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李黑地

《怪兽就在我们之间》, 2025

亚麻布面油画

150 × 120 cm

© 李⿊地,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撰文:严潇潇

原文刊载于《典藏 ARTCO》杂志

已获转载授权


28岁的新锐艺术家李黑地曾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学习艺术,在不同风格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如何创作,也学会如何诚实而具批判性地思考艺术。2022年她获得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硕士学位,短短数年间便崭露头角,于欧美和中国展览频频,2024年更成为佩斯画廊最年轻的代理艺术家。


与此同时,在工作室中创作的李黑地全然面对的,有内在的感性冲动和审美依恋,有自己在不同文化经验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成长记忆,也有携酷儿、异乡人等种种身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平衡的张力。她下笔前不预作草图,以直面自我的姿态面对画布,透过绘画来释放种种内在能量,因而其每一件作品都不仅是视觉性的构成,也留存了真实而深刻的内在体验,成为精神空间的复杂编码。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李黑地,摄影:Frederike Helwig


李黑地的创作并无明确区分为不同系列,无论从微观角度来看其创作的个别画面,还是从整体观察她在不同作品间形塑的风格,都可看到充满流动韵律而无定势的自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从其中观察到一些复现的结构性元素与趋势。相较于早期作品中包含更为明确的具体形象、或更凸显的笔触,她近年的作品总体而言有着更抽象的结构,似水、似膜的半透明层,透过色彩而形塑的光和温度,以及并未完全消失的、隐于画面中的一些具体形象,例如似人非人的身体局部、如水如花的意象交叠,共同建构出她混沌而缥缈的独特绘画语汇,展现出存在于种种不确定性中的美。


她曾说:「我画中的人物就像幽灵,是半透明的存在,而非具体的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结论;他们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却不急于成为某个特定的人。我觉得,在我的创作中描绘人物,就象是在我心灵那片抽象丛林中,召唤出幽魂般的形体。」(注1)在对一切僵化事物的拒绝中,她的作品与她的世界观维持了高度一致。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Li Hei Di

I’m Not Ready to be Born a Child Again, 2024

oil on canvas

77 x 151 1/2 inches

© Li Hei Di. Photo courtesy Pippy Houldsworth Gallery


在这些画面背后,有时有着较为明确的参照来源,尤其是娄烨的电影,例如《爱人因情绪多变而请求原谅》(2021)源自娄烨电影《苏州河》中周迅的脸庞;娄烨的另一部电影《推拿》的红色之意象,则成为红色调的《我还没准备好再次投胎为小孩》(I’m Not Ready to be Born a Child Again,2024)的灵感之源;新近创作的《怪物就在我们之间》(The Monstrosity Lies Between Us,2025)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小说《素食者》息息相关。此外,她也会搜集各种触动她的视觉片断作为灵感触媒。李黑地的创作并非孤立存在,其精神与审美之源也非顾影自怜,透过视觉性、精神性的转化与共振,她将集体意识某些交织的脉络具体化为梦境般的绘画。


习惯于从下午工作到午夜的李黑地,如夜行人穿过密林薄雾、泛舟渡过深潭一般,潜心与自己的创作生命相处,再吟出浓烈却缥缈的诗篇。在这位艺术家即将完成她加入佩斯画廊后首次个展「火舌」(Tongues of Flare)的作品之际,李黑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吐露关于创作的内心话。





《典藏 · 今艺术&投资》(以下简称典藏):你的画面中很少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有不少流动的意象。是否可举例描述你如何从零开始创作一幅画?或大致描绘你的创作方法和过程?


李黑地(以下简称李):当我开始画画时,通常是从一种颜色开始。很多时候,我想要表达某种非常具体、强烈的情感。我总是想做一些简单而直接的东西,比如我一直想画一幅很好的蓝色画——就是那种简单而浓郁的蓝色,像夏天的天空那样。但我总是无法实现那种简单性。画面会自己生长出来。线条会增生、蔓延,就像一座野生花园或丛林——枝条、脉络、藤蔓,变得无法控制地缠绕起来。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Li Hei Di

Unquenchable Laughter, Inescapable Desert, 2023

oil on linen

74 3/4 x 59 inches

© Li Hei Di. Photo courtesy Michael Kohn Gallery


典藏:你如何让作品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取得平衡?在创作过程中,你是如何决定何时、以及如何融入具象的元素?


李:当我在画画时,会开始出现一些人类存在的痕迹。也许是一个尖角象是手肘,或是一条曲线像屁股。当我注意到它们时,我就让它们成为画中的人物。所以那些人物有点象是自动出现的。而且不知为何,它们的身体构造、组合方式,最终都会反映出我当时正在经历的事,甚至是我当时没意识到的情绪。我总是对偶然与意外的力量感到惊讶,它们能那么准确地描述当下——几乎像是占卜一样。


对我来说,我的画越来越不象是抽象。所谓的「抽象」,其实是一种语言——只是这种语言太个人化,让其他人无法将其作为语言去理解。对我而言,我的作品更接近「魔幻写实主义」。每一个元素对我来说都很具体,即使它对别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辨识。


典藏:你是如何从不同的来源汲取酷儿意涵,并将其转化为画作中奇幻的构图和氛围?作品中有哪些特定的视觉符号或色彩运用,与你对性别观念的想法相呼应?


李:我觉得这一切更象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我不会刻意地将酷儿元素从外部带入画中——它已经存在于作品里,因为我就是酷儿。我的日常生活、经历、所感所思,这些都是作品的来源。所以作品本身就是一种酷儿的经验,因为它来自于我,而我,在这个世界中就是所谓的「酷儿」。


我从未尝试用特定的母题或色彩来象征性地表达酷儿性。没有这个必要。所有的东西都自然地流动。我不会去计划、也不去思考该如何去代表酷儿性——它已经存在了。


我认为,我的作品的存在,就像我自身的存在,本质上都是在经历「他者性」(otherness)。我创作是为了透过这种他者性而引起共鸣。我相信这种感觉不只属于酷儿。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称为「酷儿」的存在,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性别焦虑。我们都经历「阳性(masculinity)」与「阴性(femininity)」——无论是在自己身上,在他人身上,在亲密空间里,还是在公共空间中,我们都在努力适应性别角色与社会期待。这难道不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某种「他者性」吗?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李黑地

《丰收时节的草火》, 2025

亚麻布面油画

170 × 130 cm

© 李⿊地,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典藏:你多次提及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包含文学、电影、音乐、流行文化等,能否具体谈谈某些作品或导演(例如,您提到的几部电影)的哪些特定场景、主题或视觉风格启发了您的创作?你是如何将这些看似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您的绘画语言中的?


李:我时常会发觉自己会回到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其中一场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梁朝伟饰演的盲剑客在水上与马贼打斗。他双目失明,所以只能看到微弱的光。那场戏里的光影、水花、马腿、人腿交错——混乱但极度优美地编排在一起。那一刻一直留在我心里。我常常想起那片沙漠的黄色——那种浓郁深沉的赭黄,以及那种尖锐、近乎柠檬绿的光。这些色彩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视觉记忆,反覆出现在我的作品中。王家卫的视觉语言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观看与创作方式。


除了港产片黄金年代的作品,我也很喜欢娄烨的电影。我最近重看了《春风沉醉的夜晚》,那份忧郁一直萦绕在心底。秦昊饰演的角色既敏感又克制,他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我。那种静谧却深刻的哀愁触动了我内在的某个角落。我常常希望我的画作能承载那种娄烨电影的氛围。但不知怎的,我的作品常常变得更激烈——几乎不小心变成一部加斯帕·诺埃(Gaspar Noé)的电影(注2)。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李⿊地

《初秋的野苏⽊》, 2025

亚麻布面油画

164.9 × 194.9 cm

© 李⿊地,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典藏:你近期的作品《怪物就在我们之间》以韩江的《素食者》为灵感来源,这部小说、以及其中姐夫在英惠身上作画的部分,是如何触动了你下笔创作?近期创作的作品中,是否还有其他有着这样具体的灵感来源?


李:在《素食者》里,我被英惠那种如植物般的生命观深深吸引——当她渴望像树一样倒立、扎根、被动地向光而生。我为她所经历的一种身体感深受感动,特别是在她看到自己身上的花朵绽放、觉得自己能像植物一样经验性爱的时刻。尽管姐夫有他的私心与意图,但在那一刻,他人的执念与投射已经不再重要。关于性的羞耻与污名消解了。对她来说,重要的是渴望体验自然的真理:像风吹来那样被动地接收,彻底地接受所携来的美与痛。


相较之下,我们又看见人类心理中扭曲的欲望与暴力—性如何与死亡、暴力、神性与禁忌纠缠在一起。但我并不批判人类的这些扭曲,因为这正是我觉得人性中最有趣的部分。我想研究这些,就像《青蛇》里小青想弄清楚人为什么会流泪一样。我常常想到巴塔耶的观点:情欲不只是欲望,它是一种越界的力量,会打破自我与他者、生与死之间的界线。我们对性的恐惧与迷恋正是因为它与死亡的连结—它揭示我们、瓦解我们,让我们贴近神性,而这种神性不是透过纯洁,而是透过过度与毁灭所达成。在那越界的瞬间,我们得以短暂逃离自我,进入一个既神圣又怪异的空间。


我觉得我们围绕性与色情所建立的文化与心理非常具有揭示性。它象是一道通往人类存在深处的入口。对我来说,这是当代生活的核心主题之一,我希望能持续透过创作去探索它。


典藏:你也曾提及韩炳哲的著作为灵感来源之一,是否可具体描述这部分?他的哪些著述或是观点给你带来启发?


李:韩炳哲的许多哲学观点我都很有共鸣,也经常从中汲取灵感。例如,他认为爱欲(Eros)可以是一种抵抗形式——抵抗一个过度可视、过度消费、并执着于实时清晰的文化。我不希望我的作品只是简单地说:「看,这就是全部。」我希望它是你可以进入并穿越的东西,像一个故事或一张地图,层层叠叠地蕴含意义,邀请缓慢的发现。对我来说,爱欲也是一个脆弱、异质、对改变保持开放的空间。而这种转变的理念是我的作品中的核心。我被这种可能性吸引:事物不必保持固定——形式、主题、身分都可以转变成为其他东西。我感兴趣的是主体性如何通过空间和关系演变,意义如何保持流动,而不是被锁定在单一的解读中。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李⿊地

《把⾁⾝里的⽩压住厌倦这⼈⽣粉扬的事态》, 2025

亚麻布面油画

190 × 170 cm

© 李⿊地,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典藏:出生于中国沈阳,青少年时期就来到西方学习与创作,你认为这样的跨文化成长经验、多重身分的交叠,为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我出生在中国东北,青少年时期出国,我觉得自己成长于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部落」,由一套朴素的价值观塑造而成,而我也真心认同并相信这些价值观。所以我保留了一个版本的自己—那个不自信的青少年——与我在西方独自成长时重生的更自信、更独立的版本共存。一个自己害怕让家人失望;另一个自己则相信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这是我的生活。这种分裂在两者之间创造了紧张关系,处理这种紧张已成为我作品中一贯的主题。这些截然不同的层面造成了许多内心冲突,但它们也教会了我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我开始意识到我可以从两种思维方式中学习,而不被任何一种所吞噬。但这是我仍在学习的微妙平衡——就像绘画中的平衡。


典藏:作为一位还相当年轻的艺术家,你是如何找到与绘画这种古老的创作形态之间的关系?当代绘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媒材的使用上,有什么样的心得和尝试?


李:我小的时候并不懂艺术,但懂得创作的物理性,我对「留下痕迹」的感觉非常着迷—也许因为它象是在捕捉时间。时间总是感觉难以捉摸,象是在溜走,但留下痕迹就抓住了它。这意味着:我活过了这个瞬间。对我来说,创作的渴望不是为了创造一幅我可以欣赏的美丽画作。渴望只是享受痕迹制作的物理性。但随后也象是:我花了这些时间做这些痕迹,它们最好有点意义。我不如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转移到这件东西上。


这就是开始时的方法;也是为什么油彩这种材料适合我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传统——它只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工具,满足我创造复杂意义的需求。它让我可以叠加层次、混合颜色,宽容且带有某种温暖,不像铅笔、水彩和压克力颜料。


不管绘画是不是还被认为有意义,总会有人继续画下去。而在这个 AI 蔓延的时代,我反而觉得绘画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即便 AI 也能模仿绘画,「由人手工完成,不是遵循某种方法,而是直接来自个人内在冲动的创作」,正是属于人的东西。而这份「人性」在当下,将会越来越珍贵、越来越重要。我相信人们也会愈发被这种带有手感的创作吸引,去欣赏那些真正由人所做、并承载着人的气息的作品。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Li Hei Di

Drowing in the Thick Air of the Dissolute, 2024

oil on canvas

78 1/2 x 63 inches

© Li Hei Di. Photo courtesy Pippy Houldsworth Gallery


典藏:你曾说过自己早期会刻意创作「很烂」的画作,这一表述非常有趣。什么样算是「烂」、或者「坏」的作品?在那段实验性的时期,你有过哪些重要的发现或突破?


李:我认为坏的画,就是一幅感觉不平衡的画。就好像交响乐团中所有声音需要以某种方式融合;绘画也以类似的方式运作。


有时我会刻意用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去构图,故意打破画面的平衡——就只是想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希望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而我正是透过不断地调整那个平衡来学习的。这有点像化学实验:加一点这个、再加一点那个,然后某个瞬间你会突然发现:啊,原来只要在这里点上一抹红,整幅画就说得通了。要理解这一点,要培养出那样的直觉,其实需要大量的练习。我想亲眼看过各种不同的、失衡的构图,慢慢累积出一种辨别和平衡的直觉——就像在风中练习射箭。


典藏:绘画之外,您也尝试雕塑、定格动画和行为表演等其他形式的创作。这些跨媒介的实验如何反过来影响您的绘画创作?以及,哪些灵感和冲动,你会选择藉由绘画以外的创作形式来抒发或成型?


李:我觉得这当中其实存在一种悖论。我真的很享受其他创作形式——象是捏陶、木工、焊接,甚至为定格动画制作道具。这些过程非常具体、也很疗愈,它们带来的那种快乐和绘画完全不同。但我常常无法确定自己在那些媒材中做出来的东西到底好不好。我的视觉语言在那里还在成形,我的判断力也是。我并不总是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也还抓不准什么时候作品是「成立」的。


相比之下,我在绘画里已经累积了一套可以表达大约七成想法的语汇,也建立起某种内在的指引——我大致能分辨出一件作品是否运作顺畅。但这种判断有时也会变成一种束缚。知道得越多,评判也就越多。我常会陷入「这够好吗?」的自我质疑里,而不是单纯地画下去。


老实说,绘画的过程对我来说往往是痛苦的。它不像触碰陶土那样带来身体上的愉悦感,里面有太多挣扎。但那也是我最知道如何表达的地方—在那里,我的语言最成熟,即使里面也充满了冲突。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Li Hei Di

Of Mercy to Shelter and Shield, 2024

oil on linen

55 1/8 x 139 3/4 inches

© Li Hei Di. Photo courtesy Michael Kohn Gallery


典藏:关于你即将在佩斯香港举办的展览,这次的新作是否有在主题或创作方法上出现新的转变?能否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些发展?


李:我想这一系列作品标志着一段过渡时期。感觉象是渡河,而我正卡在中途。有一种悬浮不定、或是尚未抵达终点的感觉。但也正因为停留在这样的中间状态,让我得以拥有一种难得的视角:你被水环绕着,完全浸没其中。这之中也感觉好像身体正在消融——彷彿逐渐消失在水里,甚至融入整个景观之中。你开始成为风景本身。河流、树木、浓密的丛林,它们不再只是围绕在你四周,而是已经进入你的内在,成为你的一部分。


典藏:接下来一段时间,你有什么样的创作想法或是规划?对于未来的创作之路,你是否已有长期的目标或期许?


李:我最近很想做更多雕塑。我一直渴望一些更具触感、更有身体性的创作形式,也就是说能让我脱离平面、进入立体世界的方式。我想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过程,也想感受不同节奏的创作状态。至于长远目标,我目前其实没有太具体的规划。我只是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方式,并把创作的热情长久地保存下去。



注1

引自Artnet的报道《Emerging Artist Li Hei Di Calls Her London Studio a ‘Parallel Universe,’ Where Hong Kong’s Cinematic Heroines and Mystical Abstraction Meet》,2023年10月。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studio-visit-li-hei-di-2365268(检索日期:2025年4月20日)


注2

加斯帕·诺埃(Gaspar Noé),阿根廷电影导演,风格迷幻而激进,屡屡挑战禁忌。

关于艺术家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摄影:Frederike Helwig


李黑地

Li Hei Di


1997 年出生于中国沈阳

李⿊地 1997 年出于中国沈阳,⽬前⼯作⽣活于英国伦敦。曾赴美国俄亥俄州参加一年交换项⽬,后于南加州艾迪威尔德艺术高中( Idyllwild Arts Academy)深造。2020 年毕业于伦敦切尔⻄艺术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获美术学学位; 2022 年获得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绘画硕士学位。2022 年于上海 LINSEED 举办首次个展,其后亦于洛杉矶 Michael Kohn(2023)和伦敦 Pippy Houldsworth 画廊(2024)举办个展。李⿊地的作品近期于香港高古轩(2023)、温哥华亚洲当代艺术国际中⼼(Centre of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Vancouver,2023)、法国第戎 Le Consortium 当代美术馆(2024)、迈阿密 Marquez Art Projects(2023)、菲律宾马尼拉⼤都会博物馆(2024)、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23),以及北京 X 美术馆三年展(2023)、纽约格林姆画廊(2024)、英国 Hepworth Wakefield 美术馆(2025-2026)的群展中展出。其作品近期亦被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亚特兰⼤⾼等艺术博物馆(High Museum of Art)、俄亥俄州哥伦布艺术博物馆(Columbus Museum of Art)、英国 Hepworth Wakefield 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和台湾国巨基⾦会等多个重要机构收藏。




佩斯画廊

Pace Gallery

1960 – now


佩斯画廊创立于1960年,它是全球最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代理了众多二十至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及艺术家基金会,始终扮演着艺术界生力军的角色。佩斯画廊如今已步入第七个十年,将继续秉承其使命,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提供支持,并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艺术创作。




关注我们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微信公众号


《典藏 ARTCO》专访|夜行者的半透明诗篇:李黑地的艺术   李黑 诗篇 艺术 典藏 ARTCO 专访|夜行者 怪兽 之间 亚麻 油画 崇真艺客

小红书


Galleries


New York|纽约 

540 West 25th Street and

510 West 25th Street

info@pacegallery.com
+1 212 421 3292


London|伦敦

5 Hanover Square

London W1S 1HQ
londoninfo@pacegallery.com
+44 (0)20 3206 7600


Hong Kong|香港

12/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kong@pacegallery.com
+852 2608 5065


Seoul|首尔

267 Itaewon-ro
Yongsan-gu
seoul@pacegallery.com
+82 2 790 9388


Geneva|日内瓦

Quai des Bergues 15-17, 1201
geneva@pacegallery.com
+41 22 900 16 50


Los Angeles|洛杉矶

1201 South La Brea Avenue
losangeles@pacegallery.com
+1 310 586 6886


Tokyo|东京

1F; Azabudai Hills Garden Plaza-A

5-8-1 Toranomon, Minato-ku


Berlin|柏林

Die Tankstelle

Bülowstraße 18, 10783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