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青画廊北京二十周年特展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
'Time Knows the Answer to Art'
2025.5.21 - 8.24
常青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
参展艺术家
(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详细信息请咨询
For more information:
beijing@galleriacontinua.cn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Views

















策展人前言
Curator's Preface

▲ 俞可
普鲁斯特用《追忆似水年华》告诉我们,那些如流水般划过的时间,并不会完全消逝,有些将流进我们的身体,贮存于心底,与自身融为一体,等待着未来的苏醒,在绵延中成就生命的体验。有时候我也在想,人之所以要发明“艺术”这个东西,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想证明自己存在过。那些被艺术唤起的激情,则是为了让我们经历的时间变得有价值。
2006年,一个闲适的午后,我在北京最火热的798艺术区溜达,无意间走进一条巷子,碰到一个叫常青的艺术空间,正在展出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的作品。这个相遇让我意外而惊喜,瞬间唤起了四年前(2002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他展览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的不仅是蓬皮杜门前排队观展的场景,更是丹尼尔·布伦在“不存在的博物馆”(The Museum that did not exist)展览中,用彩色滤光片重新组成空间的做法,让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观念与视觉体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彼时国内几乎看不到这样的艺术现场,对其知之甚少,但又特别感兴趣,为此我还专门打电话请教了身在巴黎的黄永砯。他告诉我丹尼尔·布伦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1986年代表法国参加了第42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了金狮奖。他的创作以条纹为载体,可以结合媒介与材料的形式变化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形态多元而丰富。布伦在对空间的认知观念上尤为大胆,常常对“博物馆-画廊”传统的艺术展示方式发起挑战,而这些都是基于60年代以后,他就开始围绕解构主义持续展开了关于空间与表现问题的探索。
2002年的欧洲行所体验到的那些直观而具体的现场,带来了很多思考,几乎重塑了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体系,许多如丹尼尔·布伦一样卓越的创作触发了自己后续二十多年的艺术体验。2004年,我还很欣喜地看到他在北京天坛公园创作的《从天空到天坛》(From the sky to Temple of Heaven),用蓝色的条纹旗帜在地化探索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所以,当我在798那时还名不经传的常青画廊再次看到他的个展“献予的色与影”(Couleurs et ombres portées)时,立刻就对这个陌生的空间产生了敬意,心想这个画廊肯定不错,居然能将蓬皮杜艺术家的个展带到这里。我还很认真地向工作人员了解画廊的背景,询问了作品的价格,也觉得挺合理。从此,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常青”便留在了我的印象之中。
新世纪初的中国现场,随着加入WTO,带来国内外开放、交融局面的进一步展开,也引发了社会内部在经济结构、制度观念、文化内容、空间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85美术思潮”的启蒙、90年代个体觉醒与语言探索之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实,其生存状态由“地下”转向了“地上”,开始获得公立美术馆、官方文化机构的接受与支持,并逐渐纳入到国家当代文化建构的体系中。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政策的调适,促使民间力量开始大量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民营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在运作机制、学术定位、展览内容等方面呈现出了与官方不同的策略与路径,为中国当代艺术朝多元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机会。而城市化的进程,不仅重塑了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和群体身份,也给都市生活带了新的内容与观念。以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意园为代表的民间自发艺术群落,迅速成为新兴都市生活的理想之地。这些以工业遗存、老旧社区改造而成的初代艺术社区,在一种充满混杂、流动、活跃、野性的空间质感中,融合着来自不同地域、身份、思想的文化内容,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也为当代艺术真正走进城市公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土壤。
在那个历史转向的时刻,远在圣吉米那诺的常青画廊怀揣着对陈箴的深厚友谊落地北京798,不仅开启了自己“探险者”和“引渡者”的国际化道路,同时也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间进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内容切片。这段异国他乡的艺术旅程,以三位创始人与一位中国艺术家的真挚感情为起点,但让其显示出独特性的却是常青贯彻始终的艺术定位、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
2025年,参与策划常青画廊北京二十周年特展“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梳理一个国际画廊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为案例参照,去回顾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我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二十年的时间里,常青画廊在中国这片异域土壤的艺术生长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北京798空间的展览,以及通过常青艺术协会进行的非盈利公共项目与文化倡议,并履行社会责任和慈善行为。北京798空间,是常青画廊扎根中国的核心力量,在两任总监白飞德与彭咏仪的带领下,二十年用60多场展览,将8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带到了我们身边。展览的定位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推荐国际艺术界最受瞩目的艺术家,如丹尼尔·布伦、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安尼施·卡普尔、安东尼·葛姆雷、劳瑞斯·切克尼、托比亚斯·雷贝格等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常常在蓬皮杜、MOMA、泰特、古根海姆等全球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展出和收藏,还在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在内的许多世界级展览中获得奖项,这些指标代表着一种国际性的视野与专业化的标准。而常青能在二十年间持续地做这些世界一线艺术家的展览与推广,认真培育自己的价值认同群体,以此来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风起云涌,其实非常难得。当然,由展览所构筑的时间历程本身就显示出他们清晰的定位与丰沛的资源。这些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言既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差异之中反观自身,寻找在全球艺术脉络中的定位。同时,也为我们跳出由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从不同内容催生的“本土想象”,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与态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就像丹尼尔·布伦用条纹和彩色滤光片讨论空间的解构与表现,安东尼·葛姆雷用不同的媒介的“人”检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安尼施·卡普尔用材料转换形状与虚空,托比亚斯·雷贝格用图案伪装现实,这些创作更多地给我们带来了地域与现实想象之外,关于形而上的超验性感受。更具价值的是,由北京798常青空间塑造出来的一个个真实的艺术现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公众过去对西方当代艺术从文本到文本的理解模式,增加了他们直面世界各地艺术样态的机会。
除了指标性的艺术家,常青借助国际画廊流动的优势,持续地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引荐到中国的艺术现场,以此践行他们在不同文化间搭起桥梁,促成人与人、人与艺术的相遇,并相互了解的宗旨。在这一主导思想下,中国观众能从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卡洛斯·加莱高亚、奈德科·索拉科夫、肯德尔·戈尔斯、莫塔兹·纳塞尔、伊黛尔·阿德楠等来自喀麦隆、古巴、保加利亚、南非、埃及、黎巴嫩的艺术家创作中,感受到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内容与艺术面貌。有时,这些艺术家非全球化的态度、思想与方式让人感到陌生,就像我在蓬皮杜初遇丹尼尔·布伦一样,但正是这种未知会迫使我们去了解、去思考,突破自身的局限,抵达认知的彼岸,这其实是一种在优秀的展览中才能获得的可贵体验。
在引进国际艺术家的同时,常青展开了对孙原&彭禹、顾德新、庄辉、邱志杰、阚萱这些中国本土艺术家的发掘和支持,只是选择较为慎重,合作更多建立在价值认同的长效基础上,这也使得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持续而深入。彼时,这些艺术家都还不是炙手可热的明星,这样的选择也显示出常青在艺术与价值上的立场。二十年间,常青将陈箴最后用生命在圣吉米那诺凝结的艺术绝唱“融超经验”(Transexpériences)带回了中国,成为了顾德新隐退艺术界之前最后的选择,用两次展览呈现了庄辉多年时间里在祁连山的行走和体验,协助孙原&彭禹的《难自禁》(Can’t Help Myself)在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惊艳亮相,将邱志杰蕴含着中国文人传统的艺术内容带到了意大利。这一批艺术家的成长,让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游离了被设定的东方主义身份,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塑造,也实质性地进入了全球艺术的系统,从文化他者转型成为话语生产者。
经营画廊空间之外,常青做出的最令人动容的事情,就是他们非盈利的公共艺术项目与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慈善行为。从在意大利成立画廊之初,常青就很清晰地规划了自己的经营道路:盈利的画廊买卖和非盈利的公共项目,他们希望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创立非盈利的常青艺术协会,在“乡村-城市-社区”之间展开在地化的艺术探索,让艺术创作回归到“人与环境-人与创作-创作与环境”的本质关系中。而这种“在地性”与“现实性”的跨文化创作实践和策展策略,也让艺术家和画廊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场域的深度关联。像安尼施·卡普尔在北京太庙的个展,将中国古代宫殿里贮存的历史记忆与英国艺术家的个体记忆进行了融合,突破了过去西方艺术单向的输出模式。而托比亚斯·雷贝格以极富感染力的视觉方案参与了第二届悦来公共艺术的“植入计划”展览,在中国西部的城市社区进行了一次跨文化的在地性实践。这些努力,加深了中国公众对常青的了解,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转变了对世界的认识。
常青画廊在北京风雨跋涉的二十年,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初心。就像他们的名字continua所表达的“无间断的延续”那样,他们在中国要发展的不仅仅是一个画廊空间,而是一段充满想象力、丰富性、责任感,真实而又可持续的艺术历程。此刻,常青画廊以北京二十周年特展来与自己进行一次纵向的对话,参与的15位艺术家都是常青的老朋友,陪伴着常青在中国成长,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记忆。展览希望通过他们的创作来继续艺术价值塑造与传递中的深层问题,其中既有对自身历程的回溯,亦包含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凝望与回应。基于此,我们在798这个有限的Loft空间中希望强调的并不是物理形态的聚合与叠加,也不是作品阐释意义的同构,而是试图将常青画廊在北京的二十年进程作为典型个案,来讨论一种跨文化生产方法与机制的范式,并以此激发出丰富的艺术体验。
如果以二十年为刻度丈量艺术史,或许只是宏观视野下一个小小的片段;但对于一个现实的空间和具体的画廊经营而言,那意味着无数艺术体验与生命经验经由时间的累积、沉淀与融合,最终成就出自我的生长轨迹。或许真的如普鲁斯特所描述的那样,时间在物理学的线性序列中没有意义,也并不存在,只有那些能让我们感受的、记住的、想象的存在才能为时间注脚。常青画廊在中国的这二十年已然是一种存在,它让诸多的艺术体验与我们的生命经验融合成为一系列能被感知的时间,在其中潜藏着动人的故事与艺术的答案。
正在展出






意大利圣吉米那诺 SAN GIMIGNANO
Via del Castello 11
53037 San Gimignano (SI)Tel. +39 0577 943134
Email: sangimignano@galleriacontinua.com
周一至周五,上午10点-下午1点,下午 2 点-晚上6点开放;周六周日,上午10点-下午1点,下午 2 点-晚上7点开放。意大利国庆假期和 1 月 31 日闭馆。如需造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sangimignano@galleriacontinua.com 或通过官网表格选择“预订您的访问”进行预订。
中国北京 BEIJING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工厂#8503
Tel. +86 1059789505
Email: beijing@galleriacontinua.cn
周二至周日,上午11点-下午6点开放。
法国穆琳 LES MOULINS
46 rue de la Ferté Gaucher
77169 Boissy-le-Chatel (seine-et-Marne)
Tel. +33(0)1 64 20 39 50
Email: lesmoulins@galleriacontinua.fr
常青画廊穆琳空间自2025年1月29日至5月31日暂时关闭,以便进行安装工作。我们将在6月1日(星期日)起,按照正常时间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三至周日,中午12点-下午6点,欢迎您的光临。如需进一步信息或预订您的下次参观,请通过以下邮箱与我们联系:publics@galleriacontinua.fr。
古巴哈瓦那 HABANA
Rayo 108 entre Zanja y Dragones
Barrio Chino, Centro Habana, Cuba
Tel. +53 52542746
Email: habana@galleriacontinua.com
周一至周六,上午9点-下午5点开放。1月1日、2日、3日、4日、4月18日、5月1日、7月25日和26日、10月10日、12月25日和31日闭馆。
意大利罗马 ROMA
罗马空间因装修原因暂时关闭
可在此微信公众号或Instagram上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如有任何问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roma@galleriacontinua.com
我们为重新开张准备了特别惊喜,期待您的光临!
巴西圣保罗 SAO PAULO
Rua Piauí, 844, Higienópolis, S?o Paulo, SP 01241-000, Brazil
Tel. +55 11 3667 0084
Email: contato@galleriacontinua.com.br
周二至周六开放,工作日上午10点-下午6点,周末上午10点-下午3点。
法国巴黎玛莱 PARIS MARAIS
87 rue du Temple 75003 Paris
Tel. +33 01 43 70 00 88; +33 6 74 03 73 65
Email: paris@galleriacontinua.fr
周二至周六,上午11点-晚上7点开放,需预约。巴黎空间除12月25日、1月1日、5月1日和7月14日外,其余时间均对外开放。
法国巴黎马蒂尼翁 PARIS MATIGNON
108 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
Tel. +33 01 53 81 87 74
Email: paris@galleriacontinua.fr
周二至周六,上午11点-下午1点,下午 2 点-晚上7点开放,需预约。巴黎空间除12月25日、1月1日、5月1日和7月14日外,其余时间均对外开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