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原野的作品很“好看”。这种好看,并非指视觉上旖旎变幻的色彩或极富表现力的笔触。事实上,画面上几乎看不到具体的物象,像古老文明山海经里异兽的变形想象,又像自然界各类动植物生命本体所散发出的灵韵,甚至是日月星辰......它们以色与线的形式在画布里缠绕、凝结为整一的生命体。

廖原野《世外桃源NO.2》
她的创作思考游走东西之间,思之取之,再形成个人独特的视觉语言。在东方关于艺术创作的思索里,人应当先居于宇宙之间俯观仰察,外师造化,识天地之理,才有所得。行之思之,终化作流动的心象。这是我们关照自然与生命的智慧。不过,如何用新的表现语言将其思辨与瑰丽的意象作表达,她在作品里开启了这样一种可能:将物象提炼为最简化的符号或元素,再以浓郁的色彩和赋予动势的线条将其化作变化中的“性状”。当画笔游走期间,“性状”就循着自身展开的方式,生长为迥异的生命“情状”,呈现出由分散到整一、再各自敞开的世界图景。

我的绘画风格源于我对自身情感的捕捉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既流淌着东方传统文化的血脉,又跳动着当代艺术的脉搏这些灵感,源自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浩瀚,“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流转,甲骨文中日、月、星、辰的符号演变,都是我创作的源泉。

我将这些古老的文字和符号,化作画布上灵动的点和线,试图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架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以“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哲学思想为指引,用点和线组合,构建出充满流动性和生命力的画面。


A: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生命感。无论是色彩、形态,还是画面里的呼吸感,它们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像自然界那样,在流动、在生长。作品不只是完成一个画面,而是留下一种可以继续延续的能量。我希望我的作品像是一个柔软又自由的世界,融合了植物的形态、光影的节奏,还有时间流动的痕迹。它们并不是具象地描绘某一个东西,而是试图抓住生命里那些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脉动。我更像是一个记录者,记录自然内部的秩序和情感,最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编织成画面。
Q:你希望观者如何观看你的作品?
A:我没有想过要给出很明确的观看方式。我更希望每个人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靠近它,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共鸣,也许只是被某个色彩、某个形态吸引。如果能在某一瞬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温暖、自由,或者一种很柔软但坚定的力量,那就很好了。对我来说,作品完成以后,它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看到它的方式,都是它存在的一部分。
Q: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绝对不能没有的是什么?
A: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绝对不能没有的是“感知”无论是通过眼睛看到,还是通过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是看不见的,它们藏在细节里,比如一束阳光透过窗帘,或者一朵花开在不经意的角落。如果我们停下来,去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其实充满了能量。所以,我觉得感知是最不可或缺的,它让我们与世界之间保持着连接。
Q:推荐最近看过的书吧。
A:最近看的《活着》(余华)简单却深刻的故事,带给我对生命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花朵的秘密生命》沙曼·阿普特·萝赛关于植物如何感知世界的一本书。很安静,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力量,它让我理解到“静”并不是不动,而是另一种节奏;《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




创作日常


展览
2024 廖原野艺术展 个展 画屏艺术 宁波/2024 无限花园 群展 有南艺术馆 苏州/2024 心旅夏花 群展 南昌高新区美术馆 南昌 / 2024 Matanoia 群展 NID space 扬州 / 2023 四川省青年新锐艺术家当代美展 群属北京书画院 成都 / 2023 “艺荟天府”艺术巡展 群展 成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成都 /2023 美协第十三届“画意成都”年度展 群展 成都文联 成都 / 2023 原色当代艺术展 太平洋国际艺术中心 天津 / 2022 与玫瑰100次重逢

撰稿/责编:王雅
设计:曹艺昕 / 杨继龙

观展须知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