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艺术家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David Ostrowski)、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马西尼萨·塞尔马尼(Massinissa Selmani)、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朱迪·沃森(Judy Watson)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以及中国艺术家张月薇个展已经于2025年5月27日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聚焦了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F系列”作品。
步入展厅,由不规则的喷绘线条所构成的大尺幅绘画映入眼帘,画面底色为白色或深色的丙烯,甚至是未经处理的画布;走近细看,则会发现画布上还拼贴了废纸、胶带、棉布碎片等来自艺术家工作室的日常材料。

艺术家以极其直觉的方式,将线条、色彩与姿势(gesture)构建为纯粹的形式。“F系列”标题中的字母“F”常被解读为“失败”(failure)或“错误的绘画”(Fehlermalerei),但艺术家选择这一字母的动机实则只是出于直觉。


绘画被错落悬置于空间中央,实现了“立体化”的呈现。如此,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绘画在不同的观看路径与空间结构中生成了多重意义。




展览展出了张月薇基于“蝴蝶地图”所展开的绘画作品、纸本模型及档案。


在艺术家近期的绘画实践中,“蝴蝶”是持续浮现的视觉母题。该形状源自伯纳德·约瑟夫·斯坦尼斯·卡希尔(Bernard J. S. Cahill)于1909年提出的蝶形投影法,这种将地球展开为蝴蝶状八边形的地图因其更精确的面积缩放被视为“地缘中立”的图像方案,为我们理解世界赋予了另一种视觉逻辑。

地图投影常被视作地球的“表皮”,而蝴蝶的皮肤则承载着更为深刻的隐喻:它们相互模仿彼此的图案躲避来自捕食者的危险,并通过代际迁徙得以繁衍生存。

借由蝴蝶的拟态与迁徙机制,展览探讨个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流动、适应与融入,映射出身份建构、群体共识与生存策略等当代议题。



展览展出了马西尼萨·塞尔马尼涵盖铅笔纸本、动画电影、雕塑和装置等多媒介的创作。


塞尔马尼的创作以绘画为核心,他将此次展览整体视为一幅大型绘画:通过多组轻盈、有趣的绘画、影像和装置作品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塞尔马尼通过媒介的转换,致力于探索绘画的空间表现和潜力。


尽管形式简练,塞尔马尼的作品却总是触及历史、文化、社会等议题。画作中的刻意留白和未完成的线索,如背景的剥离,都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创作不诉诸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幽默甚至略带讽刺的方式,重新审视历史转型过程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记忆。


展览展出了朱迪·沃森于2019至2023年间创作的大型绘画与影像作品。

沃森的作品中常见的靛蓝色承载着其家族与祖先的记忆,而赭石则象征着土地与血脉的联系。艺术家是昆士兰州西北部瓦安伊部落(Waanyi)的后裔,母系原住民历史与家族女性的形象是她重要的灵感源泉。


瓦安伊人亦称“流水之人”,水不仅象征生命,也是记忆的载体,因此水的意象始终贯穿于她的作品中。沃森以个人与集体记忆为纽带,持续探索身份认同与历史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回响。

沃森还在画面中叠加地图、温度曲线、地貌轮廓等图像元素,水体污染、流域消失、土壤侵蚀是她感知气候变化的路径,也成为其回应殖民暴力的重要媒介。


此外,作品中的“脊柱”与“立石”图像,既指涉承载神圣意义的形态,也对应身体部位,象征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与抵抗,并以某种纪念碑式的恒久性强调了殖民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
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高良娇和副策展人吴伊扬共同组织。
现场图,“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让我这么说吧”&“张月薇:匿径”&“马西尼萨·塞尔马尼:距离”&“朱迪·沃森”
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
2025年5月27日至11月23日
摄影:孙诗










阿那亚艺术中心是一个当代艺术中心,坐落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阿那亚社区。其建筑由如恩设计研究室设计。其厚重的体量、深色的立面和不同质感的混凝土墙砖,让建筑从外部看起来像一块坚韧的岩石。内部的螺旋楼梯则将底部的圆形剧场与每个展厅连接起来。自2019年5月开馆以来,阿那亚艺术中心已经举办了数十场展览,包括群展“度日”、“练习曲”、“相去几何”和“走访工作室”,以及安塞姆·雷尔(Anselm Reyle)、希尔维·夫拉里(Sylvie Fleury)、陶辉,加布里尔·库里(Gabriel Kuri)、蒋志和毛利悠子(Yuko Mohri)等艺术家的大型机构个展。阿那亚艺术中心的首个分馆——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于2024年9月22日正式启幕。
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
阿那亚北岸园区位于北戴河?金海岸园区以北约1公里,毗邻大蒲河渤海湾入海口。
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坂本一成 (Kazunari Sakamoto)和中国建筑师柳亦春合作设计,占地面积3843平米,总面积逾5000平米,是未来阿那亚北岸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的集合地。建筑由近2000平米的室内广场和围绕它的6个“盒子”空间构成,这6个橱窗般的展厅向外敞开、向内联通,让人们在休憩漫步中便能与艺术相遇。
北岸馆将持续呈现国内外先锋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此外还将进一步聚焦社群连接以及社区活动的转化,组织包括 “阿那亚冬季驻留系列展”在内的丰富艺术文化内容。
Aranya Art Center is a kunsthalle for contemporary art, powered by Aranya, a seaside community in Beidaihe, China. Its architecture is designed by Neri&Hu. Its heavy volume, dark facade and concrete wall tiles with different textures make the exterior of the art center look like a tough rock. The spiral staircases inside the building connect the open-air atrium at the bottom with each exhibition gallery. Since its opening in May 2019, the Aranya Art Center has presented more than 20 exhibitions, including group exhibitions Long Day, études, How Far, How Close and Studio Visits,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museum exhibitions of Anselm Reyle, Sylvie Fleury, Tao Hui, Gabriel Kuri, Jiang Zhi and Yuko Mohri. Aranya Art Center's first branch, Aranya Art Center North, opened on September 22, 2024.
Aranya Art Center North
Aranya North Coast is located about 1 kilometer north of Beidaihe Gold Coast, near the estuary of the Dapu River into Bohai Bay.
Aranya Art Center North is a comprehensive art venue designed by renowned Japanese architect Kazunari Sakamoto and Chinese architect Liu Yichun. Occupying 3,843 square meters with a total interior area of more than 5,000 square meters, it will serve as a hub for future exhibition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t Aranya North Coast. The center features an indoor plaza of over 2,000 square meters, surrounded by six box-like galleries that open out from the center like “vitrines” to connect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 and catalyze artistic encounters for those who pass by.
AAC North will continue to focus on the works of pioneer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China and abroad with an emphasis on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to exhibitions, with a rich offering of artistic and cultural programs including the Aranya Winter Residency Exhibition Series.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