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既是崔振宽先生对艺术本质的哲学体悟,亦是展览中唯一一件球体装置绘画作品的题名。这一突破性尝试,既是对其数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亦是对传统山水画程式的解构——看似“胡画”,实则合道,天地万象归于“一画”。在近年创作中,从“点线关系”的辩证到“它山之石”的隐喻,从“计黑当白”的布局到“虚实相生”的哲思,其研究根植于绘画又超脱绘画。他以笔墨追问“存在”的本质,在无序与有序的交织中叩问永恒。

▲秦岭九号 307×161cm 2023

▲祁连风雪·霍去病墓石刻赞 · 卧牛 225x162cm 2024

▲计黑当白之二 245×122cm 2024


▲剪不断理还乱二O二五的点线四 202x161cm 2025

▲二O二五的点线之六 121×97cm 2025


▲虚实相生 自然天成 250×750cm 2025
二·奇峰搜尽
1 写生初探(1957-1980)

▲天安门广场 30×46cm 1969

▲1978水墨写生 46×33cm 1978
2 长安求索(1981-1992)


▲春到陕北 136×120cm 1994
3 墨彩纷繁(1984-1987)


▲两只黑猫 68×69cm 1987
4 我见青山(1993-2018)

▲水乡写生之三 34×49cm 2003

▲2019南普陀印象之二 45×28cm 2019

5 咫尺万象(1993-2024)



三·山河纪游
本单元聚焦崔振宽1990年代中期至2015年的创作,记录了画家以“游观”状态对话山水的艺术历程。他遍历南北山川,以笔写山,以山砺笔,将无尽山河纳入画图。这些作品或以焦墨描绘山石枯木、城市建筑,如刀劈斧凿,笔力雄健;或以水墨晕染连绵群山,气象苍莽,浑厚华滋;或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光影相结合,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这一阶段,艺术家逐步超越地理环境的限制,完成了从地域性画家到现代笔墨革新者的蜕变。
1 河岳铸魂(1993-2002)


▲空谷之三 215×174cm 2000

2 焦墨立骨(1993-2015)


▲黄河在咆哮 251.5×123cm 2015

▲商州纪游之三 232.5×119cm 2015
3 水墨味象(2003-2015)

▲暮色苍茫 98×178cm 2006


四·畅神问道
中国山水画自古便非对自然的单纯摹写,而是借物澄怀的心性显现。畅神者,是自然对人心的洗礼;问道者,是画者向天地的礼敬。在这一单元类型的作品中,物象的形质悄然退隐,笔锋游走如呼吸吐纳,墨色氤氲似心象显影,提按顿挫间物我界限消弭,枯润浓淡中逼近“道”的本质。至此,作者完成了从“为山河立传”到“为笔墨赋魂”的哲学跨越,山水不再是外在的对象,而成为笔墨与心性互证的道场。






▲苍山无言 303x630cm 2021

▲雪原之五 124x248cm 2022
五·山外之山
山外之山,不是与他人的攀峰较技,而是艺术家对自我的再次超越。在近三年的创作中,崔振宽的创作又入新境。笔法返璞归真,枯笔焦墨间涌动原始生命力;意象破界共生,山石、树木、石雕、花卉等各种符号自由交织;形神临近混沌,物象轮廓几近消隐,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模糊地带。当每一笔都发乎心而形于外时,技法与造型便不再是桎梏藩篱,不囿规矩而暗合大道,从心所欲却万物同频,终臻浑然忘我、物我为一的自由境界。





▲庭院景观之五 234x120cm 2023



▲花非花 169x118.5cm 2024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