西的男孩儿,或者想要在地里挖出什么的人。


J:《我在这里,除此一无所知》,对,那张作品画了两年,有点精神探究的意思,类似意识流的感觉。在那段时间里,很多东西不断的进入画面又随时准备离开,画面如同一个剧场或舞台。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并不清楚最终会有什么留在那里,也有些东西就留在幕布之后了。在此起彼伏的亢奋与消颓后,一个意义的世界似乎崩解,它只剩下一个空间,成为我那一段时间的心境记录。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我在这?,除此??所知 | 2012-2013 | 布?油画 | 260 × 1080 cm(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W:与表现性阶段的创作不同,这张画似乎是一个预兆,你似乎开始形成一种在绘画过程中形成绘画的方式。


J:我的确慢慢学会了等待。很多时候,只有持续的给予和漫长的等待,或许才会显现出那些早已扎根在心底却不曾被意识到的东西。记得有位朋友说,“画好一张像要死一遍”,或者说真正的绘画与此相关,是的,我现在常常会体验到这一部分,每一次的否定都意味着新的可能和希望。在最初所谓的表现主义风格的阶段,如果说这么说比较方便的话,画那张《漂移》的时候,我好几次把笔摔到地上,感觉自己总是抵达不了的状态让人抓狂、窒息。


事实上,我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执着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它像一股力量,生产动能,也生产挫败。说到底这股力量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人内在经验中的斗争的凸显,尽管它以外在的形态,比如一幅画,或者一件别的创造,昭示自己的意志。这样的感觉,在我今天绘画的过程里一直存在,不论是《我在这里,除此一无所知》那个阶段的作品,还是在这次展览中看到的作品里。


比如《剩下的礼物》,桃子的那张作品,来来回回大概持续了大概5、6年,调整几十遍吧。不知多少次地自我暗示画不完了,真的画不完了。画的名字也是这个期间的一个心理活动:这张画完成了就是我的礼物,在2022年7月完成这张画时我在墙上写下了“礼物会完成的” 。如果把画的表面剥去,里面应该是十分丰富与斑斓的。只是它最终的形态似乎是安静的、单纯的,如同“剩下的礼物”。


W但这种安静与单纯中似乎跳动着一颗心脏,在那些迷离的细部如同脉搏一样活跃着。这是这件作品最引人入胜的生命感。长时间的注视这件作品,这张画又让人感到某种掺杂着忧伤、原谅或者力量有关的东西。


J:你说的很美。谢谢你。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剩下的礼物 | 2016-2022 | 布面油画 | 200 × 300 cm




////


W:我很爱这件作品。刚你说到内部的斑斓与丰富,我注意到画室里一些未完成作品,很多被画笔扫得模糊掉了,有点像李希特的感觉,还有一些表面被打磨掉了?


J:是。这主要是一个技术处理,这些画都画了很多层,我常常自嘲今年又“打底”了,一张都没完成,“打底”是指油画布做底子。有时候一张画快接近完成的时候不能尽意,我的办法是尽力让自己和画面都回到最初的状态而不是局部的修改,试图通过否定来生成新的期待,中间阶段我会把画面扫平,以达到画面如底子般的感觉,干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画,就是你说的“李希特”式的;还有一些是遍数画多了出现颜料堆积不平的地方,我会在干了之后打磨一下,看起来挺抽象。但这都是一个过程,后面会接着再画。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蒋华君画室未完成作品打磨局部




////


W:磨掉了不可惜么?为什么不保留或者另起一张呢?


J:也许这是一个步骤,只是一个没有预设的步骤而已,如同2015年时我几乎不太可能会想到这些画会画到2025年还没完成,尽管我几乎每天都在画。其实每画一次都会有东西沉寂在画的底层,“覆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有意义。每一张画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动念,或是一种召唤,对我来说,是调动我神经的一个图像或一种感觉,后面我会尝试着去复原那种原初的、饱满的感觉。每一次画我都会试图投入全部去抵达,覆盖既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生产。其中一些,我会在进行了一两年之后放下;但另一些会一直工作到不想再覆盖为止,或者说,这张画画完了。


W:这种层层累积的心理和物理效应让这些作品带给人沉浸其中的感受,这是时间累积的丰富感受。每一次的变化都充实着最终的呈现。这种创作方式是开始于2016年?


J:2016年左右吧,大部分没有画完,还在画。感觉像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各个章节有了,就是还收不了尾 。


W:这算是你创作第三个阶段?这部分作品一直没有公开展出过。


J:对,是的。有一张去年年底在济南国际双年展展出过,这次在偏锋展出的都是第一次呈现。其实对我而言,当然是这些画都能完成,然后做一个整体呈现,每个对象既相对独立又有互文关联,能比较好折射出当下我对绘画的思考与理解。当然,这总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W:从在这次《静距离》展中的作品来看,叙事性被排除出你的绘画,为什么?


J:如果说含叙事的图像是我们形成意义或解放意义的一道屏幕,这个屏幕伫立在我们的眼睛与这个充满了漠然之物的世界之间,为我们赋予世界的意义,保护我们不被真实灼伤。那么,它们究竟有多真实?除此之外,意义之外,那些我们难以言说,或者说难以“看见”的东西是什么?从相对单纯的“对象”出发,可以让我更集中精力。


W: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依旧是基于图像?


J:可以这么说。日常我有看各种各样的图片的习惯,或不经意在路上随手的抓拍,时间久了就积累了很多。这些感觉有些可能会被唤醒,也有些永远在沉睡,有些图像的某个点会穿越记忆抓住你,类似于罗兰巴特所说的“刺点”之类东西,推动你在画布上动第一笔。之后,这幅画就开始与我不断的相互给予,相互否定,相互激发,直到双方达成某种平衡。这个寻找、破坏和调整的时间可能很艰难,所以会出现多层的覆盖,直到我感到“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所以有时候常常感到自己是匍匐前行的,感到对于绘画的不自信,好像永远没有办法通过它抵达某处,但我却知道这个“某处”存在。我能做的,唯有通过一切绘画的语言说出“某处”存在的这样一种强烈感觉,却永远不能直言或再现这个“某处”,或者“某个东西”。16年开始的小画,像《失败的绘画》《我的感情线》是这一阶段的开始。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失败的绘画 | 2016-2020 | 布面油画 | 50 × 30 cm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我的感情线 | 2016-2019 | 布面油画 | 50 × 60 cm




////


W你绘画的方式是覆盖,而非抹除,似乎“在平坦如镜的画面下生活着一层层不可见的秘密,底下埋藏着对于记忆的所感、所悟、所知和所惧”,这是一个朋友写给你的评价。他还谈到你的小幅作品“像巨大的猛兽在方寸间行动,充满了身体肌肉与空间抗衡的张力”。另一个朋友谈到你的作品中“存在一种承受”的力量,安静却存在极为充沛的情感。在我看来,看似平静的画面之内暗流涌动,不可名状,似是而非,尤其注意到局部细节的时候,实际上十分丰富甚至抽象。《下沉花园的夜晚》这张小画让人印象深刻,两只看向黑夜或者未知的天鹅,让人感到既疏离,又温馨,伴随着一种湿滑的陌异感。可以说说这张画么?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下沉花园的夜晚 | 2017-2023 | 布面油画 | 22 × 33 cm




////


J:人的感觉总是复杂的,尤其是考虑到记忆与时间。对我来讲,这仅仅是以绘画的方式追问我看到东西,而不止是为了“画一张画“。每当被问及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也很难说出究竟。“下沉花园”是我们家小区的一部分,我们自己的叫法,因为地势相对低,人去的也比较少,我和我爱人经常去遛狗。我晚上从工作室回来,或她晚上下课回来,我们会约定“下沉花园见”,带着狗,一起走一走。这张画终于感觉画的差不多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个题目。


2016年之后作品的气质和感觉走向或许也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有点关系。14、15年我的身体出了问题,似乎时间变慢了,视角也微观些,身边的寻常物都成了可观可感的对象。最开始是在家画一些小画及小稿,慢慢地从原有的素材和小稿里抽离出局部的元素和感觉。这其中伴随着对于绘画能实现的东西的探寻和思考,也让绘画与生命的内在体验建立更深的联系。我们还是要相信人的生命力,这也是我在绘画无尽的、延绵的过程中体验到的


W: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16年之后的作品。的确在整体的气质上与上一个阶段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东西或不可言说的东西被隐含在画面之下,从前在《漂移》系列里放射出的力量没有消失,而是蛰伏起来了。《莫兰迪的床、我,以及一个不确定的梦》,最初牵引你去画并在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去覆盖、调整、累积,或者说持续的发展的动机是怎样的?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莫兰迪的床,我,以及一个不确定的梦 | 2016-2024 | 布面油画 | 150 × 200 cm




////


J:这张床的确是莫兰迪的床。你可能去过莫兰迪故居,那个屋子不大,里面只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画具和绘画的“对象”们。他的床不大,有点像二、三十多年前招待所那种床。我想象莫兰迪睡觉的样子。他的艺术实践的确是比生活更为隐秘和伟大的存在。他会做什么梦呢?


最初是他的床触动了我。如果梦是本我活动的场所,代表的无非是我们的这具身体。就像绘画对我来说,与体力和劳作的成分紧密相连。高尚的和低下的,身体的与精神的东西,总是纽结在一起。就像一张画,有它物质的层面,有它幻觉的一面。你看见的是哪一面?事实上,这张画的表层之下,这张床换过很多位置,这个人的姿态也是。但最终,在某个时刻,我能够说服自己放下笔,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希望这张床如其所是。当它看向我的目光没有让我感到不好意思,就差不多了。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艺术城的黄昏 | 2015-2023 | 布面油画 | 100 × 220 cm




////


W:你怎么理解生活和绘画的关系?


J我的生活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讲,我的生活是绘画,但我的绘画却不是生活,而是一个比生活更隐秘的所在。对我来说,面对绘画的真实与面对生活的真实同样重要,同样不易。我很幸运的拥有了绘画并不知疲倦的劳作,在这里,我似乎体验了生活中的一切,尽管走出画室的时候,现实会迎面而来。



2025年5月25日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珍珠 | 2015-2023 | 布面油画 | 145 × 145 cm





关于艺术家

蒋华君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1979年生于湖南,1996年-1997年就读于湖南省艺术学校,2004年-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关于画廊   


偏锋画廊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及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并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偏锋既是中国最早推动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画廊,也是持续探讨具象绘画在当下多种可能性的主要机构。我们深信,艺术的体验产生于一个又一个的变革中创造的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对于收藏家,偏锋为其提供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发掘个人独特的视角,只因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构建卓越的收藏。我们希望更多的藏家可以秉持鉴赏家的心态,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以及欣赏画廊发掘、重塑并坚信的艺术家。






其他垂询


王彧涵

sophia.wang@pifo.cn

M: +86 18210011135


邵萍

apple@pifo.cn

M: +86 18310700176



偏锋 访谈 | 不断覆盖的绘画——蒋华君访谈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