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期待的《藏海传》终于在近期开播。郑晓龙执导,肖战主演,使它开播前就自带爆款潜质,早早成为“预定剧王”。
然而剧集市场变化无常,《藏海传》曾传言要与《赴山海》对打,两家粉丝在舆论场吵得火热。在肖战与成毅流量对决的背后,除了粉圈混战,还有平台之间的角力,充满腥风血雨。

本以为是必爆局,没想到《赴山海》因意外提前出局,《藏海传》也没有因此坐收渔利,反而被提前空降的《折腰》抢走了不少注意力。
早前曾盛传《藏海传》改编自南派三叔发在微博上的段子《藏海戏麟》,主角藏海即《盗墓笔记》的反派汪藏海。

虽然在《盗墓笔记》中,汪藏海没有正式露过一次面,但是整部小说却处处有他的身影。汪藏海出生于明朝,他跨越数百年的布局,引发了张家与汪家长达几个世纪的相争,甚至直接影响了主角团的命运。
作为建筑师和风水学家,汪藏海主持修建了海底古墓和云顶天宫等,张起灵、吴邪都曾前往这些地方探险,还差点被其中的机关陷阱所伤,导致全灭。
这样的身份背景为汪藏海带来了一层神秘感,因此,《藏海戏麟》影视化的消息一出,就受到了许多书迷的关注。

然而在官宣后,《藏海戏麟》更名为《藏海传》,原来奇幻探险的设定变成了架空的权谋,原作中的“风水堪舆”等特色技能也成了镶边元素。
尽管三叔的量子泛娱在《藏海传》出品方之列,剧中出现的“鬼玺”“蛇眉铜鱼”等元素似乎也在暗示它与“盗墓宇宙”的潜在关联,但本剧制片人坚称《藏海传》的剧情是原创,再加上三叔本人未参与宣传,让本剧究竟是原创还是改编成了一笔糊涂账。
《藏海传》围绕一个复仇故事展开。剧集从大雍朝钦天监监正蒯铎一家遭遇灭门之祸开始讲起,蒯家唯一幸存的儿子稚奴在此事之后改名换姓为藏海,在星斗、高明等人的教导下潜心修习,十年后重返朝堂,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然而,复仇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各方势力的质疑与刁难,藏海运用纵横术,巧妙周旋。他先是利用太后下葬一事,替平津侯庄芦隐解决难题,博得对方的好感,趁机打进侯府,后又设计除掉庄芦隐的心腹瞿蛟、褚怀明、杨真,顺势获取庄芦隐的信任,成为其心腹。

随后藏海被举荐进入钦天监,在寻找真相、接近仇人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比想象更加复杂的阴谋之中。个人的血海深仇背后,牵扯着朝堂上的权力博弈和整个国家的安危存亡。

这种男频权谋+复仇的设定,在眼下的电视剧市场并不算有新意。但《藏海传》融合风水堪舆等元素,的确有猎奇性和新鲜感。
无论是开场蒯铎在封禅台下发现神秘的葵玺,直接引发灭门惨案,还是后续将堪舆营造之术融入权谋斗争,用风水布局来推动剧情发展,都让《藏海传》在内容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权谋剧,带有不少看点。

可随着剧情推进,《藏海传》还是无法避免大开金手指的问题。同时,藏海的复仇线、朝堂权谋,也都能在《琅琊榜》《庆余年》里找到影子。
比如在《琅琊榜》中,梅长苏筹谋多年上京复仇,掌握江湖第一帮江左盟,背靠琅琊阁,人际网络遍布全国,下至码头的船夫,上至大内高手,他的红颜知己还掌握着天下最强的武装力量,甚至敌国高手都能听他号令.......
藏海也一样,他全家被奸人所害,入京复仇、化身谋士,背后拥有神秘的组织力量,能打探到各种家族秘闻和官员情报,遇到危险时身边也不乏各路高手为其保驾护航,识破他身份的人也纷纷倒戈,成为他复仇路上的左膀右臂……

然而天龙人的设计,也让人产生疑问:既然都开了金手指外挂,主角们拥有可以改变一切的资源和能力、具备如此碾压性的优势,还有什么必要搞权谋呢?权谋线因此变得毫无可信度。
《琅琊榜》已是十年前的剧,十年前,或许观众还可以因主人公复仇的执念和使命感而忽略剧中权谋薄弱、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展开不足的问题,但在十年后《藏海传》播出的当下,这种降低理解门槛、放大戏剧张力的选择所暴露的问题愈发凸显。
藏海初入京时是一介草民,入主侯府成为幕僚后,步步升级,最后收服整个朝堂。所有对手都像NPC一样等着被击败,可具体的细节设计又非常潦草。
比如,架空背景下朝廷用人是什么模式?门第?举荐?还是科举?如果是参照明代的背景,藏海不走科举的门路,靠内部推荐就成了五品礼部官员,这样的跃升是否光彩合理?

此外,皇帝同意藏海迁出太妃棺椁的建议,其行为的合理性及礼法如何体现?当年明世宗的大礼议事件,世宗以地方藩王继位,为了让自己的生父生母入主主陵,与臣子斗争了二十多年,为什么剧中的皇帝就能轻而易举地同意迁出太妃棺椁?
复仇故事虽精彩,但缺乏对历史常识的尊重和了解,让剧中的权谋成为空谈,就显得幼稚且荒唐。

这里不得不提到历史权谋剧的标杆《大明王朝 1566》,剧中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权谋围绕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官场规则(党争、宦官干政)展开,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相互算计。
一条“改稻为桑”的国策,牵出地方官、商人、皇权、百姓的连锁反应,每个角色都在利益网中挣扎。严嵩父子、清流党、嘉靖帝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层面,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也都有历史逻辑的支撑,展现出皇权之下明朝社会的复杂与残酷。最后,更是尖锐指出官员的贪腐行为本质是替皇帝敛财的必然结果。
作为严肃历史正剧的典范,《大明王朝1566》的谋略和人性都耐人寻味,但 2007年它在湖南卫视首播时,0.5%的收视率直接砸穿湖南卫视的底盘。真权谋剧叫好不叫座的市场表现,也很能说明问题。

在《大明王朝》播出的时代,严肃的历史正剧不再是市场的主流,古装剧也开始向大众娱乐审美靠拢。《大明王朝》展现的是历史人物的政治手腕如何残酷,追问的是“权力如何异化人性”, 这种沉重命题与娱乐审美格格不入。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观众更偏好强情节、强情绪的剧来宣泄情绪,另一方面是影视剧的制作成本一再上涨,平台面临回款压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哪怕《藏海传》在制作上堪称精良,但终究难逃爽剧模式。
爽剧用简单的善恶观满足了观众对“公平”的渴望,却回避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大明王朝》告诉你:权力是肮脏的,没人能全身而退;《藏海传》告诉你:权力是玩具,好人一定能赢。
《藏海传》《琅琊榜》《大明王朝1566》虽同属权谋剧范畴,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和审美体系。我们无法苛求权谋剧都能有《大明王朝1566》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但至少,不应沦为为爽而爽的伪权谋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